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药学论文

中草药在抗菌药物方面的研究现状(抗菌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 492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   通过查阅5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药抗菌研究的文献,对抗菌中药实验方法、抑菌成分、联合抑菌作用和抗耐药菌感染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和总结,为抗菌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新的思路。

【关键词】 中药; 抗菌; 逆转耐药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antibacteria

  liu huagang, shen qingrong ,liu limin

  pharmacological school,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21,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consulted the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in antibacteria effect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omplemanted and summarized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including experimental methods,antibacterial composition,joint bacteriostasis and anti-drug-resistant provides a basis and new ideas for the antibacterial medicin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bacterial; reversal of drug resistance

  近年来由于人们滥用抗生素从而使很多细菌产生了耐药性。www.lunwen.net.cn由于中药抗菌的特殊机理,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抗菌中药引起众人的关注,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此我们将从抗菌中药实验方法研究、中药的抑菌成分、中药的联合抑菌作用和中药抗耐药菌感染的作用这4个方面进行总结。

  1 抗菌实验方法研究

  1.1 体外抗菌实验

  1.1.1 常用的实验方法早在2o世纪5o年代我国医药工作者即开始了中药抑菌作用与抑菌成分研究,并发现许多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常规的药敏实验方法:有①纸片琼脂扩散法;②试管稀释法;③平板稀释法;④打洞法;⑤挖沟法;⑥微量稀释法等。

  然而这些方法也存在着其缺陷或局限性,因此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合适的方法。试管稀释法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具有实验工作量大,操作繁琐,一个系列稀释度含药培养基只能测一种菌,营养要求高的菌无法培养等弊端;打洞法同纸片扩散法,存在药物扩散问题,又没有中药标准纸片,实验结果难以控制;平板稀释法只需制两个系列稀释度含药平板,一个稀释度可同时测多种细菌,操作简便,结果准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但是必须注意细菌之间交叉感染的问题;微量稀释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且简便易行,但是结果不易观察,加显色剂以后不适用于需要加血的培养基。

  1.1.2 国内研究状况以往抗菌中药的筛选方向集中于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等药物中,如大黄、黄柏、穿心莲等。随着中药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发现泻下、祛湿、止血活血、补虚等类药物也具有抗菌、抗病毒功效[1]。

  李建志[2]对黑龙江省的地产中药两头尖、升麻、荆芥穗、威灵仙、艾叶、泽兰、独活、木贼、苦参、紫丁香等进行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很有研究价值。李仲兴等[3]采用新的中药抑菌实验方法(m-h琼脂稀释法)定量抗菌实验对五倍子乙醇提取物进行140株肠球菌的最低抑茵浓度测定,结果五倍子乙醇提取物对93株粪肠球菌、4o株尿肠球菌和7株其它肠球菌的mic分别为0.315,0.63,0.63 mg/ml,显现出较强的抑菌能力。周峰等[4]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肉桂、八角茴香、大蒜、薄荷、肉豆蔻、香茅、藿香、艾叶、干姜、鱼腥草和荆芥等12种中药的挥发油,用培养基平板连续稀释法进行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这12种中药的挥发油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黄曲霉和绿色木霉等6种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中尤以大蒜、肉桂、藿香和丁香抗菌作用明显。

  1.1.3 国外研究中草药在其他国家也是有所应用的,who曾经做出过这样的估计,全球使用中药的人数占全世界人口的65%~80%[5],因此,一些国家也对某些抗菌药用植物进行了研究,主要是本地药用植物。yakubu m bello等[5]对狭叶长穗木(木马鞭、假马鞭)进行研究发现其水和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志贺菌、沙门菌、奈瑟菌有抑制作用,有效成分是皂苷和酚类。eleyinmi afolabi f[6]研究了gongronema latifolium水和70%甲醇提取的抗菌活性,对13种菌株进行实验,结果乙醇提取物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肠道菌,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mic为1 mg/ml;水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5,1 mg/ml。

  1.2 体内抗菌实验

  1.2.1 常见的体内研究方法目前细菌感染动物模型主要有:(1)家兔细菌性角膜结膜炎;(2)家兔腹膜炎;(3)实验性败血症;(4)小鼠实验性葡萄球菌感染;(5)局部感染。但由于动物对一般细菌感染抵抗力较强,实验模型均系注射大量细菌引起暴发型感染,作用不强的药物在这种模型上不易显示疗效。

  1.2.2 国内研究在证实中药体外抑菌作用的同时,也有研究以动物为实验性感染模型,研究中药体内抗菌作用的报道。如李忠海等[7]对海南产槟榔果的不同提取物进行体内研究,以受感染的小鼠为动物模型,发现水和醋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好。

然而,有时候体外实验结果,体内实验结果和临床疗效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药物在体外有抑菌作用,但是体内没有效果;有的药物体内体外都没有明显的效果,临床却有抑菌作用。如蒋锦琴等[8]的研究表明,中药结核丸体外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较弱,但剂量≥4 mg/只小鼠时有明显的体内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

  这可能与模型建立的可靠程度,有效成分在体内的转化,以及能否到达作用部位,体外和体内的作用剂量不同等有关。
1.2.3 国外研究mohammed ibrahim等[9]对无患子科油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及大黄属的桃儿七(rheum emodi)在雄性wistar大鼠体内进行了抗菌作用的研究。发现油患子的乙醇、氯仿提取物(mic为2.5 mg/ml)和桃儿七的乙醇、苯提取物(mic为3.0 mg/ml)在比较低的浓度下,7 d就可以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hyun ae kwon等[10]研究了黄连、乌梅、五味子的甲醇提取物对沙门氏菌的抗菌作用,他们以26种沙门氏菌感染的小鸡为动物模型,结果表明小鸡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2 中药的抑菌成分

在中药体外抑菌实验的研究中,一方面证实了其具有抑菌作用,另一方面也试图发现其中的有效抑菌成分。到现在为止,发现有效地抑菌成分很多,而且有很多已经直接或经过改造后投入使用。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医药工作者开始了对中药抑菌作用的与抑菌成分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和其抗菌的主要成分。根据以往的研究,傅文栋[1]对常见的抗菌抗病毒中草药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列表,对此做出了总结,如穿心莲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苷;金银花为绿原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黄连为小檗碱、黄连碱、巴马亭;大黄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鞣酸等。

  2.1 中药成分的抑菌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抗菌中药及其成分被人们所发现和挖掘,特别是挥发油成分,报道很多。抗菌成分是很复杂的,它主要包括有生物碱、有机酸、萜类、黄酮、醌类等。

  2.1.1 生物碱类p.k. tarus等[11]由zanthoxylum davyi提取确定的成分白屈菜红碱、二氢白屈菜红碱等生物碱具抗菌活性。并且这些生物碱广泛存在于罂粟科、芸香科、紫堇科的植物当中,其中白屈菜红碱还存在于无患子科中。

  2.1.2 有机酸类常银霞等[12]报道蝉翼藤属药用植物中三萜酸2β,3β,27-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远志皂苷元)具有抗菌消炎活性。

  2.1.3 萜类杨扬等[13]的研究表明羽裂蟹甲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姜烯、大牦牛儿烯d、α-蒎烯、顺式丁香烯、芳樟醇、β-月桂烯、顺式β-罗勒烯和顺式罗勒烯酮,这些均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酵母菌、革兰氏阳性菌作用更强。

  2.1.4 黄酮类梁英等[14]在研究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的时候提到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1.5 醌类陈秋东等[15]报道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2.1.6 其他guiyou cui等[16]对山麻杆的叶和枝进行提取,得到一种化学结构为异鼠李素-3-o-β-d-木糖苷的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荧光假单胞菌、对抗生素敏感的杆菌以及一些霉菌,如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素、红色毛藓菌有一定抑制作用,mic为50 μg/ml。赵晨曦等[17]报道,丁香挥发油中含有两种化学成分(丁子香酚和石竹烯),通过体外抗菌实验表明这两种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十分敏感,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敏感。

  2.2 中药代谢产物的抗菌作用另外,有些中药经肠道厌氧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严梅桢等[18]报道黄芩汤代谢产物对分别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伪无菌小鼠死亡有明显保护作用,而黄芩汤对由该两种菌引起的伪无菌小鼠死亡均无明显保护作用。

  3 中药的联合抑菌作用

  3.1 中药联合中药常常由多种药材组成,在此过程中也显示了药间协同现象。复方双花口服液(金花、穿心莲、连翘、麻黄、辛夷等)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9]。卢芳国等[20]研究了12个中药复方的抗菌作用,发现由麻黄、杏仁、甘草、黄芩、鱼腥草等组成的方剂抑菌效果最为明显。

  3.2 中西联合一般来说,中药的直接抑菌作用弱于抗生素,因此也有报道中西药联用,得到了很好的疗效。

毛理纳等[21]观察黄连、大黄合用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发现大黄合用头孢他啶组,黄连合用头孢他啶组,单用头孢他啶组和单用黄连组的小鼠死亡率分别为0%,20%,50%,65%。说明黄连或大黄合用头孢他啶可增强大肠埃希菌的抗感染作用。熊南燕等[22]报道鱼腥草注射液体内外无抗菌活性,却对兔体内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抗菌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

但是,某些中药注射剂与某些抗生素配伍静脉滴注可致药液ph发生改变、浑浊、沉淀、微粒显著增加,随之颜色也发生改变药效降低[23]。因此我们还得注意配伍禁忌问题。

  4 中药抗耐药菌感染的作用

耐药菌的感染目前比较严重,临床缺乏有效手段。而中药对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能提高耐药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使抗生素最大限度地杀灭细菌。同时,研究证明:细菌对中药不易产生耐药性,尤其是中药复合制剂。因此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可能就已经逃避了细菌对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或是对耐药菌有增敏或逆转作用[24]。芦亚君等[25]研究了三黄汤、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3种方剂对耐药大肠杆菌的作用,发现这三种方剂能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部分或全部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的作用。

  4.1 细菌耐药的机制王静等[24]报道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主要有遗传机制和生化机制。遗传机制有:①基因突变,②耐药基因的捕获。生化机制包括:①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或结构改变;②致病菌产生β-内酰胺酶、钝化酶;③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或数目改变,使之不与抗菌药物结合;④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改变,使之不能进入菌体内;⑤细菌通过主动外排作用,将药物排出菌体之外以及细菌生物被膜(bf)的形成。这些耐药机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两个或更多种不同的机制相互作用决定一种细菌对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

  4.2 中药逆转耐药中药逆转耐药主要有三方面作用:①中药消除r质粒;②中药抑制β-内酰胺酶;③中药抑制耐药菌抗生素主动外排泵[24]。

  4.3 逆转细菌耐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6]目前选择的中药以清热解毒类药物为主,而此类药物大多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抗菌与逆转细菌耐药性的机理是不同的,抗菌能力的强弱与逆转细菌耐药性之间是否在相关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中药成分复杂、多样,决定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有必要对中药的全组分进行提取,定向分离,研究不同组分的药效和机制,尤其是提高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中药抑制试验尚缺乏统一的标准等。中药作为抑制剂逆转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要获得可用于临床的中药抑制剂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但中药抑制剂作为纯天然无毒制剂,将为解决日趋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提供新途径和新方法。

综上所述,抗菌中药具有较好的前景,它作用于抗菌的各个环节,能逆转细菌耐药。但是单味中药的抗菌作用较抗生素弱,使用剂量也比较大,应与抗生素联用或组成复方或提取其有效成分进行化学结构改造以增强抗菌效果;在联合用药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配伍禁忌;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体外实验,抗菌中药的体内实验还相对少,我们应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结合体内、体外及临床疗效进行全面药效评价;在药品检验方面,由于其成分复杂,我们应建立起更准确高效的检验体系,以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傅文栋.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体外抗菌抗病毒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药杂志,2006,5:66.

  [2]李建志.黑龙江省地产中药抗菌作用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5,33(6):24.

  [3]李仲兴,王秀华,张明明,等.五倍子乙醇提取物对140株肠球菌体外抗菌活性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3):201.

  [4]周峰,籍保平,李博,等.十二种中药挥发油及其滤液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5,3:50.

  [5]yakubu m bello,odama le,nandita b de. studies on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extract of stachytarpheta angustifolia[j].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2003,17(3):116.

  [6]eleyinmi afolabi 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gongronema latifolium[j].eleyinmi/j zhejiang univ sci b,2007,8(5):352.

  [7]李忠海,钟海雁,郑锦星,等.槟榔提取物在小白鼠体内的抑菌作用[j].食品与机械,2007,23(5):81.

  [8]蒋锦琴,黄卫平,张小贤,等.中药结核丸对结核分枝杆菌内外抗菌效果的观察[j].江西医学检验,2005,23(6):521.

  [9]mohammed ibrahim, aleem a khan, santosh k tiwari,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sapindus mukorossi and rheum emodi extracts against h pylori: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6,12(44): 7136.

  [10]hyun ae kwon, yong-jun kwon, dong-yeul kwon, et al. evaluation of antibacterial effects of a combination of coptidis rhizoma, mume fructus, and schizandrae fructus against salmonell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8,127:180.

  [11], s, n.r. crouch,[c]phenanthridine alkaloids from stem bark of the forest knobwood,zanthoxylum davyi (rutaceae)[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otany.2006,72:555.

  [12]常银霞,陈业高.蝉翼藤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1):95.

  [13]杨扬,朱顺英,唐李斐,等.羽裂蟹甲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53(2):198.

  [14]梁英,韩鲁佳.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6):9.

  [15]陈秋东,徐蓉,徐志南,等.决明子中蒽醌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3,20(2):120.

  [16]gui you cui,jun yan liu,ren xiang tan. a new antimicrobial flavonol glycoside from alchornea davidii[j].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3,14(2):179.

  [17]zhao chenxi,ling yizeng,li al composition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s from clove [j].nat prod res dev.2006,18:381.

  [18]严梅桢,左风,宋红月,等.黄芩汤及其代谢产物抗菌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3):243.

  [19]覃筱燕,张淑萍,杨 林,等.复方双花口服液的解热、抗炎、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4):315.

  [20]卢芳国,朱应武,田道法,等.12个中药复方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4):9.

  [21]毛理纳,罗予,胡新辉,等.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2):38.

  [22]熊南燕,王雪铃,曹明耀,等.鱼腥草注射液对硫酸庆大酶素兔体内抗菌作用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4(16):3471.

  [23]李文杰,李慧.中药注射剂与某些抗菌药物不宜配伍应用[j].中国药业,2006,15(9):23.

  [24]王静,张淑文.中药逆转细菌耐药的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153.

  [25]芦亚君,程宁.3种中药方剂逆转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实验观察[j].西北药学杂志,2007,22(6):309.

  [26 蒋培余.中药抑制剂逆转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学报,2008,10(10):5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药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佛山市三水区年例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上一篇: 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医保改革统筹)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