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传媒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融入专业课教学全过程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有效做法。本文结合四川传媒学院融合媒体学院的人才培养实际,以《摄像艺术》课为例,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广播电视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探析。文章认为,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要将知识、技能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突出核心价值引领;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强课程的思政实效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摄像艺术;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教学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传媒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开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针对现实,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经,更是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具体体现。专业课程是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主要载体,开展思政教育不能脱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管理。从专业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功能来看,思政课程主要承担“德育”功能,专业教育主要承担“智育”功能。在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中,将知识、技能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摄像艺术》课为重点的广播电视专业主干课程,应理论联系实际,鲜活生动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培养出具有民族复兴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在此,笔者将结合四川传媒学院融合媒体学院的人才培养实际,以《摄像艺术》课为例,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广播电视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探析。
1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突出核心价值引领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始终把培养一代新人作为重要任务,而坚持不懈地在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就是实践这一重要论述的有效途径。四川传媒学院融合媒体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集“采、编、播、写、创、讲、传”为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广播电视专业《摄像艺术》课的基本专业技能是了解电视摄像基本原理,掌握摄像机各种操作规程与操作方法,熟练使用摄像机表达对事物的认知。在教学中,我们认识到,摄像机掌握在谁的手里,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是事关国家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摄像艺术》课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单一模式,围绕“培养什么人,塑造什么人”的问题,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之中,尽量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的合格人才。在《摄像艺术》课中,融入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应有的品质教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从而通过一以贯之的教育,培养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的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选用大量正能量、充满美学理想、人文情怀、有视听艺术表现力、创造力和感染力的图片、电视新闻、短视频等教学内容,通过祖国美丽山川建设者、扶贫攻坚开拓者、伟大祖国保卫者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成就今天14亿人民安定幸福生活的事实教育学生,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信心。例如,我们在讲授电视画面取材时,播放央视新闻《春天的中国》、北京卫视新闻《春天美如画赏花正当时》、四川卫视新闻《花开天府》;在讲授电视画面的构成造型元素时,展示“漓江夕照”“元谋梯田”“罗平油菜花海”等照片,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感受祖国壮美河山上来,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由于教学视频图片素材多样,且具有思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加上思政元素的融入,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讲授,学生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及国情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力争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决心和信心。
2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强课程思政实效性
青少年时期,人的思想品质、灵魂塑造,说到底就是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高校教育的责任。广播电视专业《摄像艺术》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大学生求知欲强、吸收能力快的特点,把突出价值引领作为重点,把理论与实践、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摄像艺术》技能技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探究思维、前瞻思维、融合思维以及动手动笔操作的能力。我们把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纳入《摄像艺术》教学课程,学生在提高视听艺术修养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在理论授课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理论讲授和观看与知识点相关的经典影视片段,深挖课程背后的价值情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精心选择具有正能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经典片子,如,央视纪录片《辉煌中国》《航拍中国》《创新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舌尖上的中国》等片段,学生通过直观的电视片观摩,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理解,再反观理论教学内容,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在弄通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通过重点问题的概念分析、特点分析、案例分析等,递进式层层解读,以使学生了解电视摄像创作的相关基础知识、画面造型基本手段和方法,同时在讲授中贯穿道德人格教育,使学生认清镜头下所承载的民族复兴大任,从而完成专业主干课的理论入门,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飞跃。在实践授课环节,教师布置课堂实训作业,学生分小组实践,以自然景观、校园风光、人物风采为题等进行拍摄,并剪辑成5分钟短视频节目。学生完成后,通过课堂大屏播放,教师按照理论知识点进行点评分析,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进行专业指导,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螺旋式上升。通过《摄像艺术》基础方法和拍摄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掌握一定的电视摄像技术和电视摄像艺术表现力,以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地方高校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我们党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是要求学校培养思想信念坚定、学以致用的优秀人才。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我们把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核心,从理论到实践嵌入《摄像艺术》课程,进行循序渐进、有理有据的讲授,使学生清楚身处新时代,中国人民更加自信,祖国更加朝气蓬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正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从而明白新时代大学生理应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己任,通过系统学习和不断努力,以期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上,按照“授课+作品考核”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学以致用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媒体传播能力。通过深挖课程的思政教育内涵、调整教学内容、课程评价和强化实践教学等环节,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以提升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创业素质。在大二第一学期,学生跟随指导老师,在四川传媒学院阆中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一周的实践教学活动。带队指导教师以身作则,做好示范,要求学生恪守社会道德,尊重新闻规律,勤于动脑动手,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采访报道,同时力求以专业精神、踏实严谨的态度、工匠精神对待采访报道。如,学生拍摄的《阆里寻飞记》《古阆古味》《阆中人》《阆味三绝》等实训作品,都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和专业水平。构建高水平传媒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把课程的思政建设贯穿于专业课教学全过程。我们依托四川传媒学院“川传云·融合媒体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各城市台、各地融媒体中心等媒体平台,为学生搭建直接面向社会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初步具备在融合媒体环境下进行节目策划和编导的能力。毕业答辩前,学生提交电视毕业作品和创作报告,指导教师注重考察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理论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通过思政教育,学生思想觉悟得到极大提高,通过严格的摄像艺术专业训练,学生理论与实践得到飞跃。学生向着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目标迈进。如2020届广播电视专业毕业生拍摄制作的专题片《阻击疫情的英雄们》《话说书法瑰宝》《拾艺·川魂》《年味》,纪录片《坚强》等,这些“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作品,很好展现了毕业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关爱社会的家国情怀。
4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老师。培养人才、立德树人,取决于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书与育人关系的密切。教书育人,教学相长成为教育的客观规律。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意识的竞争,思想与观念的竞争。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智慧的化身,道德的典范,也是今后参与竞争的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精神、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为在专业课程中有效开展课程思政,融合媒体学院为《摄像艺术》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多次为本课程“课程思政”把脉,对教师进行培训,并选派优秀骨干教师担任本课程教学。目前,融合媒体学院专业课程教学拥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业务能力精湛、热爱教学事业的“双师”型教师。因为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威信,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如《摄像艺术》专业任课教师曹钢教授,为第五届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四川省劳动模范。几十件作品获国家级和省市级奖励。《摄像艺术》专业任课教师周建华副教授,曾在湖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从事新闻记者、编导、摄像工作,多次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师以身作则、鲜明的示范性,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摄像艺术》专业任课教师李国光副教授,在授课中,选取自己在央视任记者参与专题片《边疆行·天上阿里》拍摄为例,配合理论进行讲解,通过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边防哨所采访,讲述电视画面拍摄真实性表现艺术性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运动摄像在电视画面造型中的重要作用,运动摄像使电视画面具有了生命。这种以身示范、以亲身经历告诉学生,真实是电视语言最大的艺术,运动使电视画面鲜活生动的讲课受到学生好评。
5结语
地方高校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融入广播电视专业课程,是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以教师队伍为“主力军”、课程建设为“主战场”、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强化价值引领,增强时代感和实效性,把思政教育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遵循教育规律,适应传媒生态环境变化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全面推进课程的思政建设,以质量提升教学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学校教育,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曹钢 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返回电视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