首页 > 论文范文 > 市场论文

工匠精神如何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

2021-11-12  本文已影响 411人 

  【摘要】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相关职业工种的岗位素质要求和技能劳动属性特点决定了工匠精神是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通过以“三位一体”教学总体目标为导向的师资及教学文化建设和围绕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改革两方面的工作来实现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从而发挥课堂教学教书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工匠精神、传承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艺术设计;高职教育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精神成长作为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赋予了教育工作的本质使命与意义———促进人的精神成长。现代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类型教育同样要在承担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担负起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使命。技能成长与精神成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对象和内容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培养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正能量价值的职业精神,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从而培养塑造出合格的职业技能人才。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与中国传统工匠“心、脑、手”一体的技能训练有着共同规律,同时现代艺术设计职业工种正是传统工匠职业的继承与发展,两者在职业文化与职业精神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必然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之一。[1]为了进一步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具备专一、专业、精益求精的优秀职业品质,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以“三位一体”教学总体目标为导向的师资与教学文化建设

  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要将培养工匠精神明确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写进课程教学总体目标中、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参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学说,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可分为知识、情感与动作技能三大类目标,同时每门专业课程又都具有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传统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总体目标主要强调对学生专业动手实践能力与设计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即对学生“匠心、妙手”的培养。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要求下,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必然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目标。新的专业课程教学总体目标由过去“匠心、妙手”的目标上升为“匠心、妙手、工匠精神”三位一体的目标,将知识、技能、情感培养目标融为一体。课程目标引导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新的专业课程教学总体目标一经确定,师资建设与课程教学文化等教学要素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1.以教师实践技能提升为核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认为: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当一个人把观念告诉别人时,对听到的人来说,不再是观念,而是另一个已知的事实。这句话原本旨在说明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形成自己的思想,借鉴这句话反观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是如此,一种价值观念的认同与践行,一种职业精神的培养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来实现的。这种对价值观的认同,对精神的培养要在学习过程中依靠教师高超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师自身所具有的工匠精神的示范引领,通过教师榜样的作用感染学生,从而在日常教学中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体悟工匠精神、认同工匠精神、自觉践行工匠精神。由于“技”“艺”同源,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必然包含学生对高超技艺的掌握,用高超的技艺展现工匠精神,高超技艺是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而技能知识除技法学习外,还有许多需要通过感官或感性直觉获得的缄默知识。学生对缄默知识的掌握更多依靠教师的专业技能示范教学与技能经验指导,但是由于职业院校教师聘用制度长期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聘用制度所造成的高职教师队伍“实践型”教师普遍不足,决定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以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技能为核心工作。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指导意见中,围绕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给出了明确的意见,如教师引进的来源,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等措施充分体现了教师实践技能提升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一支具有突出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根本保证。2.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教学文化建设通过专业课程教学途径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优秀教学文化的助力。文化是精神的外在表达,精神是文化的内核,文化孕育精神,精神在文化的土壤内成长,两者相互促进,紧密联系。教学文化是一种长久形成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类型;是各教育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形成的一种综合体;是教学背景下师生的课堂生活方式。围绕工匠精神,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文化建设,第一,要做好课程教学物质文化建设,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实训设备,完善教学实施。根据专业课程相关职业工种技能要求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建设专业化、标准化的实训场所,模拟职业工作环境构建工作情景助力实践教学。第二,抓牢教学制度文化建设,强化制度的约束力。纵观中国工匠精神的形成是从“物勒工名”到“匠籍制度”,制度的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健全各种教学制度,严格教学纪律,从而规范教学行为,养成优秀的教学习惯和传统。第三,要结合工匠精神的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内涵,加强课程教学行为文化建设,以工匠精神的正能量价值引导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各主体的行为方式,树立专业化、职业化的教风与学风。第四,通过工匠精神强化课程教学精神文化建设,建立专注、专业、精益、创新的课堂教学文化观念,并将其转化为各种行为主体认可遵循的共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信念。因此,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教学文化建设是通过教学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教学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教学行为文化建设为准则、教学精神文化建设为驱动实现的。

  二围绕工匠精神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类型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课程教学可划分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两大类型,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其教学模式、方法、策略等必然各不相同。实践教学是以实操训练为途径提升学生专业技艺水平为主要目标,理论教学则是以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掌握用于指导实践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因此针对两种不同课程类型,其教改路径、方法、内容也应符合各自特点,具有针对性。[2]1.实践教学的改革高职教育的职业人才培养属性决定了以学生实操、技能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意义。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知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技艺能力的重要环节。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实验、采风、社会实践、专题设计、毕业设计、课程大作业等。实践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最能体现工匠精神在教学中的价值,工匠精神来源于手作劳动中,动手实践是体验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径,因此应优化专业课程教学结构,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通过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学徒制课程教学模式,在工作情景中进一步塑造工匠精神。对于各类型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可坚持以下教改原则进行探索。(1)专业化与职业化相结合的教改原则。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意象(创意)向形象的呈现(表现)过程中所需要技艺能力训练的相关教学课程内容和形象(图纸)向实物转化过程中与工艺材料等相关的教学课程内容。涉及以上两个方面技能与知识的掌握与提升,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化训练。同时,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岗位职业化培养。专业化与职业化在性质、内容、功用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专业化是指某个工作所需要的技术技艺与专门知识,技术性色彩更加浓重。职业化则更多的是体现职业工种上职业规范的要求,侧重强调工作价值。工匠精神要全过程、全方位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在实践教学中将专业化与职业化紧密结合起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专业化指在教学内容、实训场所与设施、教学过程(训练程序)及师资方面对标专业要求,以所教所学及教学过程与教学手段(设备、设施、情景)符合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要求为标准。实践教学职业化则是教学内容及要求体现职业规范,利用教学情景模拟职业工作情景等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2)实践教学的标准化、精细化,可视化原则。中国传统技艺文化认知领域中的“技近乎道”,认为技艺的掌握具有许多不可言说性,多靠领悟而得。这种认识指出了技艺学习的特殊性,现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相关技艺学习的实践教学为了将“不可言表”的技艺科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应对技艺内容进行标准化、精细化、可视化的教学探索。根据学生技艺掌握与提升规律,努力将技艺动作进行标准化规定;对技艺水平进行科学分级并对能力水平进行标准化要求。对学生技艺动作与水平要求在日常教学训练中宜精不宜粗。技艺动作的略微变形走样,生熟之别往往会导致作品产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艺术效果。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应积极借鉴绘图软件原理,对工作步骤进行程序化设计,使技艺效果力争实现数据化精控。在技艺实践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技艺知识,许多知识的确需要依靠学生的内心领悟而获得。个别的事物依据形象化和视觉化的手段更利于表达技艺精妙直观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技艺动作,提升技艺水平。(3)训练方法与教学方法相结合。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是以实操训练为主要模式,以技艺提升及工艺掌握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技能成长规律,科学运用适宜的训练方法与教学方法共同促进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在技艺训练与工艺掌握中主要借助训练方法来帮助自身实现技艺学习目标。同时,教师在教授技艺、指导学生训练时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领悟工艺、掌握技艺。因此,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训练方法与教学方法应互补互助,相得益彰。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要求与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法、情景教学法、示范法等;训练方法有循环训练法、板块训练法、分层递进训练法、程序训练法、仿真训练法等。通过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的综合使用,帮助学生最优化实现技能学习目标。2.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理论教学改革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理论教学主要集中于设计方法、原理及史论的讲授,注重审美培养及人文素养的提升。为理论教学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传播工匠精神,塑造具有工匠精神内涵的职业品格,优化理论教学工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突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与工匠精神的价值。充分利用好三尺讲台,传播好工匠精神,在讲授设计史、工艺技术、设计方法等内容时应重点突出劳动者(匠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者的价值意义与工匠精神在劳动创造过程中的积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融入工匠精神的职业精神。围绕工匠精神,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工匠文化适当补充工匠精神有关的知识内容,如在史论课中增设“每课一匠”专题,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工匠人物的先进事迹讲述工匠故事,传播工匠精神。(2)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传统理论教学多运用讲授方法进行知识讲解传授,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领悟工匠精神,理论教学上可适当改变传统讲授模式,适时采用情景教学方式,合理开展现场教学,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加强认识深度与广度。同时,围绕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积极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线下互动、课堂内外互补的教学策略。理论教学不能局限与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可以通过实践深化知识的理解。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加强课外延展教学的作用,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理论阅读的结合,不断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与认知能力,从而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主张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教学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要实现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系统性改革,通过以“三位一体”教学总体目标为导向的师资与教学文化建设,围绕工匠精神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共同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接受工匠精神的价值观、领悟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2]罗伯特·米尔斯·加涅.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修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魏力敏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返回市场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策略上一篇: 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