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全区农业基础调查汇报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550人 

  区是典型的农业区,除少量土地属圩区外,大多呈岗丘地貌。项目治理之前,随着对生产总量的追求,土地垦殖面积越来越大,资源不足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的矛盾日益显现,生态环境也每况愈下。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老化、弱化现象严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2003年以来,随着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逐步重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逐年增加。我区因财力有限,把争取和利用国家项目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途径,经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带着这个课题,政协科技专委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一批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也希望本次调研对今后全区的项目建设起到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作用。调研走访和座谈的单位有农委、财政局、发经委、水利局、林业局、农机局、乌衣镇、沙河镇、施集镇,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争取项目和资金情况

  本次调研重点了解2003年以来,国家和省级财政已批准投资50万元以上规模的,涉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已建、在建和即将建设项目的有关情况,项目包括:

  1、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126万元;2、水利设施工程总投资10734.93万元;3、农业基础设施项目2842万元;4、林业项目资金10428.1万元;5、农机部门专项资金885万元;6、沙河镇土地整理项目专项资金2273.14万元;7、村级公路建设专项资金7614.95万元。

  以上共争取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38904.12万元。其它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普惠政策资金补贴到户,与基础设施建设无直接关系,本次调研没有统计在内。

  二、项目建设及其成效

  1、通过土地治理和改善灌溉条件,一部分中低产田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和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且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几年来,通过项目建设,已完成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17.1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91万亩(其中在腰铺镇新建大棚滴灌100亩,半固定式喷灌900亩)。滁河堤防应急加固工程提高了滁河段临河20公里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洪标准,进一步改善了总土地面积50.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7万亩、人口2.82万人的圩区防洪条件。不少项目区还成了主导产业和特色的示范区,如腰铺镇范桥村、乌衣镇红山村的蔬菜,沙河镇新塘村的优质水稻丰产方、嫁接西瓜,施集镇唐郢村早甜瓜等都已形成气候,并起到了积极示范带动作用。全区粮食总产也由2002年的21.61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28.06万吨,增长29.8%。

  2、通过项目和政策扶持,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农业结构调整平稳推进。目前全区拥有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1家,无公害食品认证9家。在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及品牌的引领下,全区蔬菜、茶叶、滁菊、草坪、名特优水产品、乳制品稳步发展,优质粮油通过区域种植和订单生产,优质化率分别达到70%和90%以上。

  3、在农机补贴、劳动力转移等因素促进下,农业机械化率快速提高。项目补贴带动农户购买各类农业作业机具782台,购置总额1765万元,农户投入资金1514万元。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分别从2003年的6台、130台猛增到198台和512台,目前全区机耕、机耙面积达到98%,小麦、水稻机收面积已达93%。

  4、在项目建设的带动和有关政策的扶持下,农村的交通状况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几年来,建设村级公路473.6公里,建设机耕路、砂石路107公里。建设国家公益林8万亩,长江防护林0.99万亩,农田林网0.52万亩,完成村庄绿化0.28万亩,退耕还林5.55万亩。通过人饮工程和江淮分水岭治理,累计解决了3.4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和吃水难的问题。

  正在建设或筹建的项目包括:沙河镇1.13万亩土地整理项目,目前已完成0.4万亩,整理任务至2009年全面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7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完成4010个土样采集、化验工作,发放施肥建设卡6.3万份,推广配方施肥60万亩次。2009年项目建成后,可系统监测全区土壤肥力,肥料利用率可提高3%以上,每亩每季可节本增效30元,全区每年节本增效3000万元以上。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2008-2009年建设,建成后病虫监测覆盖面积可达60万亩,病虫害预报准确率提高到95%,农作物危害损失率降低到3%以下。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续建项目(市直片)规划面积2.95万亩,建设地点位于沙河镇三里塘片和腰铺镇姑塘片,项目由市水利局负责招标施工,2007年12月正式开工,计划2008年全面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自2008年开始实施,20××年结束。48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有6座小二型水库和1座小一型水库开始施工,有5座小一型水库和6座小二型水库初步设计得到批复。

  从项目建设管理情况看,各建设单位对较大的项目都能坚持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管理,按规范施工,确保工作质量。在资金管理上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项目进度和工程质量由项目领导小组和法人单位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定期将项目执行情况向上级汇报。项目建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开展自查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进行竣工验收。通过竣工验收后的项目及时向工程运行管理单位移交,明确管理权限,落实管理人员。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我区在项目争取和建设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有些是客观存在的,有些是主观努力不够,主要包括:

  一是我区地形地貌多样,自然资源较为分散,各类生产规模和总量偏小,给项目的争取带来难度。尤其是未能列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化工程项目县,一些大型项目如标准良田建设、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农机化工程一般成捆下达,我区几乎争取不到。

  二是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欠帐太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现象十分突出。一些病险水库多年未能加固,渠系配套不完善。据典型灌区调查统计,目前全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仅有0.55,灌溉水利用系数仅有0.4。滁河、清流河干堤多处低于设计标准,遭遇今年的洪涝灾害多处出现险情,堤防安全亟待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尚有6万多人未解决,任务也很艰巨。

  三是一些项目配套资金难以筹集,甚至移项和挪用项目资金,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使项目争取工作难以形成良性循环,也影响了一些部门特别是乡镇对项目争取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基地化建设总体规划不系统,各项目间难以形成合力,因此规模不大、标准不高、亮点不多、亮度不够。

  五是各项目单位普遍反映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严重影响了项目规划申报、工程质量和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工作。

  四、有关建议

  1、要树立长远观念,加强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工作。对一些系统性工程项目区发经委、财政局和有关项目单位要及时掌握政策,捕捉最新信息,提前规划,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形成项目争取工作持续有效的机制。特别要抓住当前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契机,全面、系统地搞好项目规划,及时申报,扎实有效地推进项目建设。对象土地整理、复垦一类不受数量和规模限制的项目,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争取和建设力度,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对一些小型项目要主动同省、市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及时争取,以多取胜。

  2、要加大农业招商力度,争取多渠道融资。对象水库、基地和公益性设施建设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只要产权明晰,程序合法,可结合水面开发、山场开发,也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鼓励多种形式的农民投资、个人投资、社会投资。集镇自来水建设和管理应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行,切实解决项目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

  3、要加强协作,搞好规划。基地化建设要加强部门间协作,搞好统一规划,打造有利于相关项目集成的平台,发挥集中优势,形成鲜明特色。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镇办、村组和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施工监督,以确保工程质量。各类项目建成后,受益区所在的村组要加强维护和管理,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

  4、要建立激励机制。各部门和镇办的项目争取和建设工作要与绩效挂钩,列入考核范围。对各单位在争取项目中所花费用财政给予一定补助。今后国家投资项目,中西部地区将逐步取消地方配套部分资金,也势必提高各单位争取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要建立适应工作需要的常杰化的进人机制。鉴于农口各单位近10年来专业技术人员只出不进,减员缺编严重,可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有计划的向社会分批公开招考。确因实际需要又能胜任工作的应适当放宽招考条件,坚持引得进、留得住的原则,尽快弥补人才不足。必须有人才保证,才能落实国家和全省在三年内普遍健全镇办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业事业的蓬勃发展。

返回调查报告列表
展开剩余(
民政局社会救助机制调查汇报上一篇: 贫困妇女儿童现状调查与汇报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