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逻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逻辑,核心目的是要解决有效教学目标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具体转化问题。SPOC混合模式通过结构和形式上的双重驱动打破传统课堂模式,对基础课教学逻辑有效生成的局限提供了更为优化的解决空间。SPOC混合模式下,基础课教学逻辑的运演有其基本遵循与要求。
关键词:SPOC;混合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逻辑
敏锐识变“互联网+教育”,应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后MOOC”时代的SPOC混合教学驱动课程内涵式发展则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改中主动求变的重要尝试。由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政课之一,解决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优质转化、真正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大课题中,SPOC有效课堂的教学逻辑问题就随之凸显,成为当下新教改里的关键性问题。
一、基础课教学逻辑关注什么?
1.教学逻辑问题的提出“教学逻辑”本质上是“实践逻辑”,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中,教学逻辑是以思政教学为具体形式,为体现思政教育学科属性和达到相应课程教学目的,教学诸要素(教学主体、客体与教学中介)间发生复杂关联所遵循的原则、形成的结构和呈现的一般形式,体现了教师对具体教学过程“必然如此”的推理。因此,不讲教学逻辑或教学逻辑不清,意味着在教材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为什么教与如何教以及教得如何三大问题间不能产生合理的关联,在如何教的环节教师的惯习与变化了的教学情境在结构上不匹配,从而教学意图无法形成指向学生获得学科预设的知识、能力与价值情感目标的一般形式。就思政课而言,这就会使其既可能偏离政治性课程属性,也可能背离教育性规律,严重影响课程质量,使教学的改革创新最终流于低效、无效。2.基础课教学逻辑的关注点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一门,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使其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根据基础课的目的、任务,课程教学逻辑的关注点有两个:课程政治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目的是否转化为教学意图?这是基础课教学逻辑的起点。以教材体系内容为承载的课程任务如何转化为教学过程更为有效?这是基础课教学逻辑的展开。基础课教学逻辑关注逻辑的起点与展开之间“必然如此”的推理在实际活动中形成的原则、结构与一般形式。此外,基础课教学逻辑关注教学逻辑所处的教学情境,因为离开具体的、变化的情境就谈不上教学逻辑;教学逻辑还关注教师的教学惯习,教学逻辑离开教师的个体阅历与实践智慧就无法进行推理运演活动。
二、SPOC混合模式下基础课教学逻辑较之传统课堂有何优化?
1.引入基础课的“SPOC”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在中国运行的SPOC主要采取“MOOC+线下课堂”混合模式。“SPOC是将MOOC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是MOOC的继承、完善与超越。从MOOC到SPOC,为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提供了资源、环境与理念支持。”〔1〕SPOC继承了MOOC的优质资源网络可集成性与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价值取向,同时又通过与MOOC反其道而行之的小规模、限制性、与线下课堂结合的特点弥补了MOOC缺乏现实师生互动、学习难以深入、无法实现分层施教、难以与学校教育结合的不足。SPOC混合模式对基础课教学逻辑而言,无疑是引入了新的变量即全新的教学情境,它使基础课传统课堂下教学逻辑的生成与运演得到新的优化可能。2.结构优化:重构时间空间改变思修课传统课堂惯习SPOC模式解构了基础课传统课堂的时空结构,这一重要变革改变了传统课堂下教师的教学惯习,从而为教学逻辑的优化提供可能。“时间对教育实践行为构成也发生不容置疑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行为人能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这种时间的结构以及时间从过去经由现在没入未来的不可逆性。”〔2〕基础课传统课堂的教与学均处于不可逆的同步时间维度之中,教学逻辑的实施主体教师对于教学要素间关系的主导作用始终处于紧张感和有限理性之中,时刻面临着有价值的决定错过时机而不得不进行临场诸多妥协,比如满堂灌、一言堂的讲授的确看似最让人感到教学情境的可控,传统课堂的时间不可逆性往往创造了这样的路径依赖,教师在这类惯习下,其教学意图将偏离教学目的。SPOC把这样的时间结构变得可逆:“线上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引进优质MOOC课程,或直接自己提供在线录制课程及其他资源,学生同样可以以异步的方式反复学习,线上的教与学共同遵循“只要够好,不行再来、不行还有”的朴素方式消解时间的不可逆性。SPOC驱动了基础课教师要思考的新问题是:线上课程及其他资源应该如何提供?线下课堂又将如何安排?由此,SPOC潜在地将思修课教学逻辑指向提供更高质量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要素关系建构。SPOC模式也解构了基础课传统课堂的空间结构。石中英教授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情境的空间结构包括“身体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他指出:“身体空间指实践过程中身体被安置的空间;心理空间指实践过程中各方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相互信任与相互理解的空间;社会空间则指实践过程中各方社会身份及其关系的结构,性别的差异、种族的不同、阶层的分化、信仰的多样性构成了客观的社会空间。这三种空间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经常是综合性地作为关键要素影响行为人的意图、感受与策略选择。”〔3〕在传统课堂,教师与学生的身体位置是固定的,代表了一元性的秩序;传统课堂的心理空间在大班教学中很难调试到充分安全信任和理解的程度,社会空间的差异性在传统课堂中很难得到充分考量但又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价值情感和信念,传统课堂的空间结构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十分受局限。SPOC打破这种局限,线上平台身体不需要空间,弹幕和讨论板块在师生间的距离是等距的,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也因空间的虚拟设置得到提高,社交空间教师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主导性大大提升,甚至可以加以主动运用,由此线下空间必将因为线上空间的优化而发生变化。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空间结构提高课程的互动性和吸引力,SPOC潜在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教师在课堂注入更多价值情感维度的元素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3.形式优化:植入社交元素指向思修课深度互动需求SPOC还通过具有互联网典型特征的社交元素植入来“逼迫”思修课匹配上深度互动授课的需求。SPOC混合教学的平台将丰富的社交元素植入教学过程,成为其新的内生要素,比如线上课堂的弹幕植入和匿名设置、讨论广场的提问回答安排、线下课堂依然可以使用的头脑风暴、抢答、投票、调查统计功能等等,这些社交元素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激励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这对教师无疑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运营这些社交元素,重构师生互动交往的深度模式;如何在提问成本降低的情况下,既保持真实提问率,又能提高提问质量并确保授课团队能充分、及时地答疑释惑,这些都使SPOC指向思修课内容为王的本质要求。
三、SPOC混合模式下基础课教学逻辑如何运演?
1.逻辑起点:基础课的政治使命与SPOC的建构价值相统一SPOC混合模式下的基础课教学逻辑起点就在于既要在教学整个过程中坚持一以贯之课程的政治使命,又要充分重视认知建构规律的教育性价值。失之任何一个面向,基础课的教学逻辑推理就都不可能合理。“思政课首先是一门政治课,开设思政课是一项国家行为,思政课担当着按照国家意志和目标为国家社会培育时代新人的职责和使命。”〔4〕基础课如果不进行国家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的灌输,那么基础课将成为其他的课而丧失其原来的课程属性。在这里,“灌输”不是指相对于“启发”而言的具体的教育方法,而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思想武装的政治原则。因此基础课总体上承担着对“思想道德”与“法律”两大模块内容的理论讲授,这两大模块不是别的什么类型的思想道德和法律,而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包含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内容。SPOC混合模式的核心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在“学习主体的能动的知识建构”这一点上与个人建构主义是一致的,即强调个体在认识的形成过程中对外在的认识对象不是“发现”,而是根据已有经验和认知进行“建构”的,社会建构主义超越个体建构主义之处在于并不从内源性角度认为知识只是个体自己主观建构的,而认为人是在社会文化中,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来建构自己的见解和知识的。所以社会建构主义尤其重视与人的交流和语言沟通活动,认为人的认识是在社会参与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如巴甫琴所言“真理不是在个人的头脑中产生,而是在对话交流中、追求真理的人们之中产生的。”〔5〕因此社会建构主义对SPOC混合模式的直接支持就在于教学情境的革命:SPOC的诸多设置是反对“知识传递”而主张有利于“知识建构”的社会学习环境创设的,此外体现出对“主体性”“对话”“协作”“情境”的重视。2.逻辑展开:SPOC驱动下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SPOC混合模式驱动的基础课教学逻辑的展开实质上就是在合理的逻辑起点上,用SPOC的理念与机制优化解决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学生在SPOC提供的新的教学情境中发生信息交往互动,使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自身建构的有意义的知识、能力与价值情感统一的系统。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优质转化会存在误区,认为转化就是改变教材的具体内容:或是将教师难以讲解、讲不好的放到线上视频去讲,线下则省略;或是将学生不感兴趣的安排到线上视频去讲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线下则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喜欢的、有兴趣的内容。实质上,这样的转化无疑偏离了基础课的逻辑起点,并非优质转化;优质的转化的确是对教学内容的转化,但转化的不是内容的具体,而是内容运演的逻辑,这种逻辑转化主要有四个方面:(1)客体预设转向主体生成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客体预设向教学对学生的主体生成转化。基础课教材通过表述的严谨性和普适性来表达思政课国家行为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决定了文本必然把学生作为教育客体进行预设来表述语言,比如在引用观点时,会直接表述为“某某领导同青年大学生座谈时强调:‘要……’”;文本其他语言采用的亦是“大学生首先要……”的表述方式,学生与教材文本的信息交互就是一种对话,其中始终处于“宾语”状态,即客体预设状态。SPOC混合模式注重真实的学习要通过个体与他人基于语言对话的平等交流和个体作为主体的建构而发生,并认为只有这样的建构才会真正把外在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如果语言对话始终处于“宾语”状态,就会使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制约。因此,教学就需要对此进行转化:把教材中对学生的客体预设转化为教学中的主体生成,即转客为主。转客为主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表层:教师教学用语的转化,由“你”转化为“我们”;中层:教师教学功能的转化,由“讲授”转化为“引导”;深层:教师教学视角的转化;由“你要被解决哪些问题”转化为“我们为了我们的共同体和下一代可以去解决哪些问题”。(2)结论先行转向发问先行教材内容对实践的结论先行向教学对实践的发问先行转化。基础课教材内容均遵循观点先行,阐述继后的论理方式。如果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教学,就容易造成结论先行的教学效果,正确先行的思考效果,对于价值类课程就很难激发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意识,也并不利于学生提高思维品质。“思政课不从问题讲起,就会失去教学的针对性,针对性则是实效性的基本前提。”〔6〕SPOC混合模式提供了各类搜集学生认知困惑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从结论向发问转化。因此,教学就需要充分利用新的模式提供的空间更好地完成转化:把教材的结论放到学生的生命体验中去,放到国家共同体的生命体验中去,从而找寻个体与共同体的价值与情感的连接点,由此才能找到发问的由头,抓住学习主体的学习冲动。问题的转化有四个层次:初级是向学生的生活具体困惑转化;二级是向教材章节学生的疑难不解转化;三级是向教材重大理论难点转化;四级是向人类命运发展难题转化。(3)模块呈现转向线索理解教材内容对内容的模块呈现向教学对内容的线索理解转化。基础课教材内容共七大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编写者的教育逻辑。人生观章节从老版教材的第四章移置首章,紧随绪论新时代章之后,充分体现了人生问题是对一个具体的人身处时代大环境中最切近、最重要的问题的地位,人生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方法论知识点,即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统领整个基础课学习的思维出发点,此后才有五大模块包括理想信念、国家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展开。模块的演绎遵循由思想解决到规范遵守的理路,理论上是很清晰的,但是落实到教学,模块感较强,分而治之,SPOC的碎片化学习容易消解模块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体验的一脉相承、一气呵成的获得,因此需要转化,这种转化就是添加“故事背景”即串联起模块的大线索,线索式教学利于对模块内容的知识整理、问题串接与情感积蓄,比如中国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要求的线索,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线索,人类命运运演的线索等等。(4)权威讲授转向互动对话教材内容对知识的权威讲授向教学对情感的互动对话转化。传统课堂并没有把情感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运演的良好机制设置,这是价值类课程的最大缺陷。教材内容尽管尽可能在涉及的各个重要问题上,都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力求使理论阐述动人心弦,力戒教条,但教材毕竟不是小说,情感维度一般不作为基础课教学的内容安排。SPOC混合模式下,有对教材重知识权威讲授的路径依赖转化为教学对情感的互动对话的充分空间安排。在原有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维度讲授中理应添加一个维度即感受维度而使得教学内容在处理过程中转变为:客观事实-情感体验-解释分析-行动支持的四维度教学。可见,由教材体系组织的教学要素结构是:学习者客体身份-学习结论-模块学习-知识传递;由SPOC混合模式支持的新教学要素结构则是:学习者主体身份-问题探究-线索建构-情感养成。教材体系的四要素结构即:客体-结论-模块-知识,实质上是不需要“主导”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SPOC线上资源完成学习,真正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对基础课教学中“主体-问题-线索-情感”的主导,这就是SPOC混合模式下的新教学逻辑。
四、SPOC混合模式下基础课教学逻辑运演如何保证?
1.线上供给重“启发”SPOC混合模式线上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对视频教程的问题启发性要求很高,如果触及不到学生思维边界,不具启发性,线上教学资源就不足以驱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生真正的价值内化行为。基于智慧树、学堂在线平台上的考察,大多数学校基础课线上MOOC采取以下三种处理教学内容的方式:一种是系统讲授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强调系统性;第二种是讲授每一章节的重点,强调针对性;第三种是讲授每一章节教材结论转化而来的问题,强调启发性。综合考察,越是精心设计形成问题转化、教程内素材丰富且有逻辑的mooc视频,听讲越具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的本质特征在于启发性,它能触及学生的思维边界,引导学生进入从未思考或者习以为常而未曾反思的领域,有其“欲罢不能”的视频观感。2.互动反馈重“运营”SPOC混合模式线上平台需要“运营”,这里的“运营”指的是对基础课整门课程的教学逻辑运演提供有效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其运营的核心是师生的互动反馈。SPOC的优势在于提供了强大的互动反馈机制,但是,如果教师没有“运营”观,只顾线下课,学生在讨论区的提问与回答没有教师的及时有效组织、参与和解渴回答,线上的困惑与线下的解答不构成一个整体,那么SPOC模式最强大的驱动就发挥不出来,学生的认知差异性就不能及时掌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突破就仍然限于传统课堂教改的局限内。3.线下对话重“深度”教育发生在教学的语言对话之中。线下课堂无疑需要更重视线上无法完成的对话“深度”要求。“所谓‘深度对话’(deepdialogue)是直逼人的内心世界的、随时随地发生知性化学变化的、知识共创的、充满愉悦的对话;是借助这种对话,能够共创新的知识的对话。”〔7〕从名师与学生的课堂对话推进思维的程度来分析,他们能有效把握对话情境,创造对话氛围,有效提供对话结构,并适时启发推进思考。他们与学生的对话不流于普通问答的皮相形式,遵循着由客观事实的表达推进到学生情感体验的分享,再到分析问辩的思想碰撞,总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终点。4.全线环节重“完整”SPOC混合模式不等于MOOC的小规模版,也不等于反转课堂的纯答疑讨论,更不等于传统讲授的网络版,SPOC混合模式对基础课教学逻辑优质运演给出了一个全线组合方案,那就是线上与线下作为一个整体考量单位,只有把线上与线下作为一个单位,将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处理为内在地有效互补,质优同效地去共同实施好四个必要环节:即知识整理环节、答疑释惑环节、情感体验环节与解决问题环节,基础课才能真正达到“有效”。优质的“SPOC+基础课”教学逻辑运演最终在于教师能勇于摆脱传统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惯习和不断提高对“主体-问题-线索-情感”教学要素结构的主导能力,处理好SPOC模式下“启发-运营-深度-完整”的混合教学安排。基于以上考量,基础课教师需要提高SPOC混合模式下的教学核心素养,应该排除为难情绪,致力于学习先进的引导技能、有深度的对话力,从而能有效探寻、叩击大学生的思维边界,努力带领学生一起去突破这个边界,共同寻找个体自我与共同体发展的和谐模式以,及社会发展、人类发展的价值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曾明星,等.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28.
〔2〕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01):6.
〔3〕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01):7.
〔4〕冯秀军,咸晓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76.
〔5〕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64.
〔6〕冯秀军,咸晓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76.
〔7〕钟启泉.对话型教学的创造〔J〕.教育发展研究,2020,(04):40.
作者:梁君 单位:上海杉达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返回文教卫生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