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心很早就被历史中伟大的哲学家所发现,但在各个不同的流派中,良心的内涵与作用也是不尽相同的。通过对良心观的梳理,让人们充分理解良心是极具价值的伦理概念,同时利用历史比较分析的方法来探索良心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良心;伦理学;天赋论;功利主义
良心是一个古老的伦理概念一直沿用至今良心是什么良心从哪里来中西方不同 领域甚至相同领域的学者都会给出多种解释现在良心这个词汇在我们的生活中频频出现几乎可以与道德等同起来凡是违背道德的都是违背良心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道德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良心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良心的起源解决的是良心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是一个不断的历史演进过程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再现在这个良心廉价与金钱至上的时代在这个缺乏时代核心价值的时代对良心的研究表面上似乎已经落伍了但实际上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良心是否天赋之争
现代的西方语言中良心在英文中是"conscience"在德文中是"Gewissen" 在法语中是"conscience"它们都是合成词前缀都"con-"意思都是共同、同一的意思。后半部分的 science和"wissen"都是知识的意思。这里的知识,从古希腊哲学语言上说"美德即知识",就是说美德是一种知识,一种认识。古希腊的社会意识认为,只要认识到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对人有利的,就不会有人不去做。植根于这种信念,苏格拉底认为,缺乏德性的人完全是因为认知的原因,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美德,或者没有认识到美德的重要性。反过来,就有了"知识即美德"。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掌握了关于美德的知识,他就能自觉地实践美德,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苏格拉底认为永恒不变的知识最终来源是"神",而德性、善均来源于"知识",所以"良心"是神赋予人的属性。
西方近代自由主义道德学主要代表,约翰·洛克(John Locke)站在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立场上,反对"天赋观念论",特别对"天赋道德原则论"进行了批判。就良心而论,他认为良心不是天赋的。道德原则不仅作为外在的约束力不是天赋的,作为内在的良心或"内在法庭"也不是天赋的。良心是人们对自己行为善与不善所持的判断。如果说良心是天赋的,那么各种人的各种不同或对立的判断都可以说是天赋的。但实际上人们不仅行为各不相同,甚至根本对立,而且良心倾向也是没有共同的。良心、公道、虔敬、感恩、正义和贞洁,都是因地因人而异。所以,良心不是天赋的。
二、美德伦理、契约论以及功利主义伦理学中的良心
由沙甫慈伯利提出、哈奇森进一步丰富的道德感理论,发展到18世纪,开始有些新的表现形态,这就是萨缪尔·克拉克的道德直觉论和约瑟夫·巴特勒的道德良心论。面对情感主义人为什么以及如何能辨别善恶的议题,巴特勒从良心的视角进一步发挥了道德感理论。他从分析人性的三个方面入手,他认为,处在社会中的人,因自爱动机谋求个人的幸福和安全,和因仁爱动机来谋求社会的安全和幸福是不够的。必须对人性中以不同的力量而活跃的各种嗜欲、情欲及情感的制约,必须诉诸于反省或良心的原则。人凭借着与生俱来的良心,抑制相互伤害的恶行,导循有益的善行,使人趋善避恶。人的德与不德的行为,是其是否遵照内在良心指令的结果。"德性即寓于对良心的遵从,而罪恶则寓于对良心的乖离"。巴特勒所说的这种良心,是天赋的,是造物主置于人心的,从而是人成为有别于动物、能向自己做反省的特殊生物。
发展到亚当·斯密这里,良心指的是"内心公正的旁观者",这种良心是基于"同情感"形成的自我评价的标准,它是一种天赋的感情或感情能力,它能纠正自爱、形成自我控制,使人们称为具有美德的人。良心指导和监督人们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促进公正有序社会的形成。人若丧失了良心,不能想象这个人会干出什么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来。
而同在18世纪法国的卢梭指出衡量善恶的尺度是良心。良心是人们灵魂深处生来就有的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人们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有自己的特殊准则, 但是在人们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好坏时, 都要以良心为依据。因此, 在卢梭看来, 良心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生来就有的判断善恶的最高原则。但这种所谓"圣洁的本能"并不是一种天赋良心论。卢梭认为,良心的作用就是一种感觉,它是在理性的帮助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它的形成完全遵循感觉论的原则。以此意义来说,卢梭的良心观是社会实践的良心观。
卢梭这里的良心形成完全遵循着感觉论的原则。按照他的感觉原则, 外在可感知的客观事物给人以印象, 内在的感觉即观念使人能够判断事物的原因, 然后, 根据印象和观念推出真理, 形成指导为的准则。在这个过程中, "必然是先有感觉, 而后才有认识"而形成良心。其次, 良心是在理性的帮助下,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发挥作用。卢梭所说的"天赋"与唯理主义的天赋观念和直觉主义的良心观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强调良心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天赋的情感, 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的感觉。卢梭肯定了良心的社会性。
同时,密尔反对良心起源的超验论,认为经验是良心的起源,并强调良心是可以通过染习而成的。密尔认为通过联想的方法,通过对已经接受的事物的善恶与新事物的对比,对已接受的事物的好恶情绪可以转移到那个与之相联系的事物上去,通过这种联想与染习的结合,我们就培养了内在的良心。因此他认为通过,和儿时印象的力量,形成的这样一种良心,是能够制止任何形式的荒谬或贻害的事情的。同时,良心这种独特的人性,是具有社会情感的,即"要同人类成为一体的欲望"。因此,处于社会中的人,渐渐就会养成了必须考虑到他人利益的立场,进而设想自己不得做且反对有损于别人之事,这样社会的公共福利就能增加。
三、结语
那么,良心是什么呢?我认为良心是一种道德底线,一道门槛,一种标志。当人的行为跨越了这个底线,穿过了这道最终之门,良心这一标志也随之而去,相应换来的是一种惩罚,如洛克所指的"良心的担子往往负担不起"。
参考文献: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杨豹.论卢梭视野中的良心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