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现状研究及对策
一、医务社会工作概述
(一)医务社会工作定义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医院领域,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必要的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以便使整个社会在和谐的气氛中得到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在不同的国家的定义并非一致,也反映出各个国家的结构特征和福利制度,因此,不同国家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不尽相同。随着医务社会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也具有反映医务社会实务客观发展规律,而以不同名称出现,先后经历了:医院社会工作阶段、医务社会工作发展阶段和健康照顾社会发展阶段。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起源
医务社会工作萌芽起源于英国济贫法时代医疗救助站,主要的任务是帮助穷人获得医疗救助,实现社会公平。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具,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极大地推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人民贫富差距拉大等,导致穷苦人民看不起病,这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时便出现了以专业的济贫者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慈善组织,他们帮助穷苦病人看病,这就是早期医务社会工作的雏形。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医务社会工作问题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医务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日本又是借鉴美国医务社会工作经验最成功的国家。在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已相当成熟,有明确的组织章程来规定相关组织的工作目标、基本责任、具体工作,而且从事此类工作的大部分都是与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的专业人员。他们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摆脱伤病的阴影,同时能够起到安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因而,国外有着明确的法律条文,鼓励支持相关人员从事医务社会工作。
(二)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发展现状,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缓慢,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通过分析知网检索到的资料,以“医务社会工作”为中心词的论文自2006年开始出现,迄今不足20余篇,被转载、引用次数较少。以此题支撑硕士、博士论文的数量不足10篇,获得省部级、国家级课题立项的数量也是屈指可数。从研究内容看,研究理论还处于理论论证的初期阶段,虽然也出现了关于对策研究的部分论文,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研究,难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三、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一)医疗体制改革需要
为了解决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现状,我国大力实行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目的是为了确保每个人包括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政府的医疗服务[1]。然而,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处理对疾病的担忧又多出对报销情况的困扰和担心。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院内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国家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医院内进行报销。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医疗保险政策和方法,使国家优惠的医疗政策更好地落实到患者身上。
(二)缓解紧张医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处于转型时期,许多社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医患纠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医患纠纷已经成为医院最棘手的问题[2]。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医患之间基本的信任度的缺失,医护人员未很好地履行治疗照顾的义务,是医患之间信任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以第三方的身份,促进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生的治病方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和家属理解并及时治疗,同时让医护人员提高自身职业理念和工作伦理和道德,让患者在医院有温馨家的感觉[3]。
四、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社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政府加大支持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力度
由于政府对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一时也不可能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政策。同时在我国,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律法规层面都没有明确医务社会工作的地位和岗位要求,这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极为不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软肋”,把医务社会工作纳入社会工作构建中,对完善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体系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在在财政政策、法律法规、人事制度、就业岗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要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自组织系统的作用,建立流畅的个人奉献的渠道和空间[4]。
(二)加大医务社会工作队伍建设
在我国,由于社工知识、理念没有普及,许多人还不明白社会工作是做什么的,不知道医务社会工作是何物,更不明白医务社会工作的意义所在。还有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在岗人员多由医护人员转型而来,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特色,难以充分发挥医务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和服务病人的应有功能,因此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使当务之急[5]。首先,要在相关的医学院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专业性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务社工人才,既要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素养又要具有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
(三)医务社会工作理论实现本土化发展
长期以来,应用型和务实性是我国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较为侧重的因素,因此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没有充分考虑本国基本国情,把建立在充分社会福利基础上的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照抄照搬到中国。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本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于西方学说做出自己的理论借鉴,对于传统资源做出自己的理论开发,对于中国经验做出自己的理论提升[6]。同时在借鉴西方已有资源的基础上,面向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中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迫切需求,尊重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有规律,找准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务社会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为医务社会工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融合进行理论支持,为政府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做好决策参考,使医务社会工作理论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徐广浩
第2篇: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医药卫生和健康照顾领域中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综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专业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1]但是目前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层次和实务水平不高,与全社会对于社会服务需求在范围和深度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一、医务社会工作存在与发展的实践基础
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都是以实践为核心的学科,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得益于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实践过程,医务社会的工作内容本质上是由一系列实践活动所构成的。所以医务社会工作的存在和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实践基础。
在目前医学的实践中,为每种疾病的产生都从生理和病理上找到了绝对的生物学基础,强调绝对的医学技术手段让患者恢复生物学上的健康,忽视了疾病背后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整个医学实践物化和程式化了。现代医学认为,任何一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病,如心脏病、肺病、胃病、精神疾病等的发生,显而易见受心理的、情感的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疾病的治疗进行综合治理,社会治疗是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2]未来医学的发展,要从单一的治疗转向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加强健康教育等综合性方向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医学和社会工作的结合,强调对人社会心理的分析,医务社会工作采集与整理病人的社会史,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应的社会学依据,在目前医学相对薄弱的患者心理矫正和社会功能恢复、社区健康发展、医患沟通等方面可以发挥单纯医学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是人类整体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
医患关系紧张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医患的互相不信任不仅影响到了病人自身的健康,增加了自身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加大了医院的运营成本和危及到了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迫使医院重新审视自己职能和机构设置,寻求新的手段和机制缓和医患矛盾。医务社会工作给予患者一条院内沟通渠道,是医院创新管理的重要实验平台之一。医务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常常承担起了沟通医患信息,互相传递诉求,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的责任,医务社会工作以传声筒和启发鼓励的方式搭建了一个医患沟通的新平台,是医院人文关怀的重要补充,起到了缓解医患关系的作用。
二、当前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定位不清,身份得不到认同
目前我国的医务社工还仅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进行实践,医务社会工作总体上是以个别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大型医院自发开展的,这也意味着医务社会工作至今不是规范化医疗服务体系的一员,缺乏制度化的安排。即使在医院设立社会服务部之后,社会工作的待遇和传统医务人员并不平等,没有体制化的绩效、考核、晋升、薪资标准等,身份长期得不到承认,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地位和作用的没有被充分的认识,直接阻碍了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成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体制性障碍。[3]
2、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范围和工作职责没有得到明确界定
就目前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范围来看,部分医院专业化医务社会工作已经出现,社会工作代表性的三大工作方法已经探索性地在医务方面实践。但是部分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仅仅局限于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医患沟通和矛盾的调解、维持医院与社会公众关系等方面,这种实务本质上是把行政化的管理职能转移到了社会服务部之上,并没有涉及到医务社会工作的核心。就目前医院社会工作实践形成的模式来看,践行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医院仍属于少数,现有的医务社会工作并不涉及医务社会工作。[4]
3、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滞后
医务社会工作作为医学与社会工作的交叉学科,要求其工作人员除了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有足够的实践能力以外,还要求对医学、社会福利、公共卫生健康知识有足够的涉猎。[5]社会工作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教育水平、师资力量、课程安排、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上还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社会工作者在进入医务社会工作之前很少涉及医学领域,没有足够的医学专业方面的知识为其职业生涯做铺垫,直接影响到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水平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医务社会工作人员都是从医务岗位上转岗而来,缺乏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大大影响了他们服务的专业水准。
三、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未来的发展方向
1、医务社会工作要实现“类医生”的实践模式
医务社会工作的类医生实践是指,社会工作者已经就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社会化过程、遇到的社会问题、社会资源的层次和获取、整合已经做出规范化的分析和界定,形成一套高度科学和专业化的理论,在面对不同“社会病患者”(即那些有社会问题且需要专业化帮助的人们)时,可以就其不同的原因、症状和表现做出类似于某种“疾病”的诊断,并且有一套相对应的助人方法解决其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功能的康复,整体实践过程与现代医学治疗某位病人的实践过程高度相似。
2、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一种职业必然得到整个医疗体系和全社会的认可
作为未来医学实践的发展方向,医务社工的专业价值理念、专业价值和专业技术必然得到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认可,最终形成一种全社会的认可。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未来应当与医疗卫生体系的其他职业一样,享受同种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社会认同,医院的社会服务部作为一种为病人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部门在医院作为制度建立起来,医务社会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辅助,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专业价值。
3、医务社会工作的教育高度发展,为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水平并不高,相较于外国在大学阶段对于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专才培养模式,我国限于专业发展水平、师资力量等只能培养基础的社会工作通才。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社会工作者优势在于可以适应大部分社会工作相关职业的需求,但缺陷也很明显,由于缺乏从事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影响了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医学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与医学的跨学科,对于专业素质培养的要求最高,中国的社会工作以后必然要实现多层次,高水平的培养社工人才,满足多方面社会工作实践的需要。
作者:赵景瑞
第3篇:我国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模式浅析
一、概述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指医务社会工作人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配合医护人员的医疗、预防和伤残康复等工作,解决病人因疾病而引起的各种有关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提高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的一项工作。[1]1905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开始引进社会工作者,正式成立社会工作部,为病人提供社会服务。[2]历经百年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不仅在欧美已自成体系,而且在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颇具规模,成为医疗服务领域内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生理、心理及社会全方面的援助。
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模式:一个是在医疗机构里设置社会工作部或社会服务部,以北京、上海为代表;另一种方式是社工以编制外的第三方身份进驻医疗单位,由民办社工服务机构支付其薪水,[3]以深圳为代表。
二、我国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两种模式
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其中一种模式是在医疗机构里设置社会工作部或是社会服务部,由医务人员转为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院开展服务。2000年,上海东方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医院率先成立社会工作部,设置专职人员。而北京协和医院的社会工作部成立于2007年,进行了有益的初步实践,该部门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由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医患沟通,帮助病人克服各种困难,开展心理社会服务;二是关心本院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促进医院内环境的和谐。三是改善医院就诊环境和流程,开展相关社区医疗服务,建立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4]
而作为第三方的由专业社工机构提供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进驻到医院开展服务,现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是深圳。2008年10月,深圳市民政局、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第三方派驻形式聘请了第一批医务社工8名进入市级6家医院进行服务,2009年开始在各区推广并派驻社工至各家医院开展专业服务。这样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嵌入式,社工以编制外的第三方身份进驻医疗单位,由第三方即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起薪。二是岗位制,政府向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岗位,按照“一院一社工”配置在医疗单位。[3]
在医疗机构里成立社会工作部虽然具有资源整合比较容易、病人信任度高等优势,但以第三方派驻的身份在医院开展服务的医务社会工作具有的优势则更为明显。
1.专业性
医院里成立的社会工作部,其工作人员主要是医务人员通过学习社会工作知识,由编制内转换而来,实行“以医务工作者为主,专业社工为辅”的模式,专业社工所占数量较少,社工的理念不强。而由专业社工机构派驻在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具有更大的优势,提供服务的专业性更强。
2.独立性
专业社工机构通过政府招标的方式,派驻医务社会工作者以第三方身份到医院开展社工服务,由社工机构支付其薪水及补贴,独立于医院的体制外。因为这种独立的性质,医务社工相关的人财物与医院不牵涉到利益关系,立场保持中立,较医院编制内的社工部,更容易得到患者的认可。并且在考虑和解决医患问题和解决时,医务社工不只是站在医院的立场上,并且同样注重患者和院方的立场和需要,考虑更加全面。
3.费用较小
相比较于医院编制内执行事业单位薪酬制度的社工部,社工机构派驻人员在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支出费用比较小。由机构负责社工的薪酬,医院支出较少,却收获因医务社会工作开展服务所产生的好的影响。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脚步的加快,现代社会的医学问题越来越多,也更加复杂,不再是仅靠医学治疗手段就能得到彻底解决。一个患者,除了生理问题,还可能存在心理、社会问题,或是医患矛盾、医疗纠纷等更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给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有设立社工部和机构派驻这两种模式,可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来选择。社工机构派驻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为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可以借鉴上海、北京和深圳较为成熟的经验,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医务社工模式,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为医院、患者及社会大众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潘雪姣
第4篇:医务社会工作在实践中遇到的伦理困境
1医务社会工作概况
1.1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
医疗社会工作分成三大内容:一、医院照顾工作。在医院给需要帮助的病人提供照顾。当病人遇到经济难题时,医疗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帮助其在所在工作单位或政府申请医疗补助,或发起筹集善款的活动帮助病人缓解经济压力。病人遇到的心理障碍大多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和不了解,社会工作者会通过心理开导,运用专业知识为病人及其家属讲解来缓解病人压力,让家属不盲目恐惧。当病人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时,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也会帮助他们转介给法律服务机构,帮助其解决困扰。二、社区照顾工作。针对那些处在康复期的老年病人,医院会培训一些专业的人员在社区内给其提供护理、帮助等。三、预防疾病工作。预防疾病的发生也是医疗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大众传媒,宣传传播病的知识以及预防的方式、保健知识等。通过各种方式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1.2医务社会工作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人民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上的问题,而开始转向对于健康的追求,但有时受到当地医疗条件限制,导致部分人们无法从当地的医疗服务中得到满足。医务社会工作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2医务社会工作常见的伦理问题
2.1关于知情同意与案主自决的伦理困境
作为一名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在确定案主有能力自决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鼓励案主自决,但是对于一些没有自决能力的人,譬如一些儿童、智力有缺陷的案主,医务社会工作者出于安全的考虑是可以帮助案主在一定范围内做出抉择。
患者的知情同意关系到患者的人格尊严以及基本人权等等。知情同意权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起初是为了让患者了解病情并且告知治疗的风险,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患者配合治疗,提高疗效,但是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一定的冲突,以及出于医院的一些利益考虑,导致在给患者进行治疗是忽略了患者的本人要求和决定。在现实的医疗行为中,医务社会工作者往往会陷入这样的伦理问题中。医务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工作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患者的权利以及医院方面的权力,要考虑哪些该告诉患者哪些不该,出于医院利益考虑需要掩饰一些实际情况。社工考虑到患者的承受能力往往会告知其家属,与家属商量事否告知患者本人,这是现实中很多医务社工普遍的做法。这种做法看似出于常情,甚至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之内,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患者感受,甚至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权。
2.2关于资源有限与公平分配的伦理困境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很多更好的医疗资源掌握在一些有钱人的手里,而贫穷的人往往受到一些不平等的待遇。据统计2009年,我国所有的医疗机构中,床位的总和大概是440万张,平均每一千个城市居民能够得到医疗机构的床位仅为3张,每一千个农村居民能够得到医疗机构的床位为一张。随着医院的商业化转变,使得很多小型的医院设备跟不上,先进的医疗器械只有大型的医院才有。很多情况下,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人出现危机生命的紧急病情时因为小型设备有限而不得不赶到城里的大型医院就医,往往错过了医疗的最佳时间。
社会公平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是不会过时的话题,特别是在医疗领域,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享有公平的医疗服务。医务人员应坚持以为患者服务为中心,把握合理分配的原则,不得偏袒哪一方,不应顾己私利。部分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没有澄清自身的价值观,没能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受到一些情感或者医疗机构的行政命令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易陷入伦理困境,无法坚持自己的态度,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致使医务工作者在进行资源的协调时亲此疏彼,使得原本就匮乏的医疗资源更得不到合理的分配。
2.3关于保密与隐私权的伦理困境
医务社会工作者保密的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为病人保守秘密,是医疗保密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保密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疾病性质、诊治信息等这些都涉及患者的隐私权。特别是在帮助患者进行医保相关的工作时,需要征集患者的相关信息,但是有一部分的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受到中国传统保守思想的影响,行为比较保守,担心一些信息的泄露会影响到患者日后的工作生活,经常对医务社会工作者进行通融,要求其不要征集相关信息以保护患者,尽管医务工作者一再澄清保证自己不会将信息泄露,这让很多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很难再继续进行,因此陷入到伦理困境中。二是帮助医生遵守秘密。医生在进行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失误,作为医务社会工作者不应该将失误第一时间告诉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三是对病人保密。一些医务社工为了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将患者已身患绝症的实情告知病患,没有考虑患者得知自己病情之后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这种情况也是常常让很多医务社工陷入到两难的抉择中。
3医务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应对伦理困境的思考
3.1医务社会工作者应对伦理困境应该遵循的原则
伦理困境是很多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一个挑战。因为价值观的差异,每个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伦理问题都不大一样,但是在开展社会工作时为了确保医疗服务工作的高效开展,需要医务社会工作者遵守一些原则才能让身处伦理困境的自己有章可循。
首先要遵循尊重与自主原则。尊重病人是医务社会工作中的一个原则,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当出现患者与患者家属矛盾时,首先应征求患者意见,患者有权决定自己的治疗,这也是患者自主权的体现。其次是要注重公平与公益原则。由于医疗资源大部分受到市场的控制,很多情况下会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医务社工应该本着同等对待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而不应该出现对任何一方的偏袒的现象。其次是要把握好优先次序原则。当面临需要做出抉择的伦理困境时,应该把握好原则的前后顺序。譬如一般应该先考虑病人的生命价值原则,然后是病人的自主原则。然后是公平公益原则。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上升,出现了很多新的治疗手段和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更加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题。譬如现如今还未被法律所允许的“安乐死”,其虽然不是一种治疗手段,但却能减少临终病患的痛苦。但是却在国内面临很多伦理问题,并不被国人广泛接受。就像其他问题一样,很多的治疗看似会带来很多不错的治疗效果,但是受到个人价值观、个人经历等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会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医务社工会权衡这两个效应的大小来作出选择。这就是双重效益原则。
3.2规范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程序
为了更好地处理伦理困境,规范医务社会工作尤为重要。首先要弄清楚自身的价值观、专业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当遇到伦理困境时,找出问题的根源,以客观的态度去解决它。还要思考问题所涉及的利害关系,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抉择。然后就是确定好目标,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案,将其作为整个工作的指导,并制定出相应的可能出现的伦理困境的解决方案。对于所遇到的各种伦理困境和问题都应该在问题解决时以及问题解决后予以记录,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访谈,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遇到同样困境时的束手无策。
3.3加强社会工作者的伦理教育
医务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伦理问题。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能仅仅将工作停留在缓解患者身体上的痛苦层面,还应该重视患者的生命权、知情权、自主权等基本权益。在帮助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尊重患者的意见,与患者达成良好的沟通才有利于减少产生摩擦和矛盾。因为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大部分是隶属于所在的医院,往往会受到一些行政命令的约束和医院的统一管理,但是当面临伦理困境时,还是应该以中立的态度来面对和协调,才能够让自己的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4结论
本文主要对医务社会工作常见的伦理问题展开分析,为医务社会工作者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医务社会工作者应该为自己所做出的决定和行为负责,这要求医务社会工作者要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但是,在现实中,有很多的伦理问题是无法依靠统一的准则解决的,这就考验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否具备专业素质。因此,我国应该加紧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此外还应该不断加强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伦理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伦理问题。
作者:白莲
第5篇: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的发展策略研究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医务社会工作人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配合医师的医疗、预防和伤残康复等工作,解决病人因疾病而引起的各种有关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提高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的一项工作,它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产物。1880年前后,英国式医务社会工作雏形诞生。1905年,美国卡波特(Cabot)医生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聘请了首位社会工作者,标志着美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的正式诞生。自此以后,美国成为欧美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发展中心,美国式医务社会工作制度“重新传入”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其他国家。[1]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在发达国家已经日趋成熟,在解决医患纠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21年,浦爱德(IdaPruitt)女士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建了“医院社会服务部”。1952年,随着高等院校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被撤销,各大医院社会工作部也一并被撤销。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院社会工作部逐渐在上海、北京等地一些医院恢复设立。但总体来看,医务社会工作当前在我国大陆地区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与香港、台湾的社会工作发展差距较大。[2]在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医患关系近年来发生了结构性重大变化,由改革开放前的和睦信任转变为当前的对立冲突,而且这种结构性紧张状态日趋严重。如何改善医患沟通、建立医患互信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命题。医务社会工作在大陆的健康发展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针对目前我国大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医务社会工作的改进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由于中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才刚刚起步,面临着政策不足、理念缺乏等多种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与国(境)内外的交流,借鉴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的先进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尤其是在服务内容上必须突出重点和特色。例如,随着医疗服务的市场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矛盾、对福利性认识的错位以及卫生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更易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因此,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医患双方进行有效沟通,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来避免或者及时解决医疗纠纷问题。
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具体发展策略和管理办法,在发展初期,我们应多参考国外的做法。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卫生系统的社会工作岗位都是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来担任。他们致力于老弱病残和有精神障碍者的护理和康复,并参与患者社会、心理的诊断和评估,同时为患者提供咨询和心理辅导,协调患者与院方的矛盾冲突,为患者寻求资源整合。同时,医务社会工作者还针对为患者服务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向院方或相关政策制定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3]这些在发达国家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做法,我们可以适当吸取其合理的部分,为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这就要求我国发展医务社会工作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国家的制度和做法,而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进行改革创新,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开展不同层次的医务社会工作试验项目或示范项目,加强研究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
二、积极推进演示性项目
当前,医务社会工作在全国的发展还只是星星之火,要想使其逐步发展成燎原之势,一个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演示性项目展示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具体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一是由专家学者在相关媒体上推广医务社会工作,并依托各种社会力量为演示性项目寻找资金支持。中国也有利用海外资金成功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经验。例如,北京方舟家庭服务中心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开设了“妇女热线”,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是通过短期培训来培养一批医务社会工作者。邀请国(境)外专家对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可由高校承担专家邀请、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招募及培训工作,相关费用从已联系到的演示性项目资金中支出。
三是选定合作医院,进行医疗服务改革试验。合作医院应选择教学、科研、医疗水平较高的大医院。例如,协和医院在医务社会工作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合作的可能性大,另外其在全国的影响性强,对国家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力。医务社会工作者可通过对医院医疗服务的全面参与来展示其专业价值,相关费用从已争取到的演示性项目资金中支出。
四是通过在影响力较大的媒体上对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的试验项目的进展情况及工作成果进行详细报道。这样可以迅速提升医务社会工作社会影响力,使医务社会工作深入人心,以便逐步推广到其他医院。
五是在新闻媒体充分宣传和实务推广的基础上,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体系以及其对医院医疗服务的适用性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做详细的介绍,努力使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合法化。中国台湾省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认可并通过行政架构加以推广是专业拓展生存空间的一条捷径。如果医务社会工作能被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并能将其列入医院管理及分级评比的标准之中,这将对医务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决定性的作用。
三、加速整合相关社会资源
诸多外部环境因素使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受限,让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成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短板。因此,目前在中国发展医务社会工作需要整合现有相关的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医疗行政机构的积极作用。
将医院内部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创新整合,由社会工作部承担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职能,并进一步完善其功能。[4]而社会工作部的人员也将按照社会工作者专业化方向发展。
除了整合医院内部现有资源外,医院外部的共同协作和统筹也至关重要。医务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专业服务还需要相关公共卫生部门的配合,并针对医务社会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在医务社会工作的初步发展阶段,这种宏观上的制度保证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励患者及其家属的信心,督促医疗保健部门的配合,以促进整个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胡斌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