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镜头内的看到的东西,才是一切艺术的载体!
--英格玛·博格曼
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关键是利用画面及其辅助手段把信息传递给受众。常言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那么作为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者,想到了,又如何把"想到的"通过镜头或其他电视手法,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呢?
我们首先要了解电视这个特殊媒体的特殊表现形式,电视与广播、报纸、网络统称为四大媒体,而电视作为四大媒体中的龙头老大,它以其独特的声画结合的表现方式独占鳌头。它的霸主地位是其它三种媒体无法比拟的,虽然网络已发展到有声语言,但它的普及率与传播方式、表现手段、专业化程度与电视相比,依然是望其项背,可望而不可及。从1936年,英国BBC建立起第一家公共发射台开始,就预示着传媒界的革命,同时也奠定了电视的霸主地位。尽管现在电脑可以看光盘,网络上有LIVE、电影等,那也只能说网络借助了电视的表现形式。
我国电视始创于1958年,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可以说走过了一个由弱到强、迅猛发展的曲线,特别是1993年以后,随着《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节目的出现,为我国电视发展史竖起了一块里程碑,结束了我国电视播报式的单一表现方式。尤其是后来的《实话实说》、《开心辞典》,再到如今的《星光大道》和各种选秀等观众参与的互动节目,更广阔的拓展了电视表现形式的空间,使电视真正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审美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给越来越多的电视从业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如何把思想意识的东西,也就是你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感悟,通过电视手段表现出来?虽然电视是声画艺术,但它以画面表现为主体,以解说、采访(同期声)、音乐、音响、字幕为辅助手段。那么如何运用好这些表现形式呢?
首先我们来看画面
(一)画面是最真实、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有人说老百姓的视线在画面上怎么流动,取决于创作者的意图。也就是说,画面承载着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如湖北电视台张以庆获四项国际大奖的纪录片《英与白》中,创作者将欲表现的世纪末心态,赋予了全是带铁栅栏的画面,表现了囚笼禁锢式的生活原生态;为了表现世纪末的浮躁,创作者用了一组表面上看毫无联系的画面,同时配以吵杂、喧嚣的音响效果;为了表现人与动物的异化,作者用了白(驯兽员)与英(大熊猫)的亲吻、白与英的对话等等。
(二)运用细节表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创作意识的间接表现。细节通过哪些形式来表现呢?一般来说,主要有画面,解说、叙述、画面与解说相结合等形式,由于画面与细节共同的具体性、感性特征,画面表现细节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它可以保持细节的多义性,能够为观众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
(三)运用"蒙太奇"的剪接表现创作者的主观意识。"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意为装配、安装。引申到影视艺术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等过程中的剪辑组合,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即在后期制作中,将摄录的素材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总体构思精心排列,构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如果找不到更好的画面来表现,完全可以通过"蒙太奇"剪接来达到目的。如《英与白》中"英"看到电视画面上女人做健美操时,自身动物本能的冲动;《难圆绿色梦》一片中,当马老听说树被全砍了,赶往当年的植物现场时,为了表现老人那种痛惜、气愤等复杂心情,作者用老人与被砍的树干、老人与被砍的树枝、老人与树墩的"蒙太奇"剪接,没用一句解说都是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的。
(四)运用长镜头表现作者的思辨意识。思辨性、哲理性是任何一部作品的灵魂。长镜头是纪实风格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长镜头作为叙事语言,它是与"蒙太奇"相对立的一种创作观念。用这种叙述方法来代替人为编造故事、情节,用纪录真实生活来代替表演。它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还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如《龙脊》一片中,表现贫困地区的人们渴望知识和文化意识的觉醒时,作者运用了一个长镜头:潘能高的爷爷在窗外看着孙子在教室里考试,看着看着不由自主地走进了教室,站到孙子的课桌旁目不转睛的看孙子答题(其实他一个字也不识)。最后被老师请出教室后,还一步三回头的往教室里看,当镜头跟着老人走到学校大门口时,原来在校门外还有许多像"爷爷"这样的家长。这一长镜头将作者欲表现贫困地区人们那种虽然自己不识字,却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将来有知识、有文化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再如有一期《今日说法》反映的是拐卖儿童案,当记者采访犯罪嫌疑人:问她是否知道拐卖儿童是犯罪时,她嘴上说不知道,表情却是侥幸,这时镜头摇到了她不停抖动的腿上,就是这一画面告诉了观众:这人说话不诚实而且心怀鬼胎。
所以恰当、巧妙地运用好画面语言,可以将作者的创作意识表现的形象、直接、淋漓尽致。
第二,恰当的运用解说词可以升华画面、深化主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解说是画面的解释与补充,更是创作意识的揭示与挖掘。它是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主体--主体是画面。
(一)当画面可能产生歧义或看不懂的时候,需要解说。如:《藏北人家》一片中白玛拾牛粪一段,开始白玛用手向揉面一样,把散落的牛粪捡起扔到一处,连着三个画面后,解说词出现了:"白玛每天一大早都要把散落的牛粪拾到一起,晒干当燃料"接着就说:"藏民们并不认为牛粪是脏东西,晒干的牛粪烧起来没有异味"。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解说词,观众肯定认为藏民真疯了,怎么会用手去抓牛粪呢?
(二)当需要揭示和挖掘画面背后的本质与规律时,需要解说。如:《话说运河》解说中,将长城比作阳刚、雄健的一撇,将运河比作阴柔、深沉的一捺;再如《藏北人家》结尾中,画面是清晨万物生机的草原,措达去放牧,解说与此对应的是:"新的一天开始了......对措达?罗追来说,就像他们手中纺锤一样,往复循环,循环往复,永远是那样和谐、宁静,那样安宁。"就是这么一小段解说,深刻的揭示了全片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创作者对牧人们那种无忧无虑、没有世事纷争的生活的向往与羡慕,解说使画面得到了生活和深化。
同期声的运用能够对创作的主题意识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期声是指:用电子采录设备在纪录视频信号的同时,纪录并在重放时,与视频信号保持同步的真实的现场声音。同期声包括背景声和同期声采访录音,同期声是时空真实、生活真实不可缺少的因素,荧屏上的人如果没有同期声。只见嘴动不闻其声,那么,关于这个人的所有解说、旁白都值得怀疑。所谓言为心声,当我们从被摄对象嘴里听到他自己的话时,我们可以直接而真实的了解这个人。所以在电视文艺节目创作当中,恰当地运用同期声,将对表现主观意识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如:香港亚洲电视台记者在《寻找他乡的故事》一片中,对几位远嫁日本的中国女人的采访就很耐人寻味,其中对片中最后一位女人的采访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记者对这位想搭婚姻之船,圆出国梦的女性作了简单的介绍:
这位女士原名叫某某某,是吉林延边人,某年某月通过其在日本的表姐介绍,嫁到日本后改名为"某某某子"。接着就是一段采访对话:
记者:你结婚的时候是在这所房子里吗?
答:是的,当时完全是按日本风俗,我穿的是**(日语)。
记者:什么?
答:(笑)就是和服。
记者:(指着神龛)这时什么?
答:这是供......供......就是供的。(支吾了半天也没答上来)
此处说明尽管她加入了日本国籍,改了日本名字,穿了日本衣服,但是她离真正的日本文化差远了。接着记者进一步追问:
记者:那你结婚时父母参加了吗?
答:(有些尴尬)没有。(迟疑了一会补充)太远了。
记者:那就你一个人吗?
答:(红着脸)就我一个。
因为前面已经交待她的表姐在日本,可他结婚这么大的事,(父母不来可以理解)表姐在日本竟都没来,可见她不但没有了亲情,连友情也没有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记者对这位女士以婚姻为跳板,达到出国目的的态度。通过这段递进式的采访,观众已完全领会了记者的褒贬、好恶、使全片主题更鲜明。
声画结合(即画面与声音的结合)
将使声画相升,收到1+1〉2的效果。世界本身就是视听统一的世界,没有声音的世界无法想象。将声画艺术有机地结合,使得电视与世界同步,保留了现实生活的环境氛围,最重要的是它恢复了人的本来面目。将画面与音响效果有机地结合,可以使声、画得到升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方荣祥》一片的开头,是一个剧场舞台的空镜头,画外音是以前方荣祥的唱腔和观众的掌声、喝彩声,。当电视观众看到空旷的舞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时,一下就能领略到作者的意图,即表现了观众对方荣祥的热爱、呼唤和深深地怀念之情。再如:《英与白》中,音响效果恰到好处的运用:电视机里的声音、嘈杂的人声、音乐声、生活中发出的声音等等混杂到一起,对表达世纪末心态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也难怪《英与白》四项国际大奖中就有音响效果奖。
总之,电视文艺节目创作中画面、同期声、音乐、音响,犹如主菜和调料,想做成什么样的口味,要依据创作者的意图酌情加减。正如张以庆说得那样:好的作品不是拍出来的,而是思考出来的。那么思考出来了,又如何表现,就要看你掌握和运用"调料"的技能了,"调料"用得好,则色、香、味、俱全,反之则会使作品倒胃口,甚至无人问津。
另外,音乐电视作为一种声画合一的电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和其他电视作品一样,其创作完成要通过各个部门的紧密合作。而光作为电视画面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音乐电视的创作过程中,对人物的造型、特定环境氛围的营造,包括在画面视觉效果的处理上,应该说有它的独到之处,也是其它艺术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音乐电视的创意设计中,对光的设计和运用应该被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光为造型艺术的一种重要符号
在音乐电视的创造过程中,对光的运用和理解必须以作品的题材、歌词的含义、画面的整体风格为依据来进行选择和诠释,这样才能使它和其他造型元素融为一体,才能使整个作品在其画面的创作上更加整体、统一与和谐。
音乐电视是一种声画合一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由画面和音乐两大基本元素构成,而画面作为主要的构成元素之一,它不仅承载着诠释音乐作品所表达含义的任务,同时画面的形式也直接影响着其他造型元素的表现风格。
其二,非现实主义风格,也就是说一种抽象、虚构梦境式的情景的营造。其用光设计倾向于非常规化,即较多地采用逆光、脚光、侧光等非常规投射角度的光线,及闪烁的多变的光的运动,来塑造出奇异的视觉形象,造成陌生的、出人意料的视觉效果。这种画面的风格,应该说在众多的音乐电视作品中是运用最多也是最常规的。因为其画面中光和色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不仅能直接调动观众的欣赏与审美情趣,将观众的情感引入视觉效果强烈的画面结构中,更重要的是创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思考赋予作品独特的风格和意蕴。
如《记忆中的你》,这是一部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音乐电视作品。这部作品在用光方面的基本特征是对逆光和投射轴向单一的单侧光的着重运用。这类光线的特点是塑造性强、光质较"硬"。能造成一种神秘感和紧迫赶,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类似于版画和雕塑效果的硬调画面。较为适合表现战争题材和风格粗硬狂放的音乐电视作品,在《记忆中的你》这部音乐电视作品中,其中有一段场景是描写战场上几个负伤的战士,他们手拉着手紧挨在一起,摆出各自不同的造型,背景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画面设计出于表现作品主题的需要,刻意选择了硬调的画面造型风格,而这一风格的成型,主要是依靠运用很强的逆光来勾勒出演员的轮廓。夸张地强调了被摄物体的黑与白两个影调的层面,从而赋予了画面以群雕般刚硬的视觉效果。这一效果很好地反映出歌词所要表达的内容。当然有时候光线投射方向的本身就具有艺术象征表现的独特意义。例如在音乐电视作品《天唱》的最后一个镜头中,那道仿佛是从天庭中直射而下的光柱,就有强烈的宗教意义,使观者能产生一种天人合一的无边联想。所以说在音乐电视文艺节目创作中,光主要是被用于表达特定的情绪和情感的同时也是用于指示或暗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光作为电视画面的一个重要造型元素,在音乐电视的创作过程中,它不仅能给予我们一个精美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它能用本身的特点,如大块的色块和刺眼的光柱,不同角度的光线等等。把音乐的内涵传递给观众,从而来激发观众的审美情趣。
一般音乐电视的画面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现实主义风格,即通过模拟自然环境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其用光设计上倾向于常规化,即根据剧本所提供的当时的时间、地点、人物所处的环境,运用光和色来营造出一种逼真的视觉效果。比如我们经常在拍摄过程中运用灯光来模拟春夏秋冬自然界本身的光的形态和色彩的基调以及早晚阴晴自然光下的空间环境的氛围。还有在音乐电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常常是反常规拍摄。如在夜间拍一些白天的戏,在夏天拍一些冬天的戏或者在阴天拍一些晴天的戏等等。因此这些场景的氛围营造也必须通过光的造型来完成,使之更加客观真实地再现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与自然界物质空间的本色。总之,在众多的音乐电视作品中,完全基与再现客观世界环境的作品也不少见,但这一类音乐电视的作品,画面的用光不及主观画面用光所产生的视觉效果那样夸张、强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