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西游记》的宗教观限定为崇道抑佛或是崇佛抑道,似乎皆不尽然。《西游记》中对释道两家的展现其实各有贬抑之处,可看出作者并未刻意对他们进行美化。
关键词:《西游记》; 佛教; 道教; 观点
佛界、仙界的生活作为世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小说《西
游记》中,既有对玉帝为首的天庭和如来为首的西天的尊重与向往,但小说并未止于此,
也有着对他们的揭露与批判。
芸芸众生尊重神明,因为他们有德行、会法术。他们的德行是人们道德方面的楷模,每
当有什么大灾小难降临时,只要求得他们的庇佑,就都能逢凶化吉,无往而不利。世人又向
往他们,因为他们能够长生。人们为生命的大限所困,终不免于寂灭,这是最让人恐惧的事
情。如第一回中孙悟空的表现:"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今日
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
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小说中释道的高层之间雍雍穆穆、惺惺相惜。对于释道两家的技艺孰优孰劣、孰高孰下,
并无明显分别。将《西游记》看作崇道抑佛或是崇佛抑道,似乎皆不尽然。从小说中对释道
两家各有贬抑之处即可看出作者并无偏向之意。
一、对玉帝
对玉帝,可微辞之处主要有三:
1.猪八戒被罚。猪八戒因酒后无德,调戏嫦娥而被罚至人间,属罪有应得。然而却错投
猪胎,丑的竟到了使观众看了就跌跌撞撞立脚不稳的程度。这虽然属于意外,然而却没有采
取任何的补救措施,这不能不让人想到是一场阴谋,在其中,玉帝似乎有着摆脱不了的干系。
2.沙僧被罚。沙僧被罚看起来有点过分。沙僧向观音陈情道:"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
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
我胸胁百余下方回。"如此的惩罚,几近于西方神话传说中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的遭遇了。
将沙僧模样变丑,联想到猪八戒的错投猪胎,似乎印证了果然是天庭的一场阴谋。
3.凤仙郡三年无雨。凤仙郡的郡侯获罪于天,而玉帝一怒,致使凤仙郡三年无雨。导致
"斗粟百金之价,束薪五两之资。十岁女易米三升,五岁男随人带去。城中惧法,典衣当物
以存身;乡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顾命。"郡侯有罪,百姓何辜。对于玉帝这样的惩罚,郡侯
还懵懂无知,根本不知道是玉帝降罪于他,惩罚的效果可想而知了。所幸郡侯还算有德,为
救民于水火而日夜忧心。若是郡侯无德,不管人民死活,那么,玉帝的惩罚真不知到底对他
有没有半点作用。
当然,他处也有可商榷之处。如天庭里同样也有着官场之学。在第六回中,二郎神拿获
了孙悟空后,众人向他表示祝贺,二郎神说道:"此乃天尊洪福、众人威权,我何功之有?"
这番谦虚的话语,天上与人间,如出一辙。
二、对佛祖与观音
1.骄嗔之语。在第八回中,如来降伏了孙悟空,压于五行山下之后,回到自己的神座。
门人询问事情的结果,他乘机将自己的神通与玉帝对自己的尊重向他们卖弄一番。第四十二
回"这菩萨卖弄神通"。与东晋谢安的"小儿辈已破贼"之语相比,高下立判。第十五回中,
孙悟空因被戴上了金箍,受制于唐僧,向观音菩萨埋怨,观音却破口大骂,并显摆自己的功
德:"我把你这个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我倒再三尽意,度得个取经人来,叮咛教他救
你性命。你怎么不来谢我活命之恩,反来与我嚷闹?"第四十二回中,观音又笑话孙悟空拿
不动她的玉净瓶:"你这猴头,只会说嘴,瓶儿你也拿不动,怎么去降妖缚怪?"虽有许多戒
律,但佛家的这两位代表性的人物却有不少杂念,仍不能旷达行事。
2.贪念。佛家为人垢病较多之处,是佛祖的"经不可轻传",定须索要人事来交换,但
却事先并不说明。唐僧一众对于这一潜规则并不了解,因为没能准备阿傩、伽叶二尊者索要
的人事,第一次求得的竟是无字经。经燃灯古佛点破后,唐僧等人才恍然大悟。待重回灵山
求取有字真经时,山门前的那些众神都心知肚明:"圣僧是换经来的?"可见有没有人事决
定了能否取到有字真经。没奈何,只有奉上紫金钵盂来勉强过关。阿傩、伽叶二尊者的举动
在遭到同行的嘲弄时,那阿傩"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佛门之贪,一
至如此。
3.滥用刑罚。佛门滥施刑罚,比起玉帝,并无不同。如来认为唐僧的前世金蝉子不听他
的说法,是轻慢行为,因此将他贬往东土。金蝉子被罚十世,如果不是因为如来向东土的扩
张计划,还不知道要被罚至何时。
4.官僚作风。在第八回中,沙僧向观音诉说冤情,然而观音并不在心,却说:"你在天
有罪,既贬下来,今又这等伤生,正所谓罪上加罪。我今领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你何
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我教飞剑不来穿你。那时
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这位菩萨不体恤下情,却对沙僧威逼利诱,将其收入
门下,成为取经队伍中的一员。观音完全不顾沙僧的冤屈,完成了如来交与自己的任务。
5.目中无人。在第十二回中,唐僧正在讲法,观音变化而来,并不考虑当时庄重的场合,
就拍着唐僧讲法的宝台,同时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
接着,在见到唐太宗时,观音的化身"手也不起,拜也不拜"。观音仗着自己的能耐,行事
有恃无恐,对别人十分藐视,显得特别缺乏礼貌。
天上的神明不够完美,人间的修行者也不能免俗。
对于道士,有七十八回中的道士,心怀恶念,欲取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心炼丹,有七
十三回中帮助七个蜘蛛精的道士师兄,有四十五回车迟国中争强好胜的虎鹿羊三位道士。虽
有作者针砭明嘉靖年间时事的动机,但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这些修仙者们的境界。
在第十六回中,那观音院的老和尚,已经二百七十余岁了,备受寺人尊崇,却还是贪心
不减,看到锦斓袈裟,即见财起意,欲据为己有,竟然偷偷放起火来想烧死唐僧等人,后虽
内疚自杀,但其行为实在是恶劣而可悲。高僧的境界如此,其余僧众的修为也就可想而知了。
唐僧是诚心向佛的典范。然而在天不能专心听讲,在人间也有缺点。
他言行不一,为达目的,有时也并不顾及手段的优劣。如第十四回中诱骗孙悟空戴上藏
有金箍的花帽。
唐僧常说酒是僧家的"第一戒",然而也常犯酒戒。佛家戒酒,目的是防止酒令智昏,
不能约束自己而违反其 余戒律。在一般情况下,唐僧能够做好自我约束。第十九回中,孙悟
空收伏了猪八戒,高老在饯行宴上说:"因知老师清素,不曾敢动荤。此酒也是素的,请一
杯不妨。"唐僧推辞道:"也不敢用酒,酒是我僧家第一戒者。"六十九回中,悟空治好朱
紫国国王的沉疴,在答谢宴上,唐僧又以"第一戒"坚辞不饮。唐僧有恩于高老和朱紫国的
国王,他推辞不饮,虽是素酒,二人也无法强求。
但是换了场合,唐僧对于饮酒就难以把持了。如在十二回中唐王送别时:"玄奘又谢恩,
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今日之行,
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复
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唐王为君,唐僧身为臣子,无法坚持,况且唐王替他报得父仇,
对唐僧有大恩,使他无法以身在佛门拒绝此杯。在五十四回中,为了哄骗西梁女王以获取通
关文牒,又再次破了酒戒:"(女王)道:‘御弟哥哥,你吃荤吃素?’三藏道:‘贫僧吃素,
但是未曾戒酒,须得几杯素酒,与我二徒弟吃些。’......行者又与唐僧丢个眼色,教师父回
礼。三藏下来,却也擎玉杯,与女王安席。"
唐僧也会"听信狡信,放纵心猿",常常发起嗔念。这主要针对孙悟空与猪八戒。孙悟
空是个看不顺眼的刺头,如稍不如意,唐僧就加以埋怨,一发火就会念紧箍咒,直至赶走,
甚而在第二十七回中还发起誓来:"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最终"猪八戒义
激猴王",还是请回孙悟空收拾了烂摊子,唐僧的誓言也只是说说而已。猪八戒是个偷奸耍
滑的呆子,但因其爱说话、嘴又甜,唐僧喜爱的时候比较多,偶尔八戒埋怨一下也并不为迕。
但也时常像别人一样,斥八戒为"夯货",如第二十七回:"你这个夯货胡缠!我们走了这
向,好人也不曾遇着一个,斋僧的从何而来!"第三十二回:"这个夯货!正走路,怎么又
胡说了?"
从小说的文本叙述可见,《西游记》并未对释道两家有着明显的倾向性。
参考文献:
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