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近代臧克家的“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读书在我国的文化中传承不息。经历了十多年的积极倡导与全面推进全民阅读,各地纷纷掀起读书高潮。只有通过拓宽民众的知识面,提高其辨识能力,提升其文化素养,才能加强文化认同感,建立共同价值观。全民阅读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全民阅读文化正以“书香社会”为精神内核得到发展和深化。社会各界应充分整合各种阅读资源和要素,激发民众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电视节目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使之成为一种便捷、高效的途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普及能够扩大人们的阅读范围,聚焦阅读热点,提升阅读效能,从而全面推进全民阅读。下文将以全民阅读为主题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分成四类逐一解析。党史资政类今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电视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播出。节目主要涵盖4个方面的内容: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中国梦等。节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对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进行解读,突出其内涵和文化价值,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领路人、人民勤务员的领袖风范和为民情怀。该节目用生动的形式、新颖的传播形态,一改传统时政图书由于严谨架构、“官方”的表述而导致的曲高和寡、难以走进群众的状态。在习总书记的引领下,典故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历史走向现实,走进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传统文化大放光彩,加强了文化对民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掀起了《习近平用典》图书的出版发行高潮,从而推进了全民阅读的进程。
《习近平用典》精心挑选了习近平总书记使用频率最高、最能反映其治国思想的典故。第一辑用了135则典故,第二辑用了148则典故,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造诣颇深。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到近现代中国林林总总的典故,用典的丰富性可见一斑,使得图书能覆盖多个年龄段的读者。该书的普及性凸显了其在推动全民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引用了《礼记》的典故“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公平合理的大同世界的向往和不懈追求;引用《华严经》中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此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时刻谨记人民幸福和国家复兴的历史使命的理想和信念。正是由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典故的恰当引用,从而达到借古喻今、引导问题解决的目的。由此,该书引起了读者思想的共鸣,让读者真正喜爱典故,了解典籍,从而获得阅读的乐趣。这正是推动全民阅读的原动力和基础。经典文化类《百家讲坛》是较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搬上电视荧屏的大众类节目。该栏目邀请了大量在历史、文学、哲学、军事、政治等各研究领域较有建树的学者、教师、研究人员等,以讲座的形式,将各方面的文化知识通过电视这个快捷便利的传播渠道在民众中普及,较好地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养。这个栏目也使很多原本只进行专业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学者广为人知,易中天、王立群、蒙曼、刘心武等一批学者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深受人们的喜爱。他们或进行某个专门历史领域和时期的讲解,如易中天对三国时期深入、生动的剖析;或对一部经典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如王立群读《史记》、刘心武解读《红楼梦》等。学者的观点各有千秋,独树一帜,使得人们对所讲的主题产生较强的兴趣;同时,由于电视节目的时效性较弱,人们为了获得更深的印象、更丰富的体验,满足对知识的追求,而进行更深入持久的图书文本阅读。图书将演讲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加以固化,便于人们反复阅读和体会,由此,一大批相关的图书适时出版。特色鲜明的电视节目让人们产生了解文化内容的兴趣和需求,从而带动人们通过阅读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这正体现了电视节目对全民阅读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近期,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精选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通过讲述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典籍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节目创新性地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科技手段,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营造了故事讲述场,使跨时空对话得以实现,生动演绎了中华典籍的精华和内涵。这档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广受欢迎,成为传播文化的热点,带动了阅读典籍的热潮,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古人思想宝藏和先贤智慧结晶的典籍,不仅浩如烟海,而且晦涩难懂,因此难以摆脱束之高阁的现状。《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性地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的艺术加工,使人们对古老的典籍产生了兴趣。秦朝的老者伏生讲述一生舍命守护《尚书》,使之免遭焚毁、得以保存的故事;汉朝司马迁子承父志、忍辱负重,著书立传,终于完成《史记》这一恢弘巨制;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与袁隆平实现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等事例,生动感人。《典籍里的中国》不仅在于其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历史流传历程,还展示出蕴含在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使那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华得以体现,起到了传播知识和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本思想,还是《天工开物》中致敬科学的精神,或是《史记》中所体现的秉笔直书、深厚的人文关怀等,古代典籍中饱含的文化精神内蕴,使其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得以充分展现。这些大多被束之高阁的典籍重新获得了读者的青睐,典故古为今用,使历史照进了现实,经典典籍在当代真正发挥了文化传承和精神引领的作用。这档创新演绎的节目,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为推动全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用100件国宝述说中国古人的创造力,共100集,每集5分钟,通过介绍文物,展现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观,以全新视角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第一、二季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并带起一波文博热。同名图书完整呈现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节目内容,以生动的语言讲述国宝背后的传奇故事,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讲述,艺术化地再现了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书中增加了大量有关文物的制作工艺及中外文化对比的内容,使图书更具知识性、艺术性,使广大读者加强了对文物传奇和中华文化更为深入的探寻。《如果国宝会说话》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用故事化的手法演绎国宝文物背后的传奇,使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符合今人审美的表达方式中得以展现,使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物“活起来”,从而更好地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正是电视节目的播出促使了相关图书的出版和普及,从而助力全民阅读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名人领读类《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主持。节目以传世佳作、背景故事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相关嘉宾对经典名篇进行朗诵,用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展示出蕴含其中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从而达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朗读者》节目播出后,出版了同名图书,宗旨是让人们“通过朗读爱上阅读”,全书共收录70篇访谈,还增加了朗读者小传、名家点评的内容。图书首次尝试AR技术,使视、听、读一体化,实现文本与视频的无缝链接,真正让文字“活起来”。该书探索了一条电视节目与图书互动的新路,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沉浸式、立体式阅读体验,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图书发布会上,董卿、曹文轩、白岩松等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朗读故事。白岩松一语中的道出了阅读的真谛,“我们为什么要推广阅读,我觉得一方面好东西要与人分享,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不甘,这种不甘就来自于吃和读书。我觉得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个基石,因为吃保证人们的肉体健康,而阅读保证人们的精神健康。”《见字如面》是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旨在把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一次集中梳理,带领人们重温时光和记忆,以书信的方式了解那些有意思的、真实的故事和情感表达。节目每期由读信嘉宾朗读信件,再由文化领域的嘉宾品鉴读信嘉宾的表演,并对书信的来源及背后故事进行阐释和解读。节目精选跨越古今的数百封信件,从春秋时期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现代社会,涵盖中国历史的诸多阶段。此外,选信范围也扩大到国外,力图带给观众多元的审美趣味。节目选择的嘉宾注重老少搭配,对观众实现了全年龄段的覆盖。节目的组成形式较为新颖,读信嘉宾有赵立新、归亚蕾、何冰、杨澜、王自健等,而点评嘉宾许子东、吴伯凡、史航等的交流都直言不讳,形成了读信和谈话双峰并峙、高潮迭起的格局。书信朗读类节目力图使人们从浏览短视频类节目部分回归传统的文字表达,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尝试让人们放慢步伐,对图书等传统阅读形态加以重视,从而用文字写出自己心中所思所想,用真情实感进行情感表达,使之更具有感染力。此类节目对全民阅读的推广,对加深人们的文化和情感感受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知识常识类当下,为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播出,“中国大会”系列尤为突出,《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绿水青山看中国》《中国地名大会》等节目基本涵盖了国家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老少皆宜。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动人们重温曾经学过的古代经典诗词,让古诗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促使人们品读诗词和生活之美。节目以经典诗词为切入点,内容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近现代诗词、毛泽东诗词等,选材经典,生动丰富,同时注重古诗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频率。节目设计了嘉宾解读环节,讲述诗词中的故事,为营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比赛场面,还运用了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手段,既挖掘了节目的深度、又增加了看点。节目突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各界,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立德树人。《中国诗词大会》为推动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全面深入实施起到了示范性引领作用,切实发挥了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地名大会》节目于2019年开播,以地名知识为载体,从地理、历史、语言、民俗、文学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的风貌,目的是通过展示中国各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唤起人们的家乡情结与热土情怀。节目不仅用文字和声音的形态呈现地名文化,更引入了VR、超高清全景画面、环形屏幕等多元化的表现方式,融入出题和答题的环节中,把抽象的地名文化更具象化地传递给观众。此外,节目的“地方展演”环节中,来自江苏扬州、湖北恩施、重庆奉节、江西庐山等各个地方的队伍,将当地特色的人文风光、地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展演的形式搬上舞台。节目呈现了中国广袤大地的多样风貌,也展示了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同时更强调了地名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国地名大会》再次拉近了文化类节目与广大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引发家国文化的情感共鸣,激发了人们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地名文化的需求和热情,从而为实施全民阅读的进程添砖加瓦。综上所述,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和热播,既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热切渴求,也促使相关出版机构为适应和推动这股思潮,出版发行相关图书,从而加大了全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地推动了当下民族历史记忆与情感培育、文化自觉养成与共同价值观教育。全民阅读需要聚合多种阅读资源和要素共同发力,从而使阅读产业得以融合推进。强化以读者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顺势而为,创新性地运用多种表现方式,更加主动地优化配置资源、内容、技术等阅读产品和服务要素,使之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阅读美好需求。
作者:黄金敏
返回电视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