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通信学论文

浅析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研究(浅析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设计)

2022-11-15  本文已影响 350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中进行教学,本文主要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将来在工作实践中应用计算机能力水平的提高做好铺垫。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方式
  作为一名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师,我一直在努力做到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成才。高职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几种简单的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掌握应用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提高学生在平时的自学能力。因此,几年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笔者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上进行有益的尝试。目的是想通过教学方式上的不断探索,在教学手段中采取项目教学、分组教学,让学生在练习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使学生都能掌握教学内容。
  一、优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项目教学是优化教学方法的基础
  教师应在把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项目教学的具体实践环节,首先,要设计出一个个隐含新知识点的“任务”,在布置学生操作练习时,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其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能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提高和发挥探索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大学生参与作品设计、创作的环节。第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每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练习、操作。然后根据学生在练习和操作中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在学习WORD中表格编辑时,要求每位同学把班级的课程表进行编辑操作并进行美化,在下课前十分钟内,对个别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讲解学生作品的个性特点,指出存在不足的地方,今后如何改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分组教学是优化教学方法的手段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的积极性,提高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分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操作方法。要求教师在分组中,至少每组内有一至两个好学生(上课认真、操作灵活),这样做不仅对于不太熟悉计算机操作环节的学生是一种帮助、辅导,而且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是一种知识的巩固、操作能力的深化过程。通过分组教学练习,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手来,在教师忙不过来的时候,已完成操作过程的学生可以帮助、指点还没有掌握操作方法的学生,使大家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好操作练习,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带领学生有目的的进行练习、操作。教师的作用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要“授人以渔”。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教师应归纳总结。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让每位学生经过努力,在课堂学习上学会学习,在练习中加深理解。从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掌握计算机操作应用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高职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结构合理、实践性非常强,既注重基础理论的掌握又突出基础知识的应用。所以在教学、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能力的提高。同时应把握好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操作速度及熟练程度的训练上。每个班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计算机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决定我们教师在上课模式上要因人而异。
  二、强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注意教育的过程管理,强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合理的处理好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讲与练的关系,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分层次教学,是强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目前,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我接触的学生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城市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比农村学生多,甚至有些农村学生从没碰过计算机。这样的现象,给高职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按正常的教学,有的学生“吃不饱”,容易失去兴趣,课堂上常常会不认真听讲。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常常因“吃不了”很容易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教学的模式,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办法,引入分层次教学的理念。首先,对学生进行排查摸底,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学习新内容时,先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哪些学生基础比较好,哪些学生基础目前还比较弱。其次对学生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基础差的学生需要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操作基础。对教材所要求掌握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他们对计算机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根据他们的兴趣,安排另外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分层次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2.讲练结合,是强化教学模式的抓手
  信息技术基础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即注重基础理论又突出实用性,更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讲授理论知识,而不及时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操作,那么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是让学生盲目的进行练习操作,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就我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大多比较脆弱,自学能力相对较差,面对所学知识茫然不知所措,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上过一、两次课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因此,要把讲与练结合作为强化教学模式的抓手,在课堂上合理把握好讲与练的关系,每堂课一般可以应该安排20-2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可以拿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品进行知识点评和讲解。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可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知识点就可以让学生操作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点学生能通过操作实践得到巩固,最后熟练掌握。
  3.精讲多练,是强化教学模式的平台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时对讲课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进行精讲,把学生容易掌握的概念和作为一般内容进行通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践。实际上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精讲,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学生多练,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平台,学生可以在教师搭建的多练的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堂教学效果。
  三、细化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的更好、更快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又要突出能力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我们认为教学过程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这是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能动性的教学对象,他们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设计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教学过程设计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兴趣为动力。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及强的课程,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所以,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推动下深入学习。而学习计算机,特别是以应用为目的学习,如果没有实践作为基础,如同在空中造楼阁。就像只会组装电脑,却不懂每一个零部件的功能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只会用现成的应用软件,却不懂软件的基本知识,若电脑出了一点问题,就慌了手脚,束手无策,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理论的学习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最后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台阶。充分细化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上,学的好,用的上。
  在确定了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后,我们还应了解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要素,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状况的研究、课题特点及教学特点的研究。来确定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思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学的更好、更快。
  1.要研究学生状况,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分析班级的整体状况。不同班级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速度、课堂气氛等都有差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考虑能力要求时,应以学生为主体,随学生的思维水平课堂设计应有所区别。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时所设问题的大小、难易程度也要因学生而异。如果一个班级基础很差,就很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由学生讨论、发现、论证的完整的教学环节。相反,若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良好的发言习惯,又有一批较好掌握论证技巧的学生,就有可能安排设计学习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自已归纳推导出某些数学命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总之,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研究课题特点,发挥教材对培养学生能力的特殊功能
  教学内容是进行能力训练的素材和载体,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不同的能力,在其功能上会有所差别。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为突出能力培养,一定要从教学的内容出发,研究教材内容与有关能力的关系,充分发挥某节教材内容对培养某项能力的特殊功能,使能力培养落在实处。我们认为任何一段、章、节的教学内容,任何一种课型都能起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关键在于对教材特点的专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要考虑教学的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
  知识传授的先后顺序安排,操作题的先后使用顺序,及各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所占用的课时比例的设想等。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上述几个方面及我们前面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互相关联的,需要综合设计。譬如讲:某章、某节用多少课时,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以及学生上机练习需要多少时间等等。当这些方面综合考虑形成想法后,教学过程的设计蓝图也就基本上绘成了。
  作为一名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师,除了本身对教材框架熟练掌握外,还应该专研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合理应用好教学、教育手段,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想学、乐学。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会对基本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一点浮浅的体会,有些地方很不成熟。相信在我们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材的专研和理解,通过在教学实践环节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一定会把信息技术基础课堂教学推上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张宜松; 李昌贵 高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实践探索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8-09-25
[2] 朱鹏飞;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08-0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通信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信息组织与知识组织的区别与联系(()不是信息化组织机构的主要部门)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