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政治论文

议题式教学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研究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328人 

  摘要:思政课中的议题式教学应具备学生思考问题的社会情境、学科知识内容的基本逻辑、联结学生经验与课程知识的思维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思政课的育人价值的目的。我们设计的议题要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形成学生的政治认知、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石促成学生的政治认同、要以设计思维活动为路径达成学生的政治践行。

  关键词: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政治认同

  在思政课中探索并进行议题式教学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倡导的,标准中指出:“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教学难点。”[1]因此,思政课采用议题式教学,就应具备学生思考问题的社会情境、学科知识内容的基本逻辑、联结学生经验与课程知识的思维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实现思政课的育人价值,议题式教学要素见图1。图1议题式教学要素图政治认同是思政学科首要且基本的核心素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8月14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政课课程目标在中学阶段就是要“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因此,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学生“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认同,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最终通过模仿,使其成为个人人格的一部分。根据心理发展规律,这个心路历程应是知、信、行三位一体的过程,即从认知了解到认同信仰,最后到拥护践行的过程。“政治认同教育也包括政治认知、政治认同、政治践行三个层次。”[2]

  1议题要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形成学生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知识层面的体会和掌握,是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政治认知,我们所选择的议题必须要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既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也要有客观性,有图有真相,毕竟事实胜于雄辩;还要有过程、有结果,便于议题的设计和操作。例如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的第二框“参与民主生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主权利、树立民主意识。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对于民主权利的知识了解得不多,尤其是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三种方式。而对于民主意识,虽然初三的学生已经产生了萌发,但还没形成对这一问题的系统认识。因此,需要设计结合真实情境的议题,以实际事例来帮助学生产生认同感,教学脉络图见图2。这一课设计了“面对杂乱无章的学校门口环境,我们该如何作为?”的教学议题。如果此时只要是让学生查看教材,浅显而粗糙地寻找行使民主权利的必要性、如何行使民主权利、如何树立民主意识的概念,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既定的答案和枯燥的诠释,这就变成了一种机械化、浅表化的教学,学生无法真正认知、认同学科知识。而我们利用学校周边环境开展校门口秩序管理的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小议题,例如:“校门口秩序管理属于政府部门的工作,我们是否无权过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渠道参与到校门口秩序管理中?”“参与校门口环境管理,我们中学生要注意哪些问题?”对这些议题展开讨论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学生需要认知的内容融入学生研讨的答案中。通过学生身边真实的甚至是亲身参与过的具体事例,来例证行使民主权利、树立民主意识的意义。只有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思考,才能避免他们因为不了解、未深入体会而影响政治认同。

  2议题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石,促成学生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即对各种政治观点的信服、信任乃至信仰,自觉自愿地接受这些政治观点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并不断维护和发展。培养政治认同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信念与积极的态度,因此,我们所选择的议题必须要以思政学科的知识为基石,确保议题符合正确的价值观,保证思政课堂政治方向的正确性。例如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的第一框“追求民主价值”,需要实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目标。即要使学生明白:“我们的国家为什么只能由也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又为什么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学生,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模糊的,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能够掌握部分知识内容,但是尚不能深刻领悟,更谈不上使其成为“个人信仰”的政治认同。因此,我们可以依据教材中“探究与分享”这一栏设计教学议题,以学科知识来帮助学生培养认同。这一课设计了“为什么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这一教学议题。如果在教学中采取“灌输式”教学,即:只给结论和结果,不作比较辨析;只许信服认同,不去探究探寻。那么这种认同一定是短暂的、虚假的、被动的盲目的认同。而我们利用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的资料开展辨析,创设基于史实知识的小议题:“我国近代有没有尝试走西方的民主道路?”“近代民主探索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以此展开分析和探究。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对比和探究来引导学生认识近代民主探索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揭示近代仁人志士“还权于民”的努力不断失败的历史过程,从而得出结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仁人志士们所选择的道路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都决定了中国只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种学科知识引领下、正确价值观的关照下,学生自身探寻得出的观点,才能够真正得到认同,而且这种认同是长久的、真实的、主动的、理性的认同。

  3议题要以思维活动为路径,达成学生政治践行

  政治践行即政治参与和政治实践,这是政治认同素养中知行合一的体现,也是其价值指向。思政课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实践性,学生通过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实践相关联,从而加强学生政治行动力,使政治认同实现巩固和强化。因此,我们选择具有思维性、辨析性的议题,就是在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对动机与效果的辨析,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德与法、对与错的感性经验,提升为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需要秉持的价值标准,进而在后续社会生活中加以践行。”[3]例如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课的第一框“尊重他人”,需要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在不同情境中践行社会道德,从而强化社会主义文化的政治认同。社会生活情境是复杂的,因此本课设计的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冲突,要求学生辨析思考,这样的政治认同才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一课设计了“如何在复杂的情境中做到尊重他人?”这一教学议题。围绕这一核心议题,根据不同生活情境设计了三个子议题:“别人不尊重我时我还需要尊重他吗?”“谈谈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的尊重体现在哪些方面?”“跟风式赞美与共情式互敬,谁更重要?”展开探究、讨论、辩论。学生只有在具有价值冲突的议题探讨中才能确认观点,只有在具有思辨价值的议题探究中才能认同观点,从而自觉地在社会生活中践行观点。学生在课堂上是进行知识的学习,而在课堂外的生活实践才是真正的知识迁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议题式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学生的生活实践,使议题式教学真正得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陈式华.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德育,2019(7):67-70.

  [3]李宏亮.何谓议题?议题何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视角[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2).

  作者:戴涛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返回政治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初中政治教学加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上一篇: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