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建立医院糖尿病护理家园对糖尿病患者健康宣教的影响
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的临床发生率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这与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改变具有一定关系[1]。另外,糖尿病病程时间的增长,加上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不了解,所以造成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增多[2]。糖尿病治疗具有终身性特点,患者由于长期治疗或者自身病情治疗中并未改善,逐渐开始不遵循医嘱用药、锻炼、饮食,影响到糖尿病临床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3]。所以,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加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该文就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治疗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比医院糖尿病护理家园健康宣教以及常规健康宣教下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实验研究所选择的对象,均为该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总计100例,患者及家属均知情自愿参与。入选标准:患者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糖尿病相关症状。排除标准:近期接受过相关临床治疗、身体器质性病变患者[4]。100例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患者年龄在42~72岁之间,平均年龄55.0岁;病程在0.5~8年之间,平均病程3.0年。按照临床健康宣教方案的不同,将10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组间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该组50例糖尿病患者均行常规健康宣教,即在医院内张贴疾病相关知识图片,叮嘱患者复诊并进行知识问卷调查。实验组:该组50例糖尿病患者均在参照组常规健康宣教的基础上行医院糖尿病护理家园健康宣教。首先,建立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护士以及专科医师,在小组讨论后制定《糖尿病护理家园申请表》,成员资料的完善通过就诊以及随诊等方式完成,在综合了解每位患者病情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健康宣教内容[5]。具体宣教内容包括:患者疾病发生原因、糖尿病概念、久病并发症、临床症状、如何进行血糖控制、饮食、运动等,并告知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对疾病治疗的影响以及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如何预防。其次,制定糖尿病患者家园活动。一般家园活动是按照2次/月的频率开展,具体活动内容包括活动的具体形式、地点、内容、涉及人员、主讲人员等,一般时间设定在周末,这样患者家人也会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活动的形式可以包含病友会、知识讲座、咨询等。再次,护理家园实施方法。对医院就诊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健康宣教,安排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介绍护理家园相关内容,指导患者填写《糖尿病护理家园申请表》。对患者填写完的申请表进行分析和统计,包括患者的例数、血糖情况、糖尿病了解程度等情况,安排对应护士在患者空腹状态下、餐后2h进行血糖测量,综合血糖测量结果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与患者强化交流和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意识。最后,健康宣教遵循自愿原则。护理工作人员保管好患者的基本资料、随访内容等,并形成档案,避免隐私信息流出的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糖尿病患者空腹状态下、餐后2h血糖、并发症、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SAS、SDS评分情况。
1.4疗效评定
显效: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血糖恢复与正常人一致。有效: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血糖有所控制。无效:糖尿病患者治疗后,以上效果均未实现。
1.5统计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研究的100例糖尿病患者治疗护理干预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几率、护理满意度以(%)形式展开,进行χ2检验;患者空腹状态下、餐后2h血糖以及SAS、SDS评分等指标以(x±s)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為组间糖尿病实验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治疗效果对比
对两组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详细数据见下表1,综合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组间并发症对比
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均发生了并发症问题,具体并发症结果见下表2,表中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组间SAS、SDS评分情况对比
两组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结果,见下表3。综合表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前两组SAS、SDS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实验组两项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组间空腹、餐后2h血糖情况对比
兩组糖尿病患者不同时间段血糖情况,见下表4。表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组间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两组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对比,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06,P=-0.0138)。
3讨论
糖尿病的临床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这与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突出、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工作习惯等方面具有直接联系[6]。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所以患者存在明显的不遵医嘱行为,严重影响预期治疗效果的实现。有报道提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情况,提高总体治疗效果[7]。
结合该次实验研究内容来看,将选择的100例糖尿病患者按照健康宣教方案的不同分为采取常规宣教的参照组以及医院糖尿病护理家园形式健康宣教的实验组,最终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无论是并发症、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不同时间血糖情况等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结实验组健康宣教方案,其优势有以下几点:①方案执行方便、经济,服务形式中使用图文并茂形式进行授课,可提高患者的掌掌握度;②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降低患者负面情绪;③宣教方案是在综合患者病情、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基础上制定的专属护理计划。
4结语
医院糖尿病护理家园形式的健康宣教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护理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于晶波
第2篇:100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的比较
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等都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据有关统计数据表示,约有近85%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口腔疾病,通常会发生龋齿、牙周及口腔黏膜疾病等,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较高出2~3倍[1]。此外,口腔疾病也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产生一定影响,使其升高并加重病情。针对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患有各类口腔疾病的症状进行比较,对于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患者若不能控制好病情,就容易引发口腔疾病,特别是牙周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口腔疾病失控也将不断加重糖尿病病情。为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口腔病发病率及其疾病种类构成,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的50例糖尿病口腔疾病患者和50例患有龋病、牙周炎、口腔黏膜炎等口腔疾病的非糖尿病口腔疾病患者的有关资料,研究糖尿病患者发生口腔病的临床特点,为预防糖尿病群体发生口腔病提供临床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年龄在52~81岁,平均年龄(58.5±1.5)岁。具有1~18年的糖尿病史,患者空腹血糖指标高于10.0mmol/L。将患有糖尿病口腔疾病的50例患者列入观察组,患有非糖尿病口腔疾病的50例患者列入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不具有显著差异,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不稳定的脂肪、糖等代谢等症状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是掌握患者龋齿、牙周炎、口腔黏膜炎等口腔疾病引起患者口腔局部发生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口腔疾病具有的不同症状表现[2]。
1.3统计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有关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有42例患有各类牙病,患病率高达84%。对照组患者有16例患有口腔疾病,患病率为32%,两组患者之间的发病率之比为2.625∶1。观察组患者发病率较高的牙病主要有牙龈炎、牙周炎,龋病、牙周炎及口腔黏膜炎等口腔疾病发病率为76%,对照组发病率龋病、牙周炎及口腔黏膜炎等口腔疾病发病率为26%。
3讨论
若糖尿病患者长时间糖代谢异常易引发很多并发症[3]。糖尿病病情不断加重将产生很多种口腔疾病,若不能有效控制并对患者的口腔疾病进行及时治疗,就容易使患者糖尿病病情逐渐恶化,一直被视为糖尿病的第六大并发症就是牙周疾病。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在周病患病率方面高2~3倍,对于同时有吸烟习惯的糖尿病患者将具有跟高的牙周病患病率[4]。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产生了较大变化,糖尿病不断提高了发病率。糖尿病不只是对患者的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产生严重影响,还容易引发很多其它疾病,甚至产生多种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对糖尿病患者病情也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使患者血糖指标升高,加重患者病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口腔炎症,就容易使唾液升高分泌的葡萄糖含量,慢慢滋生的念珠菌等细菌进入患者血液,最后对胰岛素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而不断增加血糖含量[5]。通过比较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产生口腔疾病的情况,患者在产生龋齿、牙周炎、牙缺失及口腔黏膜炎等口腔疾病中的差异比较明显,在口腔疾病患病率方面,糖尿病患者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此,糖尿病患者更要及时诊治口腔疾病。牙龈炎与牙周炎在糖尿病患者中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病率,产生这2种牙病易造成患者牙缺失,这与有关研究结果的数据是基本一致的。而在产生口腔疾病方面,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高的发病率,有关统计数据显示[6],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患者患有龋齿,约有73%的患者患有牙周病。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与正常群体相比较而言,唾液中葡萄糖具有较高的浓度,对于多种细菌生长,尤其是念珠菌十分适合,生长繁殖的细菌易的毒素相对较多,进而使患者血糖指标升高的比较明显。患者体内的糖代谢终末产物无法被酶分解为脂类和蛋白质,对于吞噬细胞对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破骨细胞及胶原酶可被炎症介质激活,破坏患者骨组织和牙周组织。积累的糖代谢终末产物对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一定影响,降低细胞杀灭细菌的能力,使患者龈下细菌逐渐成熟而向G-转化,进而导致患者牙周感染。糖代谢终末产物产生的非酶己糖与蛋白质相结合,将改变患者肌体的多种蛋白质,对于牙周感染愈合产生不利影响,有学者研究观点认为引发糖尿病的一个原因就是口腔的病灶感染。临床糖尿病口腔病的诊治表明[7],治疗效果明显将降低患者糖化血红素指标,可适量降低糖尿病用药量,所以,临床治疗患有牙周病的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对其牙周感染的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牙周感染的有效控制也要注意对糖尿病的治疗。而且,急性感染可使患者内分泌和代谢状态发生改变,进而对患者血糖指标的控制难度增大,牙周感染对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糖尿病患者牙周应保持卫生,若发现牙周病就要及时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治疗。为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口腔疾病的发病率,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检查患者口腔卫生及疾病情况。才能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使糖尿病患者患有的龋齿、牙周炎及口腔黏膜炎等口腔疾病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患者产生口腔疾病的比例,对于诊治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糖尿病患者应养成早晚刷牙,饭前饭后漱口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控制血糖指标预防口腔疾病的有效方法,每天坚持给牙龈按摩一定时间,不只利于促进牙龈血液循环,还能加快新陈代谢。患者定期对口腔集进行清洁护理,采取细致地牙科检查等措施。在患有牙周病比较严重而难以进行有效控制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及时将影响健康牙齿的坏牙予以彻底拔除,并对血糖指标科学合理地控制,以免对口腔造成不利影响。糖尿病患者若口腔中安装有义齿,在餐后就要将假牙取下漱口,再合理清洗假牙,以保持口腔卫生。
4结语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应加强宣教口腔卫生知识,使其获取口腔卫生知识的途径不断拓宽,进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针对口腔病患者而言,应定期对血糖指标进行检查。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口腔疾病,特别要注意对患者血糖指标的控制。成年人群体应进行健康检查,每半年检查一次,同时检查口腔及血糖指标[8]。而且,口腔医生要对口腔知识进行广泛宣传,重点是农民群体,这样才能实现对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的有效防控。
作者:田杰
第3篇:糖尿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与1型糖尿病分型诊断
临床中,糖尿病属于常见慢性疾病,主要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导致的糖代谢紊乱、血糖升高。按照发病机制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早期分型与诊断对于临床治疗、预后有着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发现,自身免疫介导胰岛β细胞破坏同糖尿病发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检测自身抗体表达对于糖尿病早期分型、诊断十分重要[1-2]。对于糖尿病患者,其体内有多种胰岛β细胞抗体,其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是较为重要抗体。该文主要分析糖尿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与1型糖尿病分型诊断,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40例1型糖尿病,60例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组中,18例女,22例男,年龄为34~58岁,平均为(45.44±9.33)岁;2型糖尿病组中,25例女,35例男,年龄为33~60岁,平均为(44.75±10.22)岁。将免疫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妊娠糖尿病以及继发性糖尿病患者排除。并选取同期50例健康对照组,其中22例女,28例男,年龄为29~59岁,平均为(43.45±10.09)岁。对比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清晨,空腹,抽取3mL静脉血,血液凝固以后,3500r/min转速,5min离心,血清分离,储存于-20℃。应用免疫印迹试剂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操作严格遵守试剂盒相关说明
1.2.2阳性判断标准ICA阳性:40×103、64×103、120×103其中任一区带为阳性,或者是同时阳性;IAA阳性:5.8×103阳性;GADA阳性:65×103阳性。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对比
1型糖尿病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高于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GADA、IAA、ICA联合检测对1型糖尿病诊断敏感性
ICA/IAA、GADA/ICA、GADA/IAA、ICA/IAA/GADA4种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2.50%、70.00%、67.50%、72.50%,明显高于单一抗体检测。详见表2。
3讨论
临床上,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对胰岛β细胞进行错误供给,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或者是减少,引起糖代谢紊乱及血糖升高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显示,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其前驱期、发病期血清能检出破坏胰岛组织细胞抗体,包含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以及羧肽酶自身抗体(CPH)等[3-4]。目前,在1型糖尿病中,常用自身免疫血清学标志物包含GADA、IAA、ICA。胰岛细胞抗体早期用于1型糖尿病免疫球蛋白预测,具有较高阳性率,随着患者病程延长,阳性率随之下降;胰岛细胞抗体在年轻患者中诊断价值较高,随病情进展阳性率下降快。胰岛素自身抗体属于混合抗体,能结合胰岛细胞内多种抗原,能敏感的反应胰岛细胞自身免疫;胰岛素自身抗体对于新发儿童1型糖尿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检测阳性率高,但对于成年患者检测阳性率低;单纯检测胰岛素自身抗体,仅能提示可能有糖尿病倾向,无法作为诊断1型糖尿病的指标。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属于合成γ氨基丁酸限速酶,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其水平有明显升高症状,同患者胰岛β细胞损伤程度有较高相关性,且持续时间较长,具有较高诊断阳性率,正常者、2型糖尿病阳性率低。该组研究结果显示,1型糖尿病组GADA、IAA、ICA检測阳性率高于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1型糖尿病患者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出现水平、时间存在差异,单一抗体检测,阳性率较低。ICA/IAA、GADA/ICA、GADA/IAA、ICA/IAA/GADA4种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2.50%、70.00%、67.50%、72.50%,明显高于单一抗体检测。提示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阳性率,与王天荣[5]研究结果一致。
总而言之,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细胞抗体检测能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临床鉴别提供参考,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临床诊断阳性率,避免发生漏诊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范志广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