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基地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基地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征文)

2023-01-10  本文已影响 272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启动以来,各地媒体认真贯彻动员会会议精神,组织记者以各种形式开展\"走基层\"活动,一时间\"走、转、改\"成为社会各阶层的热门话题。作为地方广电媒体,记者们本身长期活跃在基层一线,节目栏目也都是依据地方受众需求,体现出很强的地域性。那么,怎样才能使此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使之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笔者以襄阳广播电视台扎实开展\"走、转、改\"活动为例,浅议如何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作为突破口,切实改进广播电视宣传和加强队伍建设。

关键词:

一、 领导率先垂范,引领记者"真走、真转、真改"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懂得的道理。寻找"活水"不难,难的是抓住"活鱼",写出鲜活报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假若"走基层"仅仅是一句"口号",是一场"走秀",那么"走、转、改"活动必然是浮光掠影,毫无意义,甚至会适得其反。怎样让活动开展充满生机活力,怎样让记者在"走基层"过程中身入心入,收获更多?媒体领导在活动中的决策、行为,往往就是"风向标",无疑起着不可估量的表率作用。
  对于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襄阳广播电视台党委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全台的一项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迅速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按照动员会议和省委宣传部的部署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实施方案。各频率频道积极投身"走、转、改",纷纷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走基层"活动。尤其是台领导分头带队赴一线采访并亲自撰写稿件,成为编辑记者"走基层"这支宏大队伍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10月19日,台党委书记、台长闫敏带领农业栏目《垄上行》记者一行来到襄州区东津镇调研采访。在小麦免耕播种推广现场,闫敏向推广技术员仔细了解了这一新型耕作技术的优势和受欢迎的程度,并现场操作稻田开沟机,亲身体验这种实现小麦施肥、整地、播种一体化的耕作。
  9月24日,在襄州区张家集镇路岗村,台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副台长杨育生和时政新闻栏目《襄阳新闻》记者一起调研采访。在田间地头,他与土地托管的农民以及被称作"农田保姆"的农机合作社社长亲切交流,对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这一新型举措及取得的明显成效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收集了丰富的视频资料和新闻素材。他们采写的报道《土地入"托",老宋成了"田保姆"》在湖北卫视新闻联播中播出。
  9月24日,副台长赵星耀带领记者赴襄北黄集镇,就农村群众对大众传媒工具接受程度进行调研采访。在茅岗村、温岗村,他们走访了60多户农家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到农民朋友普遍爱看襄阳广电台自办的电视节目,因此需加大《垄上行》的播出频率和时长。
  近期,襄阳广播电视台党委成员、所属各频率频道总监、部室主任分批带领新闻采、编、播人员深入基层采写基层百姓鲜活的新闻,他们通过扎扎实实地"走",真正做到用脚"写"新闻,成为对"走转改"活动最好的动员,使全台记者编辑备受鼓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因为台领导坚持身体力行,做到深入现场,贴近群众,参与报道始终,引领记者实现"真走、真转、真改",襄阳广播电视台的记者编辑们也由此在基层受到教育,得以身入心入,自觉地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视为不懈的职业追求。

二、 借力特色活动,打造精品栏目,提升媒体竞争力

  深入基层,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拓宽视野胸襟;贴近群众,才能践行群众路线,创作出传递群众心声的好作品。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是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坚持正确导向,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作为地方广电媒体,只有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节目质量,才能使节目栏目更加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那么,利用推出特色活动,创新节目栏目等有效途径,把开展"走、转、改"活动作为媒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契机 ,"走、转、改"活动才能够彰显出较强的现实意义。
  自活动启动以来,襄阳广播电视台各频率频道紧密结合实际,依据自身定位,纷纷推出特色活动,打造了一系列精品节目、栏目,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新闻综合频道推出"垄上山区行"活动,组织《垄上行》记者深入南漳、保康、谷城等地的大山区,跋山涉水,栉风沐雨,拍摄报道山区广大农户不畏险阻,克服困难,特色养殖、科学种田、勤劳致富等动人事迹;
  交通广播推出大型体验式采访活动,组织主持人深入交警、城管等11家交通行业,用两三个月时间,每周在一个行业深入采访、上岗体验。体验日当天,主持人着装上岗,正式工作一天,交通广播全天连线直播体验过程,同时在襄阳交通广播的新浪微博上全天连续进行图片"微直播";
  文化教育频道《快乐一家人》把节目录制从演播室搬到社区、学校、警营、企业和农村,通过无门槛报名、主持人与观众互动、开放录制现场,拉近了电视娱乐栏目与观众的距离。
  这些"走基层"活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在襄阳开展,不仅在新闻工作者与广大受众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也大大提升了襄阳广播电视台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记者走基层"专栏、专题如雨后春笋涌现在襄阳广电的音、视频中。如:十一长假期间,新闻中心策划了一系列选题:"祖国您好"、"长假我在岗"、"国庆感受新变化"等等,这几大选题,要求记者全部按照走基层的方式,以一个人为切入点,走进他们的生活、工作中。围绕要表现的新闻主题,把一个人的相关故事讲生动。故事化的新闻播出后,提升了《襄阳新闻》的贴近性,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新闻广播的"走基层、听民生",从细微之处入手,重点采访报道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最平凡的岗位,先后播发了《供水项目维修部的一天》、《劳动者之窗--走进劳动保障服务窗口》、《畅行襄阳--暑运见闻》、《与时间赛跑的人--走进120急救中心》等稿件。尤其是在汉江防汛期间,该栏目连续播出了"走江堤、看险段"等来自基层抗洪一线最新的动态消息;
  新闻综合频道从9月上旬开始,《今日播报》栏目在"欢乐送"版块中开辟了走基层专栏--"社区达人秀",专门报道街道、厂矿、学校、农村等社会基层单元中有故事、有特长、有特色的人物或在某方面能成为群众榜样、带头人的明星人物,报道他们各有滋味、各有不同的生活故事;
  襄阳广电旗下所属大型都市类报纸《襄阳周刊》围绕走基层活动,把基层定位为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市场等为主,开辟"襄阳人的一天--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连续报道专栏,每周刊发两个记者的体验报道,真实地再现基层襄阳人的生活全貌。
  这些栏目皆因地域性和贴近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一位观众在来信中说:"自从《今日播报》推出'社区达人秀',我每晚必看,看身边的达人感觉更过瘾些。"
  诸如"社区达人秀"一类,在"走、转、改"活动中诞生的优秀作品、精品栏目在襄阳广播电视台比比皆是,它们一经播出,常常成为频率频道或栏目的亮点、品牌,受到听众、观众的热捧,形成一个又一个收听收视高峰,从而大大提升了襄阳广播电视台的竞争力。

三、 锻炼队伍作风,提高业务能力,激发创新活力

  脚踩泥土、心系大地,文章才能根深叶茂,新闻才能活水长流。在襄阳广播电视台"走基层"活动开展期间,从记者精神风貌、新闻稿件质量到节目创作以及节目形态都悄然发生了变化。记者们泡会议、凑热闹、抄材料、写表面文章的少了,进社区、工厂一线,深入农村、山区,挖掘新闻富矿的多了;空洞无味、掺杂水分的鸡肋式新闻稿件少了,贴近生活、清新朴素的深度报道多了;节目栏目冗长平淡、堆砌拼凑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更加丰富。这些可喜的变化均映射出,襄阳广播电视台的记者编辑们正在通过扎实地"走"、踏实地"转"、切实地"改",真正达到锻炼作风,提高业务能力,激发创新活力的目的。
  植根基层土壤,亲身体验百姓生活百味,记者们得以受益良多,深切感受到"走基层"的魅力。在"走基层"过程中,襄阳广电的记者们纷纷以日记、手记的形式记录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感动。我认为在对基层的采访中,应当从村民个体出发,多讲故事,多谈村民自身的感受,多说细节上的变化,这样既能准确把握新闻要素,使新闻更具可看性,又能充分反映基层发展情况,让受众能更直接地了解基层的变化。
  记者李旭东谈起"垄上山区行",如是说:"我们《垄上行》节目虽然一直走在田埂上,但是这次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工作必须换个角度,换个思维,要把农民朋友当成自己的亲戚、朋友,用更加真诚的心、更加忙碌的脚步,为我们襄阳的农民朋友送去种植和养殖方面的信息。我们垄上节目的枝繁叶茂,不能脱离'基层、群众和生活'这个根!"
  栏目编导张昕说:"我们《快乐一家人》栏目,作为一档大型的家庭游戏类栏目,在改版之前,虽然节目制作精良,收视率却一直不太理想。而今,我们走出演播厅,将录制现场搬到了社区,校园,农村、企业,军营等地方。外场录制,虽然很多时候效果并不能保证完美,但是收视率却一直上升。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以前的节目虽然制作精良,却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在策划过程中,我们也只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并不了解观众需求。现在,走入社区等地方之后,从策划开始,我们就会与社区沟通,节目设计根据观众需求量身定做。同时由于录制时,工作人员与观众们是零距离接触,观众朋友们有任何建议都可以直接提出来,对于节目的完善也十分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栏目进入社区,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大大提升了我们栏目的知名度,还激发了我们创新意识,对节目不断完善,积极改进。"
  记者聂林在走基层日记中写道:"一位60多岁的村民憧憬正在建设的新农村时,这样告诉我们:'路宽了、房高了,学校、医院都有,除了县政府没在这里,其他都一样,农村人也要当一当城市人了'。这样充满乡土气的语言,有着家书般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不是身临其境,靠编是编不出来的。只有坚持深入基层、走进基层,才不会雾里看花,才能胸中有大局,写出一篇篇的精品。"
  当一篇篇短实新、文风好的新闻佳作、一期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节目栏目新鲜出炉,襄阳广播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们由衷地感受到"走基层"的魅力。他们从中增强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使命感,通过亲身体验,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认真思考,提高了业务能力,激发了创新活力。同时, "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还促进全台形成"比学习、比业务"的浓厚氛围,求创新、出精品在襄阳广播电视台蔚然成风。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现状)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