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附着龈增宽的成活条件,附着龈与口腔种植

2024-03-26  本文已影响 315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实际运用。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00例接受附着龈重建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双盲分组法进行分组,观察组(n=100)采取附着龈重建术进行治疗,对照组(n=100)采取传统治疗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附着龈宽度、重建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附着龈宽度显著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重建协调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口腔种植修复的过程中对附着龈患者采用附着龈重建术,可有效修复牙龈,提高重建协调率,降低重建缺陷率,修复效果显著,美观度高,是一种操作简便、应用价值高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附着龈;重建术;口腔种植;修复

  0引言

  附着龈变窄、缺失是口腔科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附着龈的主要功能为保护牙周组织,故经过手术治疗后可减少一定的刺激,促进牙龈稳定,防止牙齿上滞留菌斑,降低黏膜肌纤维所承受的生物力,保持种植体及周围组织的美观度和健康[1]。因此,附着龈的重建对保护牙周组织、促进牙龈稳定、清除口腔残留菌斑、减少种植体及周围组织受损、保持种植体美观健康有着重要意义[2]。有研究已证实,附着龈缺失到一定程度时可显著缩小角化黏膜宽度,加重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症反应,使得菌斑急剧增加,导致附着龈减少并丧失附着能力[3]。本次研究,主要对本院于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00例患者进行对比实验,旨在探究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实际运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00例接受附着龈重建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双盲分组法进行分组,观察组(n=100)中有58例男性、42例女性;年龄在40~55岁,平均(47.5±7.5)岁。对照组(n=100)中有60例男性、40例女性;年龄在40~54岁,平均(47.0±7.0)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并已获取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补牙治疗方法,包括牙齿缺失部位的常规清理、麻醉和消毒等常规操作,并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材料完成补牙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附着龈重建术,具体操作如下:先检查清理牙齿缺失部位、颊侧角化黏膜部位,术前测量角化黏膜宽度[4]。局麻状态下,对附着龈的种植点的颊侧做梯形方式切口,保留牙龈的乳头部分。采用滑行调节方法对黏膜瓣进行调节,并调节至牙齿缺失部位的前庭沟的位置,游离多余的角化黏膜,之后将缺失牙齿附近的膜龈及根方部位予以复位处理,使用吸收性较好的缝合线对骨膜进行固定处理,再缝合近远中部位的附加切口进行[5-6]。拆卸手术装置后,妥善处理手术部位。术后2周,通知患者按时返院复诊、印膜。治疗4周后,施行上部烤瓷冠修复术[7-8]。观察2组患者治疗4周、3个月和6个月后的角膜黏膜宽度、龈缘外形和重建情况,并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2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附着龈宽度(0~1mm、1~2mm、2~3mm);重建情况(有缺陷、比较协调、协调)。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卡方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结果

  2.1附着龈宽度比较

  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中有40例1~2mm、60例2~3mm、无0~1mm例数;对照组中有36例0~1mm、64例1~2mm、无2~3mm例数。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中有34例1~2mm、66例2~3mm、无0~1mm例数;对照组中有43例0~1mm、57例1~2mm、无2~3mm例数。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附着龈宽度均显著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重建情况比较

  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中有33例比较协调、67例协调、无有缺陷例数;对照组中有28例有缺陷、72例比较协调、无协调例数。术后6个月,观察组中有30例比较协调、70例协调、无有缺陷例数;对照组中有22例有缺陷、78例比较协调、无协调例数。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重建协调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附着龈是指与游离龈相连的角化龈,无黏膜下层,富含胶原纤维,是一种紧紧附于牙槽骨表面骨膜上的一种血管较少的固有层,故附着龈为粉红色,具有不能移动、坚韧的特点。少部位附着龈正常者的附着龈存在一定的色素[9]。故正常附着龈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的不同情况予以判定。临床上将上颌前牙唇侧的最大宽度设定为3.5~4.5mm,后牙区的最窄宽度设定为1.8~1.9mm。临床经验表示,附着龈的主要功能为保护牙周组织,附着龈的缺失和变窄会导致诸多口腔问题,导致牙周组织受损,牙龈不稳定,不仅影响其美观度,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0-1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附着龈重建术对游离龈沟和牙槽黏膜部分采取种植体的方式进行重建,这是一种新型有效的义齿种植技术。但是种植体及周围组织容易累积菌斑,可逐渐发展为人体疾病,因此,附着龈重建术存在潜在风险[12]。当保护力度不足时,种植体菌斑无法获得有效控制,口腔卫生失衡后可为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13]。附着龈重建手术的重点在于把握好附着点的具体位置,其手术的目的在于提高附着龈和相邻牙齿牙槽之间的协调度。种植手术的过程中,为患者修复好牙冠部分后,对种植体周围的角化黏膜恢复程度和黏膜宽度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14-15]。有研究资料显示,通常情况下附着龈宽度为5mm,游离龈缘为2mm,附着龈为3mm。施行附着龈重建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对手术基台予以精确地加工和研磨,促使种植体龈缘外部形态、附着点予以重建,龈缘环抱着基台,可显著提高种植修复效果。结缔组织富含纤维,可作为附着龈重建术的基本材料。在施行附着龈重建术时,需要严格按照牙槽基本构造,在附着龈、游离龈的表面位置覆盖角化上表皮,并且黏膜材料的抗机械刺激能力显著强于非角化过的压槽黏膜材料。再加上天然牙的颈部在结构上与种植体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种植体及其周围角化黏膜的附着能力较差,增加了种植体周围的易感性。尽管如此,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对牙周组织的保护性仍然显著高于牙槽黏膜。以往的研究资料表示附着龈重建术治疗附着龈缺失或狭窄有着很大的优势:(1)附着龈重建术具有黏膜退缩率低,可促进黏膜增生稳定,有效避免黏膜退缩、疗效不稳定等问题;(2)该手术方式增强了手术疗效,大大降低了二次手术的发生几率;(3)该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美观度高等特点。本研究中,对照组予以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附着龈重建术。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附着龈宽度显著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重建协调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附着龈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的附着龈宽度显著得以改善,其重建协调度高,缺损率显著降低,对促进牙龈稳定和口腔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是一种可行性较高的手术治疗方法。综上所述,在口腔种植修复的过程中对附着龈患者采用附着龈重建术,可有效修复牙龈,提高重建协调率,降低重建缺陷率,修复效果显著,美观度高,是一种操作简便、应用价值高的治疗方法。本文来自《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作者:田晨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区裘栽华口腔诊所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
医院感染管理发展趋势,医院感染工作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