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和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仍是外科手术治疗,但是,多数肿瘤患者在发现时丧失了最佳的手术机会。射频消融(RFA)是一项新兴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具有局部疗效可靠、对周围正常组织创伤小、患者耐受好等优点。对于病灶直径小于3.5 cm、病灶数小于4个者较为合适[1]。本研究选取21例实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CT引导下进行RFA治疗,并对其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进行分析和评价,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研究对象为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1例实体肿瘤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4~79岁,平均(59.5±6.2)岁;单发19例,多发2例;疾病类型:周围型肺癌3例,原发性肝癌13例,肝癌切除术后复发2例,肝癌介入术后复发2例,肝癌介入术后腹膜后转移癌1例;病灶直径:2~8.5 cm;其中3例周围型肺癌患者治疗前均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获得病理诊断证实:肺腺癌2例,肺鳞癌1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参加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此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仪器
CT扫描设备:GE Brightspeed十六排螺旋CT机。RFA系统为美国RITA-1500x型RFA肿瘤治疗系统。射频电极针为XL多极电极针及UniBlate单极电极针。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禁食、禁饮2 h,给予50 mg哌替啶肌内注射,建立液体通路,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术者对患者治疗的病灶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病灶的部位、大小拟定射频电极针的进针点、方向、角度及其分布的治疗方案,根据病灶的位置,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地西泮10 mg及盐酸布桂嗪100 mg肌内注射,局部消毒后,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用手术刀将进针点切开一小口,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电极针进入病灶远端边缘,连接射频治疗仪,病灶较大时,进行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深度多针治疗。治疗结束后,退针时进行针道烧灼止血,用创可贴保护创口。
1.4 疗效判定
术后1~10个月复查CT或增强CT,肿瘤近期疗效参照WHO实体肿瘤评价标准进行综合影像学评价[2]。疗效评价:①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影像检查不能显示肿瘤;②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肿瘤最大直径乘积比治疗前减少≥50%;③稳定(SR):肿瘤最大直径乘积比治疗前减少>25%但<50%;④进展(PD):肿瘤最大直径乘积比治疗前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CR+PR+SR)/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术前、术中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21例患者术中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CT引导下RFA术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等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见表1。
2.2 不同大小病灶患者的临床疗效
肿瘤直径为2~< 4 cm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4~< 6 cm的总有效率为77.8%,6~8 cm的总有效率为75.0%,21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5%,由此可见肿瘤直径越大患者的总有效率越低。见表2。
表2 不同肿瘤直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例)
注: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稳定;PD:进展
2.3 并发症情况
本组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1例出现呕吐,3例局部疼痛,1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1例肝周有少量渗血,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10个月经复查CT,15例患者肿瘤完全坏死,4例患者肿瘤部分坏死。见图1、2。
图1 经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后胸腔积液图
A B
A、B为不同患者的肝癌液化坏死CT图像
图2 肝癌液化坏死CT图像
3 讨论
RFA治疗原理是通过直接热效导致起细胞坏死,当射频发生器产生460 KHz电流时,电极针上的裸露电极丝使其周围的组织产生高速离子震动和摩擦,由此产生的热能逐渐向外周传导,使局部肿瘤细胞发生凝固坏死,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肿瘤细胞对热的耐受力较正常细胞差,同时高温能使肿瘤的供血血管变性坏死,减少肿瘤的血供,使得肿瘤细胞坏死更彻底;并且肿瘤坏死组织被吸收后成为内源性致热源,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3-4]。RFA相当于从功能上切除了肿瘤,患者可以达到近似于手术切除的效果[5-7]。据报道热消融治疗尚有免疫学反应,即能激活、增强宿主的抗肿瘤免疫功能,特别是患者外周血以及局部治疗区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明显增强,这可能是一些患者疗效好的重要因素[8-9]。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已有应用RFA治疗肿瘤的报道[10-12],最初多为单电极,其导热能力较差,对手术操作产生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内冷式、集束针、9齿(圣诞树状)和12齿(伞状)扩张式低杆温射频针已经问世[13],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最新射频针的导热效能好,安全性高,本研究中21例患者术前和术中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本次研究中的21例患者均采用了CT引导下RFA治疗肿瘤病灶,术后10个月复查,其中15例患者肿瘤完全坏死,4例患者肿瘤部分坏死。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减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影响RFA疗效的因素主要有患者主要脏器。对于较大和转移的肿瘤其治疗效果不如原发的小肿瘤显著。纳米高分子制成的RFA针可使受热均匀、精确,且突破了以往对肿瘤大小的限制。CT不受气体、骨骼和胃肠道的影响,其分辨率较高,故在CT引导下可以根据肿瘤的形状和大小调整电极的位置,同时可以多点消融,避免病灶遗漏,具有微创、安全、重复性好和定位准确的优点。CT引导下RFA治疗安全性高,本次研究的21例病例中,没有出现气胸;1例肝周有少量渗血;1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大部分患者治疗后出现数日的吸收热,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RFA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具有疗效快、并发症少、对肺和肝功能损伤少的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逐渐成为不能手术的实体肿瘤患者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FA治疗实体肿瘤的近期疗效,较显著,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待进一步大样本远期疗效的研究以证实RFA的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 庄寇一,李加起,赵焕芬,等.射频消融术对不同直径肝癌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8,11(5):451-452.
[2] 潘杰,陈绍辉,卢欣,等.全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内特殊部位的恶性肿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 19(6):478.
[3] 耿建利,李秀军,高若辉,等.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34):50.
[4] 郑加生,李建军,崔雄伟,等.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J].中国介入放射学,2008, 18(5):167.
[5] 高希春,陈勇,郭玉林,等.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在肝脏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11):1688-1691.
[6] 杨雷,张临友,孙露,等.CT引导下肺癌射频消融治疗25例疗效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45(5):463.
[7] 刘国龙,吴红瑛,罗荣城,等.CT引导下射频治疗肺部肿瘤138例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5):380-381.
[8] 王洪武,杨仁杰.肿瘤微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85-311.
[9] 胡牧,支修益,刘宝东.CT引导三维重建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晚期肺癌近期疗效评价[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0,22(1):26-28.
[10] 廖江荣,蒲德利.射频消融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18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4):567-568.
[11] 常新,郑颖,刘玮,等.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2,(10):1205-1207.
[12] 贺长斌,朱勇,张建军,等.CT导引下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性栓塞治疗肝癌的临床价值[J].微创医学,2013,8(3):279-282.
[13] Livraghi T,Mdloni F,Morabito A,et al. Multimodal image guided tailored therapy of early and intermediat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long-term survival in the experience of a single radiologic referral center[J].Liver Transpl,2004,10(1):98-106.
[14] 刘宝东,支修益,刘磊,等.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肺癌杂志,2009,12(7):775-779.
. Radiology,2004,231(3):850-857.
[16] 王黔宇,廖江荣,蒲德利.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周围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24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 32(11):1-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