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项教学优化措施也渐渐渗透进教学的方方面面,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组成部分,也当仁不让地成为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为有效提高中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水平及质量,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孜孜不倦地不断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企图能够找到符合当下国情且切实有效的指导方法。而对学生习作进行评改批语作为目前语文教学的通用方式之一,对其有效性进行深入探究无疑有助于当下语文习作教学质量的进步。因此,本文就目前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评改批语的效用进行相应的实践探究,希望本文的浅显见解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习作教学;评语批改;效用
众所周知,我国对习作的重视由来已久,自隋朝提出科举制度至今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历朝历代无一例外的沿用这一方式选贤取能。而今更有“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的口号,由此可见,习作教学对于语文教育的重要性。随着习作教学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其存在的问题也愈来愈明显的呈现在语文教育工作者们的眼前,成为了目前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习作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我国虽提出素质教育概念已很多年,但目前仍旧处于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形式之下,学生的课业依旧较为繁重,而习作教学无疑也是压在学生身上的一颗稻草之一。对于习作教学,学生更多的只是机械式的应付,很难说对其有多浓厚的兴趣。再加上近几年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倡,当下的学生不但需要应对学校日常课业的学习,家长也会给学生报很多的兴趣爱好班,导致学生的时间更加被无限的压缩在课业和兴趣爱好班之中,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去亲近大自然,感悟生活,也没有很多时间能够去积累作文素材。众所周知,习作最大的要求即为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果平时缺乏相应的素材积累,就会导致学生在习作的时候“无话可说”、兴致缺缺,为应付教师布置的习作任务,学生只能够东平西凑、瞎写一通。(2)侧重技巧和方法的传授虽然我国实施教学改革已多年,但目前国情依旧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为了应对应试教育的高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指标,使学生的习作能够尽可能的拿到高分,教师只能谨慎的使用新的方式方法,但实际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导,即围绕教学大纲及评分标准进行知识的讲解,侧重技巧和方法的传授。在此氛围之下,学生只能机械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习作,所有的思想表达被禁锢在教学大纲和评分标准的桎梏之下,习作不再能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不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而必须要满足于各项条条框框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的习作能力日益匮乏,语文习作教学更加举步维艰。(3)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教师习作教学一般采用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完成习作,之后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批改。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这个教学流程中其主体地位被削弱,只能被动的按照教师的程序式教学方法走,如此循环往复,习作教学日渐枯燥乏味,日渐失去其原本的目的。同时在此习作教学流程之下,学生也渐渐迷茫,渐渐失去对习作的重视。(4)评改批语缺乏指导性在习作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次习作教学课,一次习作练习,一个教师至少要批改四五十、甚至更多学生的习作,而且习作的反馈又必须具备及时性,此时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为按既定的教育教学计划目标实施教学,教师在进行评改批语时难免顾此失彼,批语的指导性也就大大降低了。同时教师在对学生习作进行评改之时,因受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其评语依旧无法摆脱评分标准的桎梏,由此也将导致批语缺乏中肯的、指导性的建议,导致学生无法准确获知前一次习作的可取和不足之处,更无法对之前习作学习进行反思总结。要知道,反思总结对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断的反思总结能够让学生及时调整、优化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指导性的方向,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2.解决习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针对以上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经验,试图寻找到相应的解决方式。(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对习作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而针对目前习作教学的困境,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将习作教学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课内外的美文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注重生活积累,养成自觉写札记的习惯,培养其对周围事物的感观和思考,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形成习作素材。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习作命题时,也可以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即先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写起,让学生的习作能够“有话说”,然后逐步提高习作命题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学生的每一次习作,教师都应该及时的给予反馈,及时的指出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困难。同时评改批语也必须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切忌模棱两可。(2)鼓励学生情感表达技巧和方法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此模式下复刻出的雷同习作使习作教学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另外因为教师与学生在人生阅历方面等存在较大差异,且逻辑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教师不应该在习作教学中以自我理念为主导,要求学生的习作符合自己的主观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弱化技巧和方法的重要性,尊重学生的习作习惯,尊重并鼓励学生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同时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时,也必须秉承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文字,进行思想情感表达的理念。切勿本末倒置,为了应对评分标准的要求,使学生逐渐丧失了自由阐述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能力,那这样的习作教学就只能被称之为是一次失败的教学。因习作批语对学生的习作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必须要提升对习作批语的重视,通过评改批语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情感和思想的表达。(3)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评分标准的主导性首先必须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周期性的习作训练计划;其次创设新的写作情境,不囿于评分标准的条条框框,让学生能发散性的进行习作;再次重视习作的评语,同时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习作评改环节,即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批语之上,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二次批改,如此多次的进行心得的交流;或者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换习作进行批改,再由教师撰写指导性的评语;再或者可以进行示范批改,即从众多的习作中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习作,不设置任何规则,教师不加以引导,让学生自行进行头脑风暴,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直到形成初步的批改意见,再对批改意见进行最终的整合,最后由教师根据本次习作的目的,对头脑风暴的整体意见进行点评。这种方式让学生在习作教学中不仅仅只参与“写”的环节,也能够通过互相批改、头脑风暴等进行思维的发散,这样撰写的评语就能够使学生能更深刻的了解习作主题,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修正。(4)重视批改评语的撰写习作评改批语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习作评改批语不但能够让学生知晓本次习作的优劣之处,也能为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提供具体的指导方向。因此,习作的评改并不仅仅只是对习作内容进行简单的勾划,因为这样除了证明教师已阅读外,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并无益处,只会令学生莫名其妙,更加轻视评语的作用。一个好的习作评改评语必须形象具体、言之有物,切忌使用笼统、空洞的词汇。同时习作的评改虽然意在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督促其进行改正,但切忌“鸡蛋里挑骨头”,这样只会令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渐渐失去对习作教学的兴趣。若文章无任何可取之处,为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可努力寻找其闪光点进行称赞,可以是内容方向,也可以是生活逻辑,也可以是情感的表达,总之也不能毫无依据的称赞。另外习作的批语应具有正向性,即批语措辞应尽可能的采用鼓励式的建议。即从正面对其进行肯定和鼓励,而不是从反面去进行否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批语内容也必须尊重学生的表达方式及情感表达内容,如非原则性的问题,不应蛮横的进行阻拦。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非常注重批改评语的效用,他对习作的批改要求也是极高的。他觉得习作的批改必须是具备交流诚意的语句,而且必须对学生的成长有益,不能敷衍了事,为此他还结合自己积累了数十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他自己对于习作批语的正确使用方式。我们从他曾给一位学生的习作《我总想念一位叔叔》的批语中就可以一窥究竟。叶先生在对该习作进行评改批语时,整体依旧是围绕文章本身逻辑表达是否合理、思维是否完整清晰等处着手。该习作的开头叶先生先是用一段文字点出自己对该文的欣赏之处,然后用建议性的语句写到:“星期六回来总要拿出笔记本来看”这件事,或许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才能更加符合日常的生活逻辑。以此四两拨千斤的评语表达自己对文章不符合逻辑的观点。对文章中另外一段话的评语却是采用的鼓励式建议,“只把当夜听见的话记下来,已经足够能叫人想见那位叔叔的高贵品质。假如再加写一些说明的话,说那位叔叔热心帮助别人而不要报酬怎样了不起,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读的人会觉得把话说尽了,味道反而淡薄了。”这样的点评既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形象具体的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达到语文习作教学的目的,单靠学生反复的练习是收效甚微的。教师不但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对周围事物的感观,及鼓励学生的情感表达,还需要对评改批语引起重视,从评改批语着手,对学生的写作内容、写作能力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使习作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批改二十例[M].北京:北京教师进修学院教师之家.
[2]商金林.叶圣陶用直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祁玉琴.浅谈如何在作文评价中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J].散文选刊:中旬刊,2019.
[4]潘大义.笔蕴真情以诚感人—浅谈如何充分发挥作文评语的功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7.
[5]徐燕.作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评语的激励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8.
作者:关志辉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镇共丰初级中学
返回语文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