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对水肿从病名及分类、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均有论述。在古代文献中,水肿又有水、水病、水气等病名,分为四水、五脏水、十水、阴阳水等,可由外感六淫、湿热相兼、水渍妄行、疮毒归内、瘀血阻滞、久病劳损等致病。在治则方面,古人除运用发汗、利小便、逐水等法外,根据病因论治,或清热解毒,或活血利水,或理气化水等,并重视补益脾肾。另外,古代文献也有放血、针灸、食疗、导引等法的记载。以下是整理的中医学水肿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水肿是以头面、眼睑、四肢、腰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严重者还伴有胸水、腹水等。现代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现的肿胀均可按水肿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对水肿的认识历史悠久,古代文献中有关水肿概念、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论述较为全面。笔者对古代有关水肿的论述进行分析,旨在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水肿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1.病名
水肿,在古代又有水、水病、水气等病名,并一度和“胀”一起被称为“肿胀”。
xtw.com.cn
早在《内经》中,水肿被称为水、水病、水胀、风水等,如《灵枢?水胀》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肉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之后医家多沿用《内经》中病名,到东汉后期,张仲景称水肿为水气,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至隋?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水肿候》卷二十一,始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夫水肿病者,皆由荣卫痞涩,肾脾虚弱所为。,之后水肿这个病名便被广泛应用,一直沿用至今。2.分类
因水肿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之不同,水肿在古代有不同的分类,如《内经》中水肿有风水、石水、涌水之分,后世又有四水、五脏水、十水、阴阳水等不同分类。
2,1四水根据水肿发病病机,张仲景将其分为四类:“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2.2五脏水张仲景又按五脏发病的机制及其证候,将水肿分为五类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2.3十水《华氏中藏经》以五脏、五腑(不包括三焦)发病机制及证候为基础,将水肿分为十类,除上五脏水外,加了五腑水:“玄水者,其根起于胆,其状先从头面起肿而至足者是也。风水者,其根起于胃,其状先从四肢起,腹满大而通身肿也。石水者,其根在膀胱,其状起脐下而腹独大是也。里水者,其根在小肠,其状先从小腹,胀而不肿,渐渐而肿也。气水者,其根在大肠,其状乍来乍去,乍盛乍衰者是也。”
2.4阴阳水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水肿》中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这种分类法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较大,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诸病源候论》中还按水肿证候分为风水、皮水、毛水、石水及燥水、湿水诸候等,有十八水、十二水和廿四水之分,但就其病因、病机、病状等来说,多有交错,不如五水、十水简明,故在这里不详细列明。
3.病因病机
《内经》谓水肿“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中医很早就认识到水肿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后世对水肿病因病机不断补充,认识到水肿与外感、饮食、情志、过劳等因素密切相关。综览历代文献中有关水肿的病因病机,大致可归为以下诸方面。
3.1外感六淫由于感受外邪,导致营卫失和,肺失开阖,通调失司,水溢肌肤,而成水肿。如《素问?水热穴论》日:“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传为附肿,本之于肾。”
3.2湿热相兼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三焦为之壅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曰:“故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
3.3水渍妄行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脾为湿困,失其健运之职,水湿不能下行,泛于肌肤,而成水肿。《素问_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3.4饮食失节长期嗜食酒醴膏粱,或食物不洁,致脾失健运,津液不化,聚留为水。《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云十一月,勿食经夏自死肉脯,内动于肾,喜成水病。”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亦云:“或但伤饮食,而怫热郁结,亦如酒病,转成水肿者不为少”。
3.5疮毒归内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济生方?水肿论治》首先提出:“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古今医统大全》云:“因疮洗逼毒归内而肿者,当以消风败毒散。”
3.6瘀血阻滞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则发为水肿。《金匮要略》云:“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血证论》云失血家,其血既病,则亦累及于水。”
3.7内伤七情精神刺激,五志过极,则气机郁结,或气郁化火,耗伤气津,致水不行不化,泛溢肌肤,而成水肿。《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水肿叙论》云:“原其所因,则冒风寒暑湿属外,喜怒忧思属内,饮食劳逸背于常经属不内外,皆致此疾。”[另外,《医宗必读》《医宗金鉴》等书中均有诸多情志内伤致水的记载。
3.8久病劳损久病过后,或劳倦内伤,脾胃元气损伤,或房劳过度,肾精亏耗,命门火衰,不制阴寒,水液泛滥,形成水肿。《济生方?水肿论治》记载:“水肿为病,皆由真阳怯少,劳伤脾胃,脾胃既寒,积寒化水。”《诸病源候论》亦云:“多因大病之后,或积虚劳损,或新热食毕,入水自溃,及浴冷水,故令水气不散,理宜然也。”
另外,体位改变、不服水土、误服药物等均能导致水肿。如《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又云:“人卧,勿以脚悬踏高处,不久遂致成肾水也。”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亦云南北易地之人不服水土而肿者,宜用胃苓汤”“或因病后久疟服药过度而肿者,宜以四苓五皮饮。”
4.治疗法则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谓水肿治疗当“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荃”。唐宋之前水肿多从实治,概用泻法(发汗、利小便、逐水法等)。宋代以后,又有了阴水之说,强调补益脾肾。历代医家对水肿的治疗多有发挥,治疗法则可以概为以下数种。
4.1发汗《素问》之“开鬼门”法,指用宣肺气、开汗窍的方法使水邪从肌表汗窍排出的方法,适用于病在上,属阳,偏表证。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谓:“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证治汇补_水肿章》载有“身有热者可汗”“肌肤痛者可汗”[。
4.2利尿S卩《素问》之“洁净府”法,指通过排小便把人体内多余或潴留的水液排出体外的方法,适用于病在下,属阴,偏里证。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谓:“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证治汇补?水肿章》载有“身无热者可利”“溺赤涩者可利”。
4.3逐水用于水气病肿势较甚,气壅属实,水湿壅盛之病水腹大,小便不利;脉沉绝等证,体现了《素问》“去菀陈垄”的治疗思想。《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对于水邪泛溢,腹胀大肿势严重者,可暂用荡涤泻水,如十枣、舟车之属。值得注意的是,攻逐药应慎用,忌太过。
4.4清热解毒由于疮毒内归脾肺,发为水肿或水肿初起及其发展过程中伴有热象者,都宜用清热解毒法。如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水肿论治》设赤小豆汤为治。
4.5活血利水根据“血不利则为水”及久病成瘀的理论,活血利水法对顽固性水肿的治疗有重要作用。如张仲景创立了活血化瘀治疗水肿方蒲灰散,《医门法律?胀病诸方》载有用当归、大黄、桂心、赤芍等活血利水药治疗水肿。
4.6理气化水指在利水药中加入理气药,气机畅达则水能行能化,达到利水消肿的效果。《景岳全书?杂证谟》云:“然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
4.7温阳利水即用温阳、通阳、振阳等法来治疗水肿病的方法,此为治疗水肿病的常用方法。《素问?汤液醪醴论》载有“微动四极,温衣”“五阳已布”,已认识到阳气的重要性,阳气振奋,运化有权,则水肿自消等。
4.8补气利水指补益脾肺之气以助宣行、运化水湿功能而消除水肿的方法,主要用于久病水肿正气渐衰,易见气虚、阳虚者。补肺气以通调水道,补脾气则运化水湿,兼有养血、助阳之意。《景岳全书》云:“故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
4.9健脾利水指通过健脾燥湿、和中化湿等法健脾运、快脾气,以助水运而消除水肿的方法,主要用于水肿病而见腹胀、胸膈满闷、水湿郁阻中焦者。
4.10其他疗法
4.10.1放血即刺络放血疗法。《灵枢?水胀》云:“岐伯对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⑴。”适用于治疗水肿而血脉盛满者,为治疗水肿的一种辅助疗法。
4.10.2针灸《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载.?“石门(主水肿水行皮中,小便黄)、足三里(主水肿腹胀)、水沟(主一切水肿)?按:水肿证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此《明堂》《铜人》所戒也。”
4.10.3食疗通过饮食疗法消除水肿。如《古今医统大全》载治十种水肿,用鲤鱼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
4.10.4导引《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导引法》云蛤蟆行气,正坐,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劳七伤水肿之病。”
4.10.5外敷为治疗水肿病的辅助疗法。如严用和《济生方》所载的“涂脐膏”。
总之,治疗水肿应根据病人实际情况标本兼顾,因肾虚为水肿病之本,脾为制水之脏,故应重视温肾健脾的应用。根据阴水阳水分治,阳水表现为表、热、实证,可发汗、利小便或攻逐,以祛邪为主;阴水表现为里、虚、寒证,治以健脾、温肾,以扶正为主。常用治疗水肿方有防己黄芪汤、越婢汤、五皮散、实脾饮、济生肾气丸等等。
彭丽坤,陈仁寿\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