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政治论文

生态文明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考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229人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提出了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有自身的规律可循的。因此,把握融入不同课程侧重点,遵循融入的共性原则和要求,要整合思政课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内化于心,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和生态环保意识;外化于行,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是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素质,具备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这将会直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如何把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处,并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把握融入不同课程中的侧重点

  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具备生态文明知识、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行为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使当代大学生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所开设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都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因此,以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结合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当然,也应该注意到五门课各有其自身特点,内容各有侧重,因而在教学中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具体课程具体分析,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点讲授生态法治理念。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要着力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有关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讲清楚生态法治理念,着重向学生介绍我国现有的环保法及其实施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破坏环境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通过解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生态红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排污许可制度和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国内外环境政策与法律规定,同时也应向学生讲授我国在加强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也一直在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建设。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新法,已经于2015年1月1日施行。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就应该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求,讲授生态文明领域法治建设过程中的这些立法、执法环节的具体案例,切实使学生自觉形成生态文明法治理念。(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重点讲授生态文明的历史脉络。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应着重讲清楚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及优秀生态文明成果。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古到今,历朝历代都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借鉴,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灿烂优秀的文明成果时,可适当地补充中国古代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的思想等,增强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厚重感。教师还应从历史的视角讲清楚保护环境、爱护自然对人类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讲清楚破坏环境给人类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对比中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时,应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阐述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表明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又是探索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恩格斯曾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一种系统的、深刻和整体的生态观,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生态思想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和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大多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导致了新陈代谢的断裂,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所以要解决生态问题必须建立一种联合起来的生产,马克思指出:“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3]。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消除私有制。马克思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4]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才能最终解决生态问题,消除生态危机。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就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之基,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生存危机。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经济危机,也有生态危机的印记。前述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包含有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从人自身生命、生存的高度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其更新思想观念,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世界观。(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重点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应重点讲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理论、实践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最普惠人民福祉”的民生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民生观、生态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世界观;要让学生懂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他们创立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还要让大学生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环保习惯,以积极的行动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点滴细节中。(五)《形势与政策》课应重点讲授生态文明理念的最新发展。由于《形势与政策》教材内容更新很快,且含有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清楚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发展。如:2012年教材要讲清楚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2015教材要讲清楚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017年教材要讲清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更加突出生态文明的地位,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2018年8月教材专题四的主题是“厚植生态文明,耕耘美丽中国”[5]。2019年教材虽没有专门的专题讲授生态文明思想,但是在第二个专题乡村振兴里的第四个问题是专门讲授“生态振兴:建设美丽家园”[5]。可见,每年《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中都有关于气候变化、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题讲座。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了解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发展,从而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高校每门思政课都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对生态文明思想进行讲授,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两方面入手,使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从理论层面转化为实际行动,为践行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遵循融入的共性原则和要求

  高校各门思政课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有自身的规律可循,具体表现如下。(一)生态文明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也是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对“八个相统一”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研究。使高校思政课:既有生态文明理论深度,又有生态文明政治高度;既能学到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又能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既能使学生掌握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又能使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使学生能以批判的眼光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二)生态文明融入高校思政课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等要求,是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课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望和要求,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把生态文明思想讲好,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有理论深度还必须要有政治高度,不仅要有生态意识还必须要有全球视角。在生态环保方面,不仅要以身作则还必须要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不仅要有坚定的生态文明理念信仰还必须要有人民情怀,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才能胜任培根铸魂的大任,才能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更好的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三)生态文明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学生达到基本目标的要求。很多大学生都认为生态文明离我很远,而且生态文明建设也跟我没有多大的关系,往往对生态文明思想不够重视,没有生态环保理念,新时代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环保理念就是一个难题,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目标。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成和确立,必须要经过“理论”的把握、“理念”的坚定、“实在”的感悟、“情感”的体验、“情怀”的保持和“行为”的实践等互动环节,体现出知识内化、行为外化和价值建构规律,“三进”互动与协同生效规律,核心引领与多层发展规律,渐进演变与内驱推动规律。探究这些机制和规律,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提供机制保障和规律引领。

  三、创新融入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018版思政课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但在思政课教材体系中除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内容有多个章节对生态文明内容进行了专门系统论述之外,其它课程并没有直接的章节对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专门阐述。所以需要从生态文明思想视阈出发,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并使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大学生之心,外化于其行。(一)内化于心,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和生态环保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人不仅要育才更要育德,在讲授生态文明理论过程中,必须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利用新媒体资源,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情感。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优化对于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灌输”方法,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结合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既要理论讲授,又要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中,或在户外教学中让学生深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生态道德情感。新媒体是继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之后兴起的“第五媒体”,新媒体以其超强的辐射力和渗透力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传递的信息量之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都是传统的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其生态道德情感,必须正确引导、充分利用新媒体。思政课教师可创建生态道德教育微信群,专门收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资料,并适时更新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省内外生态文明现状,并组织交流讨论和相互分享心得体会。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二)外化于行,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进行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培养生态道德情感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大学生能够自觉践行,使之成为一种行为自觉。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绿地、每一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得到无声的教育”。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活中无不体现出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课本上所学的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是抽象和复杂的,而我们要培养的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因此必须把抽象的生态问题思想外化以行,充分发挥实践课堂的作用,使生态文明思想从抽象过渡到生活的具体实际。只有当学生真正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和感受到生态文明的存在及其作用,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才会自觉去学习、理解和实践这一思想。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需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支撑,因而思政课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习惯。思政课教师应考虑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有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其中有一项就是带学生到杨善洲林场参观考察学习。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同时也切身感受到绿水青山给云南保山施甸地区老百姓带来的金山银山,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很好的诠释,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环保日、生态文明辩论赛等主题活动,对校园内外非环保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如乱丢垃圾、损害花草树木等;利用课余时间到滇池、盘龙江、翠湖、垃圾处理厂等地进行参观考察,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对自己家乡的环保情况进行调研;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与生态环保相关的电影、教学影片,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自己亲自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撰写综合调研报告。通过以上这些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督促学生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从生活小事做起,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生态环保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文明理念,更加具象地理解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将抽象的理论思想转化为可见的实际行动;让学生明白,生态文明不在高处、远处,而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使生态文明的理念内化在学生心里,外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自觉养成生态文明的有力践行者和实际推动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只有把生态文明思想和理念根植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融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才能还地球一个干净清洁美丽,天蓝地绿水清的好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时事报告大学生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用[M].北京: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事报告杂志社,2018.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郭佩惠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返回政治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初中政治“自主互动”课堂实践研究上一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