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摘 要:陈玄祐的唐传奇《离魂记》叙写了张倩娘离魂以求爱情婚姻的故事。元代的郑光祖创作的杂剧《迷情琐倩女离魂》,故事题材来源于《离魂记》,但他在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上又有所改动。本文将对两部作品在情节和矛盾冲突上的变动内容、变动原因及其作用做出分析。
关键词:关键词: 《离魂记》;张倩娘 ;《倩女离魂》;张倩女
陈玄祐的《离魂记》叙写了女主角张倩娘离魂以求爱情婚姻的故事。这一类故事,始见于南朝刘义庆《幽明录﹒庞阿》。唐代颇有敷衍为传奇的作品,《太平广记》中另收有《灵怪录•郑生》、《独异记•韦隐》,都是叙写唐人离魂的故事,但描写较《离魂记》更为简略。元代的郑光祖所创作的杂剧《倩女离魂》,题材来源于《离魂记》,但又有所改动。
一、变动内容比较
《离魂记》写张倩娘与表兄王宙从小相爱,父亲张镒也常说将来当以倩娘嫁给王宙,但二人成年后,张镒竟以倩娘另许他人,倩娘因此抑郁成病,王宙也托故请调,与倩娘诀别,不料倩娘半夜离魂追来船上,于是一起出走,遁居蜀地五年。作者以离奇怪诞的情节,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愿望,歌颂了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
《离魂记》之后,出现了大量戏曲类派生文本,如元代赵公辅的杂剧《栖凤堂倩女离魂》、郑光祖的杂剧《迷情琐倩女离魂》、阙明南戏《倩女离魂》及王骥德的杂剧《倩女离魂》等,流传至今的却只有郑光祖的《迷情琐倩女离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本事出于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但在情节上有所改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名字之改动。改《离魂记》原主人公名字张倩娘和王宙为张倩女和王文举。
2、故事发生背景之改动。两位主人公的关系由青梅竹马改为指腹为婚,成年后倩女对王文举一见钟情;改张父背信将倩娘另许他人为张母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借口,迫使王文举进京求取功名后方能与倩女成婚。
3、结局之改动。改传奇小说中倩娘之魂与王宙遁居蜀地五年为倩女之魂与王文举一同赴京后,旋即中举回乡,又增加了王文举修书报喜,“同小姐一时回家”,病中的倩女以为文举另娶,悲恸欲绝等情节。
除此之外,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较陈玄祐传奇《离魂记》,在矛盾冲突的处理上也有所调整。就矛盾双方而言,《离魂记》中倩娘与王宙二人内心情感一致,并肩与父亲张镒之间有矛盾;而《倩女离魂》当中,张倩女独自一人,与以张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进行斗争,王文举并没有像《离魂记》中的王宙那样坚定不移地跟倩女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就矛盾性质而言,《离魂记》中王宙与倩娘私下里爱慕思念着彼此,而父亲张镒在不知此情的状态下,将倩娘许配他人;《倩女离魂》则不同,张母的功名门第观念甚重,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由,使倩女与王文举的爱情不能顺利发展。 就矛盾发展过程而言,《离魂记》中王宙见倩娘“亡命奔来”,喜出望外,欢喜雀跃;而《倩女离魂》中,王文举对追赶而来的倩女灵魂却再三责备,以“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私自赶来,有玷风化”这些封建教条来怪责她。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改动呢?下面将联系作者的身份、生存环境及写作目的来进行分析。
二、变动之原因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时代,在思想上取兼容的态度,以儒为主,兼取百家,在政权运作、人才选拔与使用方面,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士人入仕,建功立业,始终持儒家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陈玄祐生活在这个时代也不例外,同其他文人一样功名心特重,安史之乱后,这种观念虽有所变化,渐至晚唐而渐见纤弱,但积极入世的总趋势并未改变,再加上当时重视进士的社会风气,这一切都影响着陈玄祐,创作《离魂记》与他积极入世的思想有很大关系。
唐代科举考试没有采取糊名制,考生的名声就显得相当重要,文名高、又有权贵或文坛前辈推荐的考生容易被录取。唐五代时人们“好奇”,喜欢谈论奇人、奇物、奇事;又有以传奇小说行卷之风,很多作家在创作传奇小说时只是“为奇而奇”,希望自己能够出奇制胜。《离魂记》运用浪漫手法,幻设奇妙情节,成为传奇小说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陈玄祐也因此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虚构这样一段爱情故事,也是有意“为奇而奇”,为名声而作。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目的,和陈玄祐作为文人士大夫的这种身份,造成他写作《离魂记》时只是为了让天下人认识自己,并没有在作品中寄予太多的社会责任和思想,也没有在作品中倾注多少社会现实因素。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蒙古人进入中原以后与汉民族杂居,出现了文化上的融合,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得到确认。因为元朝统治集团上层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在利用正统的儒家学说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尊崇各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乃至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原地区也得到发展,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不到百年的历史中间中断科举七十多年,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加上儒学影响力的淡化,导致了文人地位下降。有相当一部分文人不再依附政权,或隐逸泉林,或留连市井,人格相当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特别是一些“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异于困守场屋的儒生。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郑光祖就是其中一个。作为民族文化压制下的文人,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通过创作文学作品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通过创作来反映自己追求平等的思想。
由于程朱理学影响下降,长期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下层人民,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孔齐在《至正直记》卷二《浙西风俗》中说:“浙间妇女,虽有夫在,亦如无夫,有子亦如无子,非理处事,可以成风。” 理学家们痛感道德沦丧,这从反面说明了价值观念在变化,说明《倩女离魂》中张母出尔反尔,导致倩女离魂追求自由爱情婚姻,作出反抗封建礼教思想和功名门第观念的行为,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郑光祖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书会才人,通过自己的杂剧作品来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主人公的行为来传达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三、变动之作用
《倩女离魂》在《离魂记》的基础之上做出调整,成为之后派生文本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那么,这些调整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首先,这些调整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性格更加鲜明。《离魂记》中,倩娘与王宙青梅竹马,虽然张父由于不知情,失误拆散了这对有情人,但是二人却坚定地站在一起,王宙与倩娘的魂魄在蜀地过了五年幸福生活,两人面对的困难是争得家人的理解。陈玄祐在《离魂记》中塑造了大胆叛逆的倩娘形象和重情重义的王宙形象,反映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愿望,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倩女离魂》中,调整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之后,主人公只有倩女一人。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女性追求个人爱情幸福的斗争要比男性困难很多,郑光祖将倩女一人定为主角,具有深刻的意义。在《离魂记》中王宙面对倩娘的大胆追求,他全力欢迎和支持,内心与她相通,而《倩女离魂》中王文举与此不同,甚至猜疑和责难倩女;《离魂记》中张父并非故意阻碍两位青年男女的爱情,而《倩女离魂》中,张母却是硬逼着王文举取回功名后方能成亲。从这些情节的处理中,可以看出倩女追求爱情的斗争要比倩娘作出更大的努力。正是在这努力追求的过程中,充分揭示了倩女性格的发展,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表现了倩女的大胆、坚定和执著。
其次,这些调整深化了作品反封建礼教的主题,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和进步意义。《唐律疏议》卷十四《户婚》云:“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 从这条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法律承认事实婚姻,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恋思想已有所改观。《离魂记》中倩娘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当时婚恋领域比较自由、开放的氛围中还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这部作品反映了青年不服从封建礼教的规定,具有反抗封建道德的作用,但作者没有进一步展开这对青年与封建家长之间的矛盾。经过调整之后,郑光祖把这一题材放到了元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加以表现,从而具有了浓郁的时代特色。倩女一方面与母亲的封建功名门第观念做斗争,另一方面又要与王文举的封建礼教意识做斗争,她的斗争不象倩娘只是追求个人的爱情幸福,而是增加了反抗封建功名门第观念和否定封建礼教的深层意义。可以说《倩女离魂》比《离魂记》具有更重要的进步意义与社会价值。
从《离魂记》到《倩女离魂》,郑光祖在这一浪漫爱情故事中,注入了更多的社会现实因素,既表达了进步的爱情观,又达到了抨击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道德观念的目的,实现了通过杂剧作品承担社会责任。比之《离魂记》,《倩女离魂》可以说是一部更具内涵,更加贴近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学奇主编.元曲选校注(第二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 乔力主编.文言小说精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
[4] 程国赋著.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郑裕敏.从《离魂记》到《倩女离魂》[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5.
[8] 董霞.《倩女离魂》与《离魂记》之比较[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