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疾病诊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数有限。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中西医儿科学融会贯通,应用到临床实际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
1培养学生对中医儿科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爱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在兴趣爱好这位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学习、热情探索而获得成功。只有在求知欲很强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才能处于最佳状态。根据学生这一学习的生理特点,笔者在中医儿科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注意从培养学生对儿科的兴趣着手。因为儿科有一部分病证的内容与内科重复,内科会了,儿科自然没问题,如果在讲授时不能突出儿科特色,学生就会觉得有一种炒旧饭的感觉而索然无味。例如在讲授中医儿科学总论时,很多内容是单纯理论知识,讲起来比较枯燥,所以笔者将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儿科诊法特点等归纳为一些疑难问题向学生提出来,如:小儿是不是成人的缩影;小儿是不是像麻雀一样虽小五脏俱全;为什么说小儿科为哑科;为什么古人说宁治十男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儿科有哪五难等,由此而激发学生对儿科问题的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用典型和具体事例讲解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四诊特点及难点,使学生加深对儿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如在讲“小儿感冒”这一病种时,明确指出它与成人感冒都是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常见疾病,但小儿感冒有它自己的特点,即高、热、快、杂。也就是说小儿感冒发病率高;以发热为突出症状,且风热证比风寒证多见,纵有寒象也是寒包热居多;患病后变化快,若治疗不及时很快转变为咳嗽或肺炎喘嗽;证情复杂,多夹滞、夹痰、夹惊。这些都是由于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等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这样讲述,加深了学生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理解并提高了学习兴趣。
2注重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儿科学有共同的研究对象、科学属性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儿童医疗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独生子女,备受宠爱,家长求愈心切。面对这种需求,除传授中医传统知识外,还应输送先进的现代化医学诊疗方法。对于在临床上中医治疗效果比西医治疗效果明显的疾病,可采用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中西医结合授课方法;对于危急重症及难以接受中药治疗的疾病,授课时采用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授课方法。例如小儿泄泻,中医根据不同病因分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和脾胃阳虚泻,而西医学则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这些都应按照各自的理论体系分别讲述,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清晰地理解和分辨,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来确定治疗方案。如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应采取抗感染和补液疗法及时治疗并改善脱水状况。而对慢性腹泻,属胃肠功能紊乱及饮食所伤等因素引起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别采用消食化积、疏风散寒、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等治则,可收到理想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间的内在联系和互为利用,促进中西医融会贯通。
3联系临床实际,充实教学内容,引进新的知识
教学中联系临床实际可加深感性认识,我们可以把总论部分中小儿体检的方法和内容、如何具体应用四诊及步骤顺序、小儿生理常数的测定、正常值等安排在见习内容中去,这样既可在临床上结合具体患儿讲述,学生自己操作,加深印象,又可节省课堂时间用以讲述其他内容,一举两得,避免空洞乏味的课堂讲述。时行疾病在儿科较为常见,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在课堂讲授时,同学总觉得抽象,内容繁杂,不好记忆。在临床教学中笔者结合幻灯片及尽可能安排传染病中出瘆性疾病的见习,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明确分辨出不同病种,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便于临床施治。
此外,现今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新的动向,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价值的素材,拓宽知识面,充实自己的信息量,这样才能在授课时传授学生新知识,满足学生多方位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经验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今后对中医的进一步学习与提高。同时,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使中医儿科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马婷婷(北海市合浦卫生学校,广西 北海 53610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