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边城》---牧歌情调。长河》——现实关照。边城》是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论文关键词:《边城》,《长河》,牧歌,现实冲击,文化理想
《边城》创作于一九三四年,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其实有很多的因素。在《湘行散记.老伴》中,作者回忆到,在刚开始当兵时在泸溪有一位叫“傩佑”的伙伴,看中了城街上绒线铺的女孩“那女孩子名叫“翠翠”,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本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脱胎而来”【1】,这当为翠翠的原型。另外在《水云》中,作者亦说过“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旁所见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边就用身边黑脸长眉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朴良善式样。”【2】 另外还有最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点,那就是在《沈从文全集》中首次发表的《〈边城〉新题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重要因素。现将新题记摘录如下:
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曰,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在《国闻周报》发表。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二十三年母亲死去,书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烟雾文学艺术论文,惟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希奇结合,俨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在个人生命中影响,和几种印象在个人生命中影响。
从这段新题记中,我们可以提取到这样一些信息。这是过往生活的一种积淀回忆,这其中包括“闻杜鹃极悲哀,”,“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母亲死去,心中充满悲伤”,等一组密集的信息.由以上这些信息,不难感受到作家的那种苍凉心境,从而也可以推断出作品的大致基调,由此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角度解读《边城》:
《边城》是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也是一曲挽歌。
正如沈从文在《水云》中所说,想把《边城》写成一首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那么《边城》的诗意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概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人物。人物是作品的灵魂文学艺术论文,完美的形象塑造对作品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点上,《边城》是成功的。无论是翠翠,还是老船夫,抑或顺顺一家,都有一颗质朴无华的心灵,健康善良的本性。他们仗义,重利轻义,坦荡直爽核心期刊。正像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序中说的,“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尖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文学艺术论文,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3】 这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他心中永恒的追求.翠翠是那么的美好,任何人见了都会油然地生出一种怜爱疼惜的感情.虽然小小的边城也有着一些复杂的人事,但翠翠始终单纯如一,在经历了感情的波折,爷爷去世之后,她长大了,可见沈从文对笔下的翠翠充满了爱惜之情。希望她单纯快乐,更希望她能长大成人,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翠翠这个形象本身具有很大的浪漫性。
除此之外,沈从文笔下的茶峒亦是山灵水秀,风景优美。《边城》第二章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茶峒。山水、小篷船、吊脚楼、人家。每件事物都有独特的美,使得这座小小的边城到处充满了牧歌的气息。边城恰似一个世外桃源,静静地展示着它那幽静诗性的美。以傩送月夜为翠翠唱歌的情景为例,那种飘渺美好的感觉令人陶醉: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被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 ___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多么美丽的梦境,多么美好的景致。这段文字将情与景交融,用梦的形式将翠翠那种美妙的心理表现出来。沈从文说他写作时是非常注重文字的锤炼的,的确如此。“浮起”、“飘着”、“上下”、“到了”、“窜过”、“摘” ,单是这一组动词就很形象,运用地恰到好处。有学者将《边城》形容为一幅水墨画,实在是妥贴生动。【4】
除此之外,《边城》也是一曲挽歌,弥漫着淡淡的哀愁。由《新题记》可以得知,《边城》凝聚了作者过往生活的许多痛苦记忆。内化在作品里文学艺术论文,形成里一种略带凄婉的风格。翠翠和傩送相互爱慕,但最后的结局却是遗憾。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隔膜,心灵还缺少沟通。虽然一切充满了善,但仍然有缺憾。沈从文看到了人世间固有的悲哀,对人生充满了悲悯。在《边城》中,沈从文表达了自己的思索,展示了自己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长河》——现实关照
分析《边城》,不得不提到《长河》。在一定程度上,二者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早在沈从文写《边城》时,就预言到:“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5】这可看作是《长河》的创作初衷。一九三四年返乡时,沈从文就开始酝酿《长河》。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南下,在其兄沈云麓家暂住几个月,沈从文因此对时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新生活”是《长河》的一个关键词,在小说中出现了五十多次。“新生活运动”是一九三四年蒋介石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重整道德,改变社会风气的一场运动,核心是恢复“礼、义、廉、耻”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规范和儒家价值观。可以说,《长河》中人人谈及色变。他们甚至不知“新生活”为何物,只是莫名地感到恐慌。新生活“几乎代表了一切来自外面世界的、给他们的生活和命运造成极大麻烦和灾难的可怕力量。”【6】湘西在历史上就动荡不断,这里的人们时刻都面临着未知的威胁。沈从文这样写其实表达了他对湘西现状的一种担忧。
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长河》延续了《边城》的风格,船总藤长顺一家,老水手满满。这些人仍然仗义直爽,勤劳能干。夭夭就似翠翠,天真无邪,但却更加洒脱,机灵,勇敢,性格更趋完美。看守祠堂的满满也比《边城》中的老船夫洞悉世事,历尽沧桑,平凡而不简单。除了这些善良的人以外,小说中还有“保安队长”之流。 这个人受过“现代”教育,但却仗着自己的权势,巧立名目,敲诈勒索,欺压百姓。尤其是当在顺顺那里碰壁时,就对纯洁的夭夭心生邪念。沈从文看到了湘西的现实,“‘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可是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输入,上等纸烟和各式罐头,在各阶层间作广泛的消费核心期刊。”【7】 这一切浮华的事物扰乱了这里的平静。人们接受“现代化”教育,变得趾高气昂,思想“摩登”。现代性不仅没有给人带来进步,反而使道德更加败落。沈从文对湘西的历史有深切理解,一直为之担忧。 湘西的现实如此,湘西的明天又会怎样?湘西就像小说中的那条长河,平静中蕴藏着力量 ,奔腾着流向不可知的远方。
思索
《边城》和《长河》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有重要意义。如上分析,这两部作品代表了沈从文不同时期的思想感受。《边城》是作者的过往生活的情感积聚,是痛苦和欢乐的凝结,风格唯美,清新,有一种浪漫的牧歌情调,弥漫着淡淡的哀愁.而《长河》则是作者现实关照的结晶。在创作《长河》时,沈从文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视野更开阔,看待问题更加理性、冷静。如果说《边城》尚且是个封闭的世外桃源,那么《长河》则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充满了变动来临之前的那种喧嚣。《长河》完全是一种写实的手法,将各种现象一一道来,叙述平静,十一章内容写的开阔,从容.从《边城》到《长河》,沈从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始终不变的是作家的那种孜孜不倦的追问精神,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对理想文化的重建,这是永远值得我们思索的。最后以《〈长河〉题记》中的话作结,以兹勉励:
横在我们面前许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却不用悲观。骤然而来的风雨,说不定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态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
注释:
① 沈从文:《湘行散记·老伴》,《沈从文全集》第11卷,293页。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②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111页。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③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42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7月版。
④ 王润华:《论沈从文〈边城〉的结构、象征及对比手法》,《从司空图到沈从文》,第161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5沈从文:《〈边城〉题记 》,《沈从文全集》,第8卷,59页。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6张新颖:《沈从文精读》,104页,127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7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0卷,3页,9页。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