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着眼于中国未来人才战略的需要,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竞争力为目标,本文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探索贯穿普通高校大学本科四年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其涵义、课程设置和课程要求等,以期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开拓性,促进大学生心理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竞争力;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 1 前言 未来世界的战略关键在于人才战略,大学生是人才的储备军,他们的整体实力将体现着各国的人才实力。大学生的实力主要表现在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ad)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首次提出的,主要指一个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以持续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继而中外管理学者将核心竞争力的论述和观点,从企业引用到个人。 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从社会自我向心理自我转变时期,由于心智方面的成熟,个体抽象思维的能力越来越发达,其价值体系也会慢慢地摆脱过去具体的、绝对的标准,而逐渐变得复杂化;此时期也是由依赖转向独立的时期,个人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与对未来目标的思索都会于此时期出现。因此,对于中国高校新时期的思政工作者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竞争力是大学生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它应包括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爱的品质、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抗挫能力这几个主要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大学生群体不同时期不同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以加强培养、巩固、提升大学生心理竞争力为目标,探索贯穿大学四年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 2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2.1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本研究认为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针对大学时期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开设一系列的课程和辅导,顺应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提升大学生心理竞争力。 2.2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 首先,根据大一新生的普遍心理特点,开设《新生心理适应》、《心理卫生》、《学习与动机》、《人际交往》、《珍爱生命》、《优秀品质的形成及巩固》等课程;同时通过集体游戏、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加强新生的团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尽快找到“家”的感觉和温暖。 其次,在大学二年级可开设《自我成长》、《专业与择业》、《人的潜能》、《成功与失败》等团体讲座;同时针对个体的个别情况加强辅导和咨询,或者播放有关名人成长过程的电影,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次,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完善人格》、《爱情心理学》、《做情绪的主人》、《学会处理危机》等课程;同时,针对失恋、暗恋、网恋、多角恋等现象的同学,加强人生观与恋爱观的个别心理辅导。 最后,针对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四学生开设《了解自我,成功就业》、《释放压力》、《如何减轻面试时的紧张情绪》、《应对挫折》等咨询讲座;为他们开设模拟招聘、模拟面试、模拟就业等实操训练;开放渲泄室、清心阁等心理咨询的方式,适度引导他们的情绪,使大四的毕业生能够确保身心健康,文明毕业。 2.3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要求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设为通选课,每学年2学分,共8学分;课程属性为人文社会科学类通选课。通过考查健康教育的教学任务,我们认为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旨在对大学时期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帮助大学生学习适应大学生活,探讨生命价值、加强自我认识,掌握学习心理、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学会应对挫折,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心理问题以及发展性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心理竞争力。 研究中发现,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求如图1所示,理论教学是通过传授简单的心理知识,指导学生分析思考心理现象;传授简单的心理测试,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案例分析是教学当中重要一环,根据心理学原理进行案例分析探讨,能够使学生更快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及策略;设置模拟情景,进行实际训练;个性化培训则更有针对性;最后,拓展训练将使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课程的考试方式:随堂开卷考试50%;平时成绩(论文+上课表现)50%。 3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竞争力的影响与作用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3岁,正处青年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问题。如大一的学生普遍存在如何适应大学的环境和学习,如何学会与同学们和谐相处的心理问题;大二的学生普遍存在专业学习与就业的联系和思考,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心理问题;大三的学生普遍存在理智与情感、自尊与自卑等心理问题;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择业、就业等实际问题,同时也普遍存在着能力与实力、期待与现实、竟争与求稳等心理问题。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竞争力,它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具体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培养。 第一阶段,使大学新生学会适应、学会学习、学会交际等,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提升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阶段,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我成长过程的需要与不稳定,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以及自身意志品质的弱点,协助大学生提高调节自我、克服困难、提高意志、开发潜能、创造成绩。 第三阶段,使学生了解人的情绪及其变化特点,学会有效地调控情绪,化解危机,使自己经常保持乐观、满意、温馨的心态,并学会爱自已,爱别人,养成良好的爱的品质。 第四阶段,最终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受压力、应对各种环境及问题,成功地走向社会。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将提升大学生心理竞争力贯穿于全程,每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对全体大学生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 4 结论 4.1 大学生心理竞争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其它竞争力的发展,也是一个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最大影响因素。因此,现代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看作是适应当今社会竞争的关键因素,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4.2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紧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教育和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心理状态,具备现代优秀人才所需要的心理竞争能力。 4.3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让我们思考怎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适合学生特点,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不仅能够帮助教育者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也能更深刻地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因才施教;同时,创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使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全程化;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多渠道、多样化教育,寓教于乐,从而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取得更好的教学与引导效果。参考文献:[1]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3,(2).[2]齐平,安莉娟.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探析[J].教育探索,2006(2).[3]许国彬,陈宇红.高校辅导员心理调适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