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赋予了新的内涵,企业内部治理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尝试从聚焦主责主业、质量标准、审计效率等维度分析当前国有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和发展。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主责主业;质量标准;审计效率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安排,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服务企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7月、2020年9月,国家相继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赋予经济责任审计新理念、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经过多年实践,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照国家颁布的有关规定,在聚焦主责主业、质量标准、审计效率等方面尚面临一些问题。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审计成果未能完全反映被审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报告是经济责任审计最终成果体现,是审计质量高低的直接体现。当前,部分审计项目偏离了经济责任审计主责主业,对发现的问题就事论事,缺乏归纳提炼,导致审计成果质量不高。一是部分审计报告未能聚焦被审单位的主要矛盾。审计人员往往脱离被审单位的业务经营环境而死盯财务账本,没有聚焦被审单位的主责主业,没有围绕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轨迹进行审计查证,这种隔靴搔痒的做法使经济责任审计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徘徊在受托责任人经营管理行为的范围之外。如对某科研单位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没有从科研立项、研发投入、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审计,而仅是审计了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没有“刻画”出该负责人主要履职情况,削弱了审计报告的可看性和实用性。二是部分审计报告分析问题缺乏系统思维审计报告揭示了若干个具体问题,但没有将被审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挖掘规律性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审计检查发现某被审单位存在5笔成本费用虚假入账,但仅将这类问题在报告中简单罗列,就事论事,没有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这一做法导致有些问题屡查屡犯、屡犯屡查,审计工作因此陷入被动。
1.2审计流程质量标准尚不完善
当前组建审计组、编制方案、现场查证、编制底稿、撰写报告、交换意见等审计实施流程较为清晰,但仅有“外形”,“内涵”不够,即如何实施、达到什么标准尚不明确。这成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之间审计结果差异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项目前期评估不够导致审计资源调配不尽合理。由于缺乏对被审单位的前期评估,以及审计资源的相对不足,所以对一个项目组建审计组时对被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规模、管理幅度等因素考虑较少,都安排大体相当的审计人员数量和现场审计时间,审计面临较大的质量风险。二是审计思路和方法体系不完备。不同于外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的鉴证业务,实施既定的审计程序后即可得出审计结论,内部审计侧重于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检查,对同一事项,不同的审计人员得出的结论可能迥异,根本原因在于审计思路和方法的差异。当前,对采购、销售、成本费用等不同业务领域缺乏一套相对成熟、可借鉴操作的审计方法体系。三是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不完善。虽然建立了审计问题挂账销号、整改督办、问题推送等工作机制,但由于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被审对象大多已离任(如某企业近三年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占92%,任中仅占8%),且审计成果缺乏对外宣传的工作机制,所以在干部监督、警示教育等方面效果不够明显。
1.3审计覆盖面不够、审计效率不高
当前,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广度来看,还有一些业务领域未涉及;从项目实施的时效性来看,审计效率不高,跟不上“大智移云”时代的步伐。一是尚未完全做到审计全覆盖。应当经济活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对企业职能部门、近年新发展的业务以及股权投资单位等尚未开展常态化审计;在具体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大多专注于被审单位的主业,而对辅助生产单位关注较少,限于审计资源,较少涉及一些偏远地区的基层单位,存在监督盲区。二是审计效率不高。相对于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审计方式总体上还处于传统审计阶段,更多地依靠线下资料、走访调查获取线索和开展审计查证,客观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即使应用信息系统,也一般停留在简单的搜索、比对阶段,未能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审计。
2解决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对策建议
2.1聚焦经济责任审计主责主业高质量完成审计项目
第一,通过“五个聚焦”抓住被审单位的主要矛盾。一是聚焦企业党委(党组)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在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和贯彻、重大改革管理、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二是聚焦防范化解重大资金和安全环保风险,重点关注金融衍生业务、高风险贸易业务、资金管控、大额逾期应收账款、对外担保以及危化品保管和处置等事项。三是聚焦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对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重点关注工程建设、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股权收购和资产租赁等领域。四是聚焦促进增收节支,重点关注生产优化、税收筹划等效益增长点,以及投资和成本费用的压减管控。五是聚焦减少损失浪费,重点关注非主业、非优势业务的剥离和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及防范。第二,系统思考问题成因并提出根本性解决措施。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善于把采购、销售、投资、成本费用等各专业领域审计发现的问题贯通起来分析,分析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推动源头治理,促进防患于未然。如审计发现某被审单位发生虚列费用和虚假采购两类问题,这两类问题属于不同的专业领域,由不同的责任单位和人员实施,看似不相关。审计人员结合被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特点和管理方式等分析问题成因,发现两类问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原因是该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业务确认环节依靠原始的手工纸质单据,内部控制失效,单据被人为篡改。审计提出建设信息系统,实时记录发生的业务,重要节点配置视频记录仪的建议,堵塞了管理漏洞。
2.2建立完善审前研究、方法体系和成果运用的工作标准
第一,建立项目前期研究工作机制。一个审计项目需要投入多少资源、实现怎样的项目目标,需要在审计组组建之前即进行统筹研究。组建2~3人的工作小组,对被审单位的整体经营管理风险进行评估。收集被审单位财务、投资、业务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办公会议纪要、总结汇报、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等资料,进行周到和必要的调查,掌握全面情况,识别主要风险点,据此构成判断、作出计划,使审计人员和时间的投入与审计目标基本匹配,为总体把控项目进展指明方向。第二,建立一套审计方法体系。任何事物都遵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适合内部审计查证的思路方法体系,最终走向规范化。按照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投资、存货、费用五大业务循环分别编制一套审计方法,以查证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尽可能消除由于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差异导致审计结论出现较大偏差的问题。如对费用真实性的检查,一个基本的审计思路是将业务发生线条上从基层单位到法律、财务等各部门留存的孤立信息串联起来,从点到线再到整张网,审计连的线越长,审计成果就会越大。例如,A公司向运输商支付虚假运费查证过程如图1所示。第三,建立完善的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一是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利用企业OA办公系统,将审计发现的问题脱敏后定期公告,目的是警示相关单位自查整改,而非等到审计部门检查时才发现处理。二是建立推送问题的反馈机制。审计部门向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推送问题后,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应对推送问题采取的措施进行反馈,目的是要求相关部门主动管理,建章立制,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改变目前以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的现状。主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从源头上解决领导干部先离任后审计,审计成果对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影响打折扣的问题。
2.3构建高效审计模式推进审计全覆盖
第一,消除监督盲区,推进审计全覆盖。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审计部门可在项目立项和项目实施两个环节推进审计全覆盖。一是对职能部门、新设立的业务单位的负责人和派驻投资单位的负责人立项开展履职审计,对部门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把握审计职能边界,聚焦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不涉及人事管理、宣传教育等经济责任之外的事项,做到到位不越位。二是在常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推进审计全覆盖,多关注远离基地的域外业务单位以及服务主业的辅助生产单位,这两类业务单位平常受到的关注不多,日常检查少,累积了较多的风险隐患。第二,构建“远程分析+现场核实”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要克服“不到现场不算审计”、“坐办公室不会审计”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业务管理系统、社会各类查询平台的作用,开展远程和现场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以提高效率。一是为普通审计人员开发审计查询模型。借助审计人员的实战经验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基于数据分析的审计模型,由审计组成员在审前调查期间查询使用,发现疑点线索。二是审计部门内部成立专业数据分析团队,为审计组提供更高阶的支持服务。利用网络爬虫、自然语言处理等新技术主动从微博、论坛等各类社交媒体全面挖掘违规舞弊信息,如收集某被审单位或特定人员相关的负面言论,包括文本数据和声音数据,进行梳理甄别后交由审计组核查。三是优化审计组组成人员。根据线索情况,调整充实符合专业查证要求的审计人员进驻被审单位现场,没有问题线索的人员不再参与该项目,被调入其他项目组,灵活调整人员,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周守亮,韩艳美.新时代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分析与实施路径.财会月刊,2021(1):100-105.
[2]审计署长沙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新时代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创新研究.审计研究,2019(2):11-17.
作者:陈锦叶 单位:中国石化审计部北京分部
返回审计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