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职称论文

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348人 

  有机会考察美国的基础教育,在感受美国基础教育的同时,我一直思考着我们的课程改革。毫无疑问,我们的课程改革的方向、思路没有问题。但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宏观策略与微观技术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在实践中反思甚至调整的地方。现将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时的一些随笔整理出来,供教育同仁讨论。

  一、创造符合课改精神的文化

  美国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彰显社会价值观念,其学校文化共性的价值追求是十分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文化

  美国虽然没有提倡以人为本的口号,但在实际行为中贯彻得非常到位。学校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尊重,是美国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营养。学校课程设计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细致服务。

  2.务实、落实的文化

  务实、落实的文化是管理的真谛,是教育实效的保证。令人感动的是,美国学校办学硬件条件不如我们很多学校,但用于关注学生的发展的经费却十分充足。学校没有华丽的校舍,但有满足学生需要的运动场馆、图书馆和多种教室。

  3.诚信的文化

  在美国,信用交易十分发达,美国人看重信用记录,“信用”二字几乎伴随人的一生。没有诚信的社会是危险的,没有诚信的人是可怕的。“那些被骗子骗过的人们,即使在诚实人面前也是戒慎恐惧。”只有讲求诚信,我们的社会安全感才会增强,我们的教育理想才可能实现。

  4.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文化

  美国人自信、乐观、幽默。学校是学生的乐园,教师珍视自己的工作,发自内心地爱教育、爱孩子。美国的孩子自信、快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文化才能造就一代代心中充满阳光的人。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扬优点远远比改进缺点更重要。要知道我是唯一的,我是最好的。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优点,容忍不足。

  5.有个性自主发展的文化

  在美国,个性化教育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与众不同的个性。在美国,人们很重视个人特点,维护自己独特的个性。美国人的信条是: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二是强调表现自己的个性。三是强调个性的发展要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以一种灵活的姿态来应对环境的变化。

  6.创造性的文化

  学校提供多样化课程套餐,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没有固定统一的绝对答案,好学生的标准是爱提问题能独立思考。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创造,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学校重视研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积极参与解决创造性学习问题。比如博物馆、图书馆以其高质量的服务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7.秩序制度的文化

  美国人将法律规则视为社会法治秩序的基础。制度制定出来,每个人就严格按照制度来办事。美国的学校同样如此,制定规则经过激烈的争论,制定出来的规则学生自觉遵守。

  二、课改的核心是选择性和自主性

  什么样的课程,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学校提供课程套餐的丰富性和特色性,体现学校特色并逐步形成学校文化。学生实现课程选择的自主性,使学校课程的综合功能发挥了作用。

  美国教育的个性化从最普通的学校日常教学的运作,如一张课程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让同一年级的每个学生用统一的课表,用同一进度学习一样的课程,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是完全不可思议的,怎么可能所有学生都一样的进度,有一样的兴趣和需要呢?美国基础教育为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竭尽全力,一所学校提供100~200门课程是基本要求。国家课程体现层次性,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体现特色性。进行教师引进和培养,确保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这种分化式教育使程度不同的学生自然分开,目标考大学,或名牌大学的学生和一般学生虽同校,却是截然两个世界,互不相干,兴趣目标,学习的强度深度相差甚远。学生真正实现课程选择的自主性,从而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因为学生的需求而设置的课程,更能彰显学校文化的发展性。

  我们的高中课程改革也实验学分制和选课制度,提出“在选择中学会选择”的要求。我们的选修课(除了必选选修,高考考查内容)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质量也难以保证。甚至我们的必修课,因为中考高考的关系而被分为主、副科,学生对待程度也是差别很大。而且,我们开设的选修课,多是围绕高考需要的补充。其他的选修课多有一些锦上添花的味道。开设的选修课也常常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需求,或者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修习这个课程。

  我们的行政班集体管理模式和课改课程模式有冲突。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会引发管理冲突,或导致资源争夺(如教师、教室等)。我们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也是与固定班级上课适应的。制度上的问题是非常难以解决的。

  有些学校尝试的分层教学,多是按照成绩强制分班的。如何体现学生的自愿性和家长教师的真正接受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对老师的评价也常常跟分数有关。班级固定也好评价班级的成绩。各个学校间的比拼也常常把考试成绩放在第一位。

  我们现在要面临的问题是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上的差异过大。比如课程标准试图制定的略低一些,而我们的教材内容过多,要求过高,尤其是受到高考的限制,要求就更难降低,而且所有学生都要按照同样的标准。而学校规定的课时完成这些要求是有难度的。

  三、课改需要有效的保障机制

  我们的课改是自上而下的,靠行政部门的力量推动的,在学校和教师层面积极性是有限的。家长、学生的认可度也很有限。在推动课改的同时,我们在学校层面规定了很多要求,而对于课改中涉及的学校以外的很多制约因素还缺乏系统地解决。课改的实施过程因此困难重重,关注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是非常关键的。

  课程改革的成功离不开评价、离不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两种专家的观点我十分怀疑:一是说,你不要管高考怎么考,你只要培养适合未来的人才就对了;一是说,课程改革进行了,高考自然也就变了。

  一些专家对校长和一线老师十分不解,认为教师盯着高考是视野和境界的问题。问题的本质是这样吗?课改需要有评价制度作为保证,否则只能停留在理想化的层面上。

  美国大学录取学生十分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即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等方面对中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推行的sAt考试作为参考录取依据也导致了很多学校重视应试。大学选拔人才的标准应该和中学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这样才会有教育的一致性。我们不能中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大学选拔人才靠分数,这一定会引发严重的问题。有人说,高考最公平。这没错,问题是考分在大学录取中起到多大作用。有人说,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就会引发问题。如果这样,我们就做不到真正让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的评价制度不仅包括大学的人才选拔。还应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社会用人的标准,家长的期望,上级部门的评价,学生的选修课究竟作用有多少,成长记录袋有用否等,对这些问题没有实质性的回答,课改将流于形式。我以为,课改仅仅靠一批理想主义者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有制度保障的教育改革。没有制度保障,课改实效也将接受拷问。

  四、减负任重道远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美国学生的学业负担是逐步加重的。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科课程的总体要求,数学、物理、化学等远低于我们的学科要求标准(按留学生的说法,我们中学毕业相当于美国的本科毕业),在体育、艺术、科技领域水平比我们要高。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但学生有效地发展了学习兴趣和学会了初步的学习方法,高中阶段能初步确定了个人的未来志向。在基础教育领域,美国的公立学校学生课业负担总体很小,私立学校课业负担相对要重得多。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课业负担不尽相同,课业负担重也是自己的选择。每个人因自己兴趣和志向的不同,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呈现出充分尊重个性的原则。当学生最终希望读研究生时,开始了较为艰苦的学习过程,博士毕业后能力都比较强。转美国学校提供丰富的课程套餐供学生自主选择,基础课程可以分难度层次,选修课程可以满足个性兴趣和志向。在保证最基础的标准情况下,学生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有足够的自主权,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想深造的学生可以多选择课程、选择难度大的课程;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可以在中学提前选修大学课程并获得大学承认的学分。美国没有减负一说,你学业负担的轻重由你自己选择。

  我们的课业负担为什么那么重呢?本质是经济基础还不够雄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过于单一,优质资源供不应求,竞争激烈,升学规则在起主导作用。有人说,高考可以少考几门吗?即使只考一门,竞争人数不变,竞争同样激烈,负担无法减轻。录取的多样化是必由之路,要想为社会培养更适合的人才,必须改革录取的方法。在学习成绩之外,需要考虑一些有益的因素。大学宽进严出,也是一条必由之路。现阶段,通过行政措施来促进减负工作的推进也是亟需的。学分的限制、新课程改革的选择性、评价的导向对减负工作都会起作用。我们也要努力把学习负担轻重选择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五、教育均衡与优质教育

  现在我们提倡教育均衡,主要是追求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原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受教育的权利被视为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表1)。

  在关注教育均衡的同时,也要关注优质教育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是一个现实,削高不可行,补低是关键。均衡发展不是搞“一刀切”,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一个水平、一个模式,而是要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进一步鼓励学校深化改革,办出特色,从而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因此,均衡发展与办出特色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应该是相得益彰的。

  创办学校特色应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努力实现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基础状况和个性特征,办出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发展应该经历三个基本阶段:特色项目(课程)——学校特色——学校品牌。

  首先是特色项目(课程)。国家规定课程落实层次和水平因学校而异,落实得好的课程可以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如有的学校在艺术课程、科技课程、体育课程、语文、数学、外语或德育课程与活动等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除国家课程外,学校基础历史和师资提供的校本课程也是重要的特色项目。

  其次,特色项目发展之初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特色项目经过长时间统一认识上升为办学理念,形成制度或传统,内化为学校文化。此时学生的普及度、教师的参与度、影响的广泛度、发展的稳定度都是重要指标。

  最后,学校文化发展使得学校以鲜明形象存在于社会之中,为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即形成一定的品牌。品牌是学校巨大的无形资产。

返回职称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外国教师评价标准论文上一篇: 文学经典研究论文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