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人在接受西方传入的水彩画方面大致经历了从全盘学习到自主创新的过程。虽然十九世纪的英国水彩已高度发展成熟,但是艺术永无止境,中国的水彩画既要体现自己的民族风貌,又要具备作者的独立风格,这就要求每位水彩画家不断探索新的绘画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然而,水彩画这门独特的艺术,有其自身的形式规律,在创新中需要合理把握其该有的“底线”
关键词:水彩;语言创新;底线 水彩画由其自身特定的工具、材料和技巧所决定而形成一种其他画种不具备的特殊效果,在长时间的发展中,这种特殊效果积淀成一种较为稳固的艺术形式,也就是一种特定的水彩语言。创新水彩语言,使传统水彩走向现代,而又不失传统,是水彩画家们研究、探索的课题。 一、水彩画的创新需要探索水彩语言 (一)对传统水彩语言的认识 马蒂斯曾说:“谁想献身绘画,谁首先就得通晓语言。”西方的水彩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从“经本插图” 、“素描淡彩” 、“单色水彩”到“多色水彩”,至十九世纪臻于完善,成为一门具有清新明快风格的绘画艺术。由于它特定的工具材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水彩语言。后来,水彩画在中国得以生根、发展,首先就是对这种水彩语言的全面学习和吸收。吴冠中先生讲:“水彩、水彩,其特点就在“水”和“彩”,不发挥水的长处,它比不上油画和粉画的表现力度;不发挥彩的特点,比之水墨的神韵又见逊色。但它妙在水和彩的结合。彩墨虽也敷色,但以墨分五彩的墨来造型,水彩则主要以彩来造型。水彩画应发挥自己的特点。”这是中国的画家对水彩艺术的高度认识。确实,水彩画以水色交融、透明亮丽的美感深得中国人的喜爱,它被称为绘画中的“轻音乐”,中国的水彩画家在掌握这种水与色的运用技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创作出了很多好作品。 (二)对水彩语言新的探索 水彩画传入中国几近三百年,但是在中国真正成长、发展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迎来了中国水彩画的革新期。社会环境的改善,人们思想意思的开放,画展、交流等活动的频频举办,这些都促使水彩画家队伍的壮大。艺术总是要求新求变,传统的水彩画再也不能够充分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每个水彩画作者都力求创新,从新材料、新技巧的尝试运用到新形式的探索,努力寻找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从而确立自己的水彩艺术风格。龙虎、黄增炎、黄亚奇、刘昌明等人都是在此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画家。他们或吸收其他画种的技巧和方法,或采用新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水彩作品。这些作品以新奇的视觉效果使人们大开眼界。比如,刘昌明用一种类似印制版画的手段在水彩画中绘制出渔网的形象,非常逼真,不同于用毛笔描绘的传统效果;黄增炎的水彩画坚实有力、浑厚饱满,再也不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水色轻盈或烟雨朦胧。除此之外,还有画家从水墨、工笔画中吸取方法为水彩画所用,或者以与众不同的构图形式探寻一种新的意义,表达他们丰富的内心情感。 二、水彩画创作中需要保持的“底线” (一)关于水彩画的“底线” 任何一个画种都有它的特点。水彩画在欧洲也是经过几度曲折,才走出自己的路子,成为与油画、版画等画种一样的主要画种。一般的认为:水彩画不用或少用白色,用水调和其它颜料画在纸上,往往给人以轻快、流畅、明净、爽朗的艺术感受,很多水彩画家就是迷恋这种特殊的美感,竭力在他们的作品中去表现它。久而久之,人们一谈到水彩,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种透明、亮丽的“水彩味道”,这似乎成了水彩画专有的属性,以至于人们经常以此作为评价一幅水彩作品优劣的标准,有的人提出水彩画创作不能超越“底线:”,大概就是指不能超越那样的属性吧。 (二)“底线”是个在发展中把握的动态概念 传统水彩画所追求的透明、轻盈成了创作水彩画不能超越的“底线”。
shunde.net
其实,“底线”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如果理解不当,会给水彩创作者尤其是初学者产生不利的影响。掌握任何一门学问,都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学习水彩画也不例外。然而,怎样继承,又怎样创新,这都得具体地去实践,步步做到实处。能够看到西方经典水彩画原作的中国人并不多,我们学习西方水彩画主要靠间接的书刊、图片资料,印刷品不能代替原作,有时会给人以误导,使我们形成某种不正确的认识。1963年“英国水彩画三百年作品展览”的时侯,倪贻德说过一席话:“看了这些作品,和过去印象中的英国水彩大不相同,不轻薄、艳丽、表面,而是厚重、沉着、实在,表现充分而不板,都是以研究的态度在作画,而不是草草了事,这才是高格调的表现。”可见,水彩画并非只是水色交融的小趣味而已,它能够表达很高的思想性,能够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题材。诚然,水彩画是一门技艺性很强、较难驾驭的画种,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因此,熟练地掌握水彩画的技法是至关重要的。各类画种各有自己的特长,水彩画自身具有的特色正是它赖以生存的要素,不能勉强跟随其他画种的艺术效果。但是,过分严格要求特点,就会妨碍它的发展,太讲究透明呵、薄呵,使这些成了清规就不好。有人画得厚,不失为水彩;有人画得薄,也不失水彩。黄增炎的水彩画在风格上远远超越了传统,他说:“任何游戏都有自己的规则,只要不违反这种规则,怎么个玩法都行。水彩画的游戏规则就是它的工具材料,就是说,只要不改变这种工具材料,怎么画都是无可非议的。”确实,中国水彩画的繁荣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分不开的,当代很多水彩画家不再狭义地理解水彩画的属性特点,而是以一种发展的、包容的眼光对待水彩艺术,并付诸实践,充分发掘出了自己的创造力,使水彩画园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结语 中国人画水彩要有中国人的气质。继承和借鉴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基础和捷径,但这并不能替代自己的创造;固守水彩画的传统技巧亦不能使自身兼容并蓄,取得创新成果。在水彩画创作中,既要保持“底线”,又要突破“底线”,这需要我们立足对艺术本体的高度认识,来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1]袁振藻,著. 中国水彩画史(第一版) [M]. 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0,9.[2]张佑民,著 .水彩画研究(第一版) [M].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9.[3]孙美兰,主编. 艺术概论(第一版) [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7.[4]邓福星,主编. 王菊生,著. 造型艺术原理(第一版) [M].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3.[5]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编 .中国水彩[J]. 中国画报出版社(1-4,10).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