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政府金融管理以及内外部审计等部门多次要求开展银行业资产质量检查,基层监管部门围绕“做出标准化的流程、做实检查证据、做准检查结论”总体思路,进一步深化检查目标,细化检查手段,掌握了一些检查方法,积累了许多检查经验。资产质量是宏观审慎性监管要素之一,通过资产质量检查,有利于监管部门摸清银行机构风险底数,及时掌握“活”情况。本文通过对公开披露的审计报告、检查报告、监管通报与案例素材等资料的梳理,对银行资产质量检查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就违规情形及风险成因予以深入探究。
1引言
截至2020年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816亿元;不良贷款率1.92%,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76%,较年初下降5.1个百分点。金融行业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一系列冲击,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处置不良贷款比例较高,2017年至2020年处置不良贷款超过之前12年总和,保持了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2021年,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风险的挑战,疫情影响的长尾效应不断凸显,民营和小微企业困难重重,债务违约风险大概率上升,不良贷款进一步暴露,处置力度持续加大。资产质量直接反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水平,做实资产质量,一方面,能够真实反映银行风险,堵住风险分类的漏洞;另一方面,能够计提充裕拨备,掌握资本充足程度、做实利润水平。由于银行资产质量失真、风险底数不实,由此导致的金融风险存在更大的滞后性与不确定性。
2银行业资产质量违规情形探究
由于部分银行基础薄弱,历史遗留问题突出,资产底数较清,不良资产暴露较为充分,核增不良贷款比例相对最少。相反地,通过对新设银行机构的资产质量现场检查,往往能揭示出更多应计未计不良贷款。本文整理归纳了一些隐匿不良的典型违规情形。2.1欠息超过90天贷款应进未进不良贷款。充分利用判断不良资产的两个维度:逾期天数和借款人实际情况。按逾期贷款分类真实性判断,通过调阅台账和档案,能够发现一些贷款已经出现表外欠息,即利息逾期超过90天,但是银行未将其计入不良贷款的情况。2.2重组贷款等隐性不良业务未列入不良贷款。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第十条、第十二条的规定,需要重组的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分类档次在至少6个月的观察期内不得调高。如仍逾期,或借款人仍然无力归还贷款,出现本金逾期或者欠息的重组贷款,均应计入可疑类贷款。通过调阅信贷业务台账、重组台账、欠息贷款台账及相应档案,判断重组等未进入不良资产的续贷类业务五级分类是否符合规定。对部分银行的检查过程中,发现重组贷款资产质量分类违规问题较为明显,存在在观察期不足6个月的情况下,提前将重组贷款上调至正常科目。对于这类情形,可以检查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各月份台账,回溯已经过了观察期的重组贷款在观察期内的风险分类情况款。另一种常见情形是假借借新还旧、再融资形式发放重组贷款隐匿不良贷款。某些银行为了帮企业办理续贷,让企业先结清欠息,然后再为其办理借新还旧、再融资。由于这些贷款的本质是重组贷款,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些贷款均应计入可疑类贷款。2.3按借款人实际经营情况判断应进未进不良资产。按照存款保险检查手册提供的依据,贷款可能尚未逾期(到期),但借款人财务状况、还款意愿出现重大风险,如:已停产破产、涉及高息民间融资、逃逸、抵质押手续不合法、担保增信违规无效、完全丧失偿债能力等,应直接纳入不良。通过调阅G1401授信集中调查表、大额风险暴露企业明细表、新增贷款台账、逾期贷款台账,抽样查阅每家银行贷款余额大户中正常、关注、可疑类等各级贷款档案。2.4资产五级分类标准不一致。检查过程中发现部分银行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存在明显不符合规定的贷款分类处理。主要有两种违规情形,一类是借新还旧贷款未计入关注类贷款,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第十条的规定,借新还旧贷款至少归为关注类。另一类是对于同一客户不同笔贷款,资产五级分类不一致,应该按照审慎原则,分别以客户、贷款中分类从低级别进行资产质量分类。2.5其他违规信贷行为及资产虚假处置。情形一:承兑或委托他行承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存在违规掩盖资产质量等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情形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解付到期银行承兑汇票,从而掩盖真实资产质量。情形三:在2018年4月颁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中,对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产品净值化管理、消除多层嵌套、统一杠杆水平等规定的过渡期安排已在2020年底结束。然而,实际情况是部分银行业务仍然存在将信贷资金长期大量用于同业投资或投向主要股东,且资产质量堪忧,风险隐患突出。2020年,银行机构通过清收、核销、转让等多种形式,处置了这么多不良资产,力度前所未有,金额也是历年最高的。在每年监管部门对银行开展的现场检查、专项整治过程中,都会发现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行为。仅在2021年前两个月,某农村信用社、某农村商业银行村均因涉及虚假处置不良贷款而受到地方银保监局的行政处罚,分别受到5万元、30万元的罚款。可以查阅相关台账、会议纪要、核销档案、法院判决寻找违规线索。
3银行业资产质量违规问题检查手段与排查要点
银行信贷资产和其他应收款科目往往存在应计未计入不良资产或资产五级分类不准确的问题,在实际检查过程中需要明确几方面问题。其一,细化检查具体目标和主要内容。一是检查各项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的真实性、准确性。二是检查是否通过垫款、转让、债权处置、核销等方式虚假处置、隐藏不良资产。三是确定真实不良信贷余额、真实不良资产余额。根据机构不同资产业务,通过“查阅资料、查看系统、座谈问询、核对报表台账、筛选比对、定量分析”等一系列检查流程,按照资产大类与抽样原则,对信贷业务进行细致分工,由具体人员负责现场检查。其二,建立标准化程序,确保检查结果严谨、扎实。为了将检查结果做实、做细,可以在检查之前先行开展检查培训。在标准化检查流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应建立标准化的检查文书,检查人员按资产类型填写调阅资料清单、检查笔录与底稿,以及相关检查数据报表与报告等资料。按资产大类分类检查,按照信贷业务、其他资产业务、资产处置三大类分工,再进一步细化为新增贷款、续贷业务、其他应收款、表外业务、同业业务、投资业务、委托贷款、资产转让、债权处置、呆账核销等。其三,现场比对,快速发现线索。经比对银行机构检查期末信贷台账与1104报表,核对各行各项贷款余额、资产五级分类余额、逾期贷款、重组贷款、展期贷款、表内外信用风险资产等科目余额。分别计算、核对该行本金逾期90天以上贷款、利息逾期90天以上贷款,并与G1101逾期90天以上贷款核对,容易在检查过程中较快发现银行资产质量不实、分类不准确等问题。其四,严格遵循监管政策,充分利用监管报表。资产质量分类标准主要依据银保监部门发布的《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等制度。涉及到1104报表中G01表外业务情况表、G0106资产负债项目统计表附注、G31投资业务情况表、G17银行卡业务情况表、G15最大十家关联方关联交易情况表、G1101及G1102资产质量五级分类情况表-按贷款投向与资产质量及准备金,G12贷款质量迁徙情况表、G34信贷资产转让情况统计表。
4银行资产质量违规风险成因剖析
商业银行最核心、最基础的业务是存贷款业务,信用风险或违约风险是其最主要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资产负债表内外授信业务及承诺担保等可能导致资金敞口的业务,因借款人无法履行应付款项所面临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违约所造成的损失最终会侵蚀资本。4.1隐匿不良贷款业内较为普遍。银行机构隐匿不良资产主要是通过无还本续贷的方式,续贷前不按逾期欠息情况及时划归五级分类贷款形态,续贷后不咎既往,按照新发放户来判定其贷款五级分类形态。另外,还有银行通过重组贷款的方式隐匿不良资产,在贷款人经营状况极差、严重失信的前提下为贷款人办理重组,然后提升贷款十级分类等级,进入非不良级次。在具体检查过程中,通过关注季末、年中和年终三个关键时点的不良贷款余额大幅波动情况,以及机构上年度不良率指标及本年度资产质量目标考核要求,对比考核时段内不良的变化,能够较快发现银行机构掩盖、隐藏不良资产的手法痕迹。4.2风险内控方面存在不足。资产质量不真、不实及虚假处置产生的根源在于部分机构风险内控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其中内审问题尤为突出:一是风险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的机构未构建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部分机构风险管理体系未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和关键操作环节。二是内审机制不健全。部分机构未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达不到监管要求,内部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未充分纳入审计对象的绩效考评,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到位。三是合规管控不到位。有的机构合规管控力度不足,关键人员管控不到位,越权、超授权或违规开展业务造成较大案件损失。4.3贷款客户KYC不到位。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客户准入把关不严,在“了解你的客服”(KYC)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一是客户选择能力不强,部分基层网点为了完成考核指标,降低客户准入标准,客户选择出现偏差。二是贷款要件造假严重,客户申请材料不真实,项目可行性和持续性要件不真实,资金未足额到位,财务状况失真,票据、发票、合同、凭证等虚假,担保信息及权证不真实等。三是风险评价不审慎,未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的全面信息,无法审慎地评价企业还款能力;信用等级尽调不严,存在人为调整的情况。四是贷款发放不合规,虚假包装贷款客户与贷款条件、合同签订有瑕疵,对借款人资金进出审核不到位,贸易融资背景审查不严格等。五是贷后管理不到位,信贷“三查”不严格,贷后检查流于形式,信贷资金流向不符合国家信贷调控政策,抵质押品管理不到位,估值严重偏离市场价值或未能定期估值等。4.4疫情常态化对银行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疫情影响主要体现在2020年一、二、四季度,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十分艰难,尤其是餐饮住宿洗浴等服务行业受疫情影响突出,复工率大幅度低于以往,大型的餐饮、休闲娱乐、教育培训机构等行业收入锐减,还息困难,欠息频发。这些行业短期内难以恢复疫情前的盈利状态,形成不良贷款趋势加大。一是延期还本付息支持政策到期结束,部分经济不发达区域机构不良贷款将大规模显现。二是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客户,分布于批发和零售行业,对于当地经济复苏也存在一定影响。三是受疫情影响行业的存量个人客户,到期贷款面临较大的下迁不良的压力。
作者:郑雪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营业管理部
返回信贷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