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对外投资带来的技术进步,是企业对外投资的良性影响,也是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企业层面的具体体现。通过对企业外投资的总量特征、经济背景和结构的分析,指出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能够使企业更多的接触国外先进的技术知识、降低国内企业的研发成本、使企业迅速实现人才资源的聚集。通过建模的方式,对企业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关键词]实证分析;对外投资;技术进步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了发展自身经济,采取了“引进来”的经济政策。但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狭小的发展前景、区域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无一不督促着中国将自身经济从简单的“引进来”转向至“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作为“走出去”的主要途径,企业对外投资显然是经济转型的关注重点。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升值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投资开始逐渐向高端技术市场发展,而获取足够的技术储备则成为对外投资的目标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期,经济发展模式由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逐渐向资本型、技术型的现代经济转化。企业通过投资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管理经验,帮助中国突破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提升国内产结构的合理性和竞争力。
(二)文献综述
吕宁(2015)通过构建博弈等数理模型,研究认为如果单纯从技术进步效应分析,技术寻求型投资往往能够获得比国内直接投资更多的收益,同时也能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尹国俊和倪瑛(2017)以各省2003-2012年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将“海外研发资源”指标引入LP模型,重点研究国内技术进步受海外直接投资影响情况,研究认为海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推动国内科技快速发展,技术进步效果极为显著。吴哲(2017)以新兴经济背景下的茶叶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外资投资国内茶叶加工、种植及技术研究等领域有着一定的促进意义,无论互相投资还是技术交流都具有提升意义,任何的技术创新对于双方而言都会同样受益,即使是跨国公司也必须要遵从这一规律。彭坤(2020)在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构造了短期开放经济下的两部门模型,推出了社会产出函数和母国创新生产函数,定性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存在性。国外对外投资相关的理论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对象主要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时所采用的投资方式、考虑的是驱动因素和产生的经济效应,直至今日,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Pottelsberghe&Michele(2011)基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从宏观视角来看,这种举出效应呈现出显著特征,而从微观视角分析,逆向的技术溢出效果并不显著。DierkHerzer(2010)以33个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并非所有的国家都能够获得OFDI,不同国家的逆向技术溢出是存在本质差异的。
二、对外投资的总量特征及经济背景
(一)对外投资的发展演变
作为对外投资流量最高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演变无论在总量规模、地区分布、行业分布,还是政策发展都具有时代的特征,且受制度改革的影响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鼓励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提出了对外投资的经济制度改革,使得我国正式踏上了对外投资的新征程。十五大指出:“支持我国优势产业展开对外投资,逐步扩大企业对外贸易经营的权利”十五大之后至今是我国从单纯的吸收海外投资的大国逐渐转变为对外投资净输出大国的重要时期,该时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调整阶段(1997年-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2008年)、和稳定増长阶段(2009年-至今)。在调整阶段中,我国对外投资呈现出震荡调整的波动性特征,投资流量经历了2000年9.16亿美元的跌落,和2001年68.85亿美元的猛增。调整阶段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深,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中国对外投资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调整阶段与快速发展阶段两个时期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遇到危机,因此进一步放宽了企业对外投资的自主权,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方针政策,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的引用的“引进来”格局。随着十八大的召开,“走出去”战略变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首要内容,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质性地推进了中国对外投资额的快速增长。2019年中国对外投资达到了1.88万亿美元。
(二)对外投资的总量特征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从图2-1可见,在增长最快的2003-2010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7%,对外投资规模实现了连续15年的快速增长。2016至2019年对外投资流量连续三年萎缩,但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蝉联全球第二,存量保持全球第三。这种对外投资总量的快速上升主要是因为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全球价值链加速重构,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此时选择通过积极参与“走出去”的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结合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国的对外投资的高速增长与本体国情、经济发展状况也有着莫大的联系。一方面,近年来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导致成本上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粗放式生产来达到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出现结构性减速,产品输出开始不仅局限于国内,大多数企业也开始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寻求生产规模与经营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产业的区域进程不均衡,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生产要素未得到高效利用,一切问题的源头都压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上。
三、对外投资的结构分析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外投资迅猛发展,但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来说,总体投资额仍存在偏低现象,对外投资的数量与质量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行业结构
随着要素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中国企业开始逐渐转变竞争优势、改变动力机制增长方向,这种产业整体的转型使得我国各产业的对外投资额都发生不同的改变。从表3-1中可见,2019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中占最大比例,我国对外投资净额存在很大的断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虽在占比排名第五,但仅占同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4%。甚至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01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0,行业差距十分明显。
(二)空间格局
随着我国对外投资的不断增长、扩大的同时,其空间流向也逐渐由部分国家及地区向全球范围扩展开来。从表3-2可见,其中被投资方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主要是流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2019年更是占比达到历史最高值共计1108.4亿美元。此外,中国在非洲、大洋洲的对外投资比例逐年降低,2019年仅占全年总流量的2%、1.5%。在拉丁美洲也未发现明显增长,这是由被投资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
(三)投资方式
对外投资方式的选择不局限于投资方或被投资方的任何一方,无论是企业技术先进程度方面,还是其国际化经营水平方面,更或者是国家产业、制度环境方面,对外投资活动均受被投资方与投资方两方相互影响,我国也是如此。通过绿地投资的方式,获取被投资方国家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从而将成本转移到投资方自身核心开发项目上,来提高投资企业科技进步。
(四)基本途径
以解决产能过剰、产业升级为主要目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多国家产业合作的方式,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诉求,共享经济发展机遇。根据沿线各国的发展要素特征,我国主要采取差异化的投资合作。以东南亚地区为例,中国在对外投资时多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投资重点方向来进行投资。而对中南亚地区这种以石油产业和重工业为其国家经济主要支柱的地区,因其油气、铁矿、煤矿等资源十分丰富,在对外投资时中国则采取与其能源的开采进行合作或者与公路、铁路及管道交通建设等项目挂钩的企业进行投资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及优势与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较高的互补性,可以充分扩展我国国内市场的发展封顶,将狭小的单向、国内发展前景转变为互利共赢的区域性、全球性发展前景。这种差异化明确、制造业投资为主导的投资方式,将最大程度的达到投资回报预期,使得投资方企业得到投资反馈时技术得以进步。
四、企业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第一,使企业更多的接触国外先进的技术知识。国内企业采取积极的对外投资策略,特别是对于世界技术溢出密集领域的投资,使得国内企业有更多获得技术优化的机会,而且能够大量节省资金成本、时间成本,还会少走冤枉路。第二,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研发成本。从研发支出分析,欧美日等发展国家始终都是位于世界前列的,每年投入资金多达数千亿,而我国受经济发展能力限制,投入经费无法与之相比。因而,选择直接投资战略,能够降低研发经费开支,并且获得极大的时间优势,以最短的时间获得国内想要的技术成果。第三,使企业迅速实现人才资源的聚集。人力资本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而言,高素质的科研人员或团队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另外,企业跨国经营战略能够产生资源整合效应,为国内培养大批具有国际管理经验的领导者,他们不仅在国外开疆拓土,还能够在研发合作当中占据主动优势,让国内企业获得更多的技术溢出价值。
五、企业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不管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还是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有效的提升本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这种方式为我国科学水平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对科技水平要求的越来越来,这种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科技发展的需求。通过建模的方式来研究我国对外投资水平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为我国是否加大对外投资提供参考。
(一)模型的建立
为分析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我们引入全生产要素的概念,全生产要素(TotalFactorProductivity)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总体生产效率,它反映了企业技术升级、管理方式改变、企业结构转型升级、产品质量提升的综合能力。因此,全生产要素的提升代表着该企业技术进步的水平。关于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定量分析,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对外投资对于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影响,此外,研发存量、研发人员数量、国内生产总值也会对技术进步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建立了如下模型:logTFRt=c+αlogSt+βlogOFDIt+γlogPt+δlogGDPt+εt(公式3)式中OFDIt表示对外投资存量,GDPt表示国内生产总值,Pt表示研发人员数量,β可以将其理解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对全生产要素的弹性,如果β数值大于0,则说明我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能够学到企业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其技术水平的进步。如果β数值小于0,则说明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将国内先进的技术往外输出了,从而削弱了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
(二)模型的分析
全生产要素(TFP)的计算公式为:TFPt=Yt/αKtβLt,其中Yt是我国在时间t阶段的产出,计算公式为:Yt=AtαKtβLt(At为企业时间t内的技术水平高低,Kt表示企业时间t内的资本投入,Lt表示企业时间t内的劳动力,α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β表示的为劳动力弹性)。其中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通常α、β的值可取0.6、0.4,其他数据可根据我国各个年度的统计年鉴查的,假定1993年基数为100。通过查阅我国历年统计年鉴,得到研发存量(S)、对外投资存量(OFDI)、研发人员(RD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数据。
(三)实证的结果分析
将所计算的数据代入SPSS软件进行计算,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如下结果:logTFRt=0.603+0.167logSt+0.158logOFDIt+0.158logPt+0.441logGDPt,从回归方程可知β为0.158,说明企业对外投资存量增加1%,那么全要素生产率就要增加0.1581%,可见对外投资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α值为0.167,这说明国内研发存量增加1%,那么全要素生产率就要增加0.167%。系数γ及系数δ均为正值,说明研发人数跟国内生产总值对于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研发人数的P值为0.13,说明研发人数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显著性不明显。
六、结论
以企业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为研究主题,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演进与总量规模特征,阐释了我国对外投资的结构特征,并未指出了我国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建模的方式对我国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具体影响进行定量的分析。基本结论如下:(一)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演进从 2000 年起可以归为三阶段:调整阶段(2000—2001 年)、快速发展阶段(2002—2008 年)和稳定增长阶段(2009 年至今),且无论在总量规模、地区分布、行业分布还是政策引导等方面都具有该特征,尤其在总量规模与行业分布当中尤其明显,我国整体对外投资在各方面乘上升趋势。(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使企业更多的接触国外先进的技术知识、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研发成本、使企业迅速实现人才资源的聚集三个方面。(三)通过建模的方式,发现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能够提到全生产要素,这说明了企业对外投资对于技术进步是有促进作用的。
作者:聂思梦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返回投资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