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资金充裕的上市公司开始投身于理财的行列,成为了一种时尚,也是资本市场的现实写照,而理财的规模再创新高,从开始不足百亿的水平到千亿的规模,再大幅度飙升至亿万级别,宁可选择理财越不愿意,去投资、现金分红,而去选择扩大主业,做强主业。在上市公司披露的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中,均无例外的将其表述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投资者谋取更多的投资回报”,并认为将提升公司整体的业绩水平。实际上,围绕“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这一问题争论也越发激烈,是不务正业的无可厚非,还是另一种市场化的行为,对资金的充分使用,也是对股东回馈的方式之一,或者是对资金的严重浪费,忽视主业带来的价值,不值得提倡,或者对招募资金的低效应用,表明了募投项目的进展并不顺利、企业出现了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对于理财的偏好值得加以关注和深思。
一、上市公司热衷理财产品的现状特征
(一)扎堆理财,参与数量、购买规模呈现急剧攀升之势
自2012年以来,放宽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投资要求以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序幕由此展开。2012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为71亿元,2013—2015年激增至1667亿元、3474亿元、5486亿元,2016年则直逼8000亿元,2017年再上新台阶。在资金面整体趋紧的背景下,根据统计显示共有1221家上市公司发生过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涉及到的理财产品17164个,金额1.35亿万元。制造业、信息科技服务业、文化教育业三大行业最多,行业中有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进行理财产品的购买。根据报道,恒生电子是2017年的“理财达人”,累计购买的投入有369款产品、数量最多。
(二)理财产品多种多样,银行理财仍是购买的主流产品
购买理财产品已成为上市公司常用的投资理财的方式,理财的选择颇为多元化,其类型涵盖结构性存款,东风汽车为16亿元、通知存款、证券公司理财产品,2017年仅占百分之五点五,主要以收益凭证和时限在一年左右,以收益高额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为主,其中凭证占比超过八成,收益凭证(良信电器)、券商资管计划、资金专户以及国债逆回购等。为了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投向理财是一种较为稳妥的方式,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是标注为保本或者保证收益型成为上市公司的投资首选,占比达到九成以上,其理财期限主要集中在半年以内,以2—3个月居多,进行滚动投资理财。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青睐结构性存款是上市公司逐渐增加,2018年上半年A股购买的结构性存款的上市公司逐渐增多,金额超过千亿元。
(三)为了提高收益,信托理财逐渐成为新宠
信托作为固定定收益类的产品优势逐渐增强,其优势颇大,安全性相对较好,预期年化收益率,明显高于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等主流理财品种,甚至有些机构愿意进行保本承诺。近年来,信托风险事件明显增多,中江信托、兴业信托、国民信托等纷纷涉及到企业债务的违约事件。在此情景之下,上市公司投资更加谨慎,购买之前,均会对项目进行调查,并且对于高额收益的追求,虽然偶有风险,但是信托仍是上市公司青睐的方式之一。受到监管的约束,目前信托投资理财并非最优的选择,绝对规模占比较低,但是上市公司对信托的投资有增无减。此外,以财务投资为逻辑的创业投资、以并购和产业为逻辑的股权投资等正逐渐成为上市公司所热衷的理财形式。
(四)投资理财产品成为上市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获益颇丰
理财收益已成为部分上市公司支撑业绩的强大支柱,不少依靠投资的理财来弥补主营业务的不足,有的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主要靠理财产品收益所获得,甚至将理财的收益实现扭亏的目的。据报道,洪涛股份2017年投资收益占当年利润的一半。
(五)第三方销售平台角逐企业理财业务,越发重视开发上市公司客户
从而伴随大资管行业的发展,角力企业理财的机构增多。个人理财市场被银行渠道、蚂蚁财富等线上巨头霸占后,企业财务成多家第三销售平台的发力点。鉴于上市公司的巨大理财需求,企业理财的发展前景观广阔。特别对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办法实施以后,第三方销售平台开展个人业务越发的困难,不断的转战企业理财业务,上市公司成为关键的问题所在。
(六)私募瞄准上市公司理财资金,上市公司与私募合作成风尚
私募基金已经开始瞄准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配置人员专门拓展上市公司的客户,对其进行量身订造。上市公司参与设立私募基金,在基金协会备案以及认购私募基金、在基金业协会备案以及认购私募基金产品等现象频现。与上市公司进行合作,私募基金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快速提高品牌影响力。上市公司直接设立私募或与私募合作,投入成本不多,而一旦成功对其业务大有裨益,即私募投资的优质项目成熟后,若被收购来实现产业上的整合,便可以增强上市公司实力,上市公司可以将部分闲置资金交由私募基金打理,从而获取稳定的收益,但是对私募产品的购买要慎重选择。
二、促进上市公司理性适度适时购买理财产品的策略选择
(一)坚守做大做强主业的原则,在合理的、不影响相关项目的前提下适时、适度购买理财产品
上市公司的“稳健经营、理性投资”行为事关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应更加注重做大做强做主业。在确保募投项目所需的资金和募资安全,在不影响日常资金周转的情况之下,将资金用来理性的选择购买理财产品,但是仍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业主的发展方面更为妥当。银行理财产品整体风险性比较小,但其中的风险仍不容忽视。对于理财产品的选择,应选择适用于符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方式的方法,不应盲目跟风,要使融资效益最大化,做到合理融资、理性投资,建立起健全的财务预警机制,增强财务防范风险的能力。着眼于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和企业现金流特征,依据自身的资金情况来对理财产品进行选择,倘若对资金流动性有较高的要求,应首先考虑理财产品的期限。无论是自己本身的资金还是募集的资金项目和实体产业,上市公司唯有全力振兴主业,促进实体企业的发展,从而将有限的资金投入项目,提升资产收益率,才能将企业的利润进行有效增加,才能体现其核心的价值,切忌过度依赖理财产品的收益。
(二)对发行的理财产品进行规范自律,积极服务支持实体经济
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严格规范发行理财产品的行为,坚持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预防自身风险”理财资金运用为导向,不可为了挽留客户,一味的投上市公司以追求更高的利润,从而开发理财产品,但是实际的用途却偏离支持实体项目,以此履行严守风险底线,确保自身金融的安全。
(三)进一步完成监管政策措施
1.着力于振兴实体经济,增强发展信心,从而继续推动减税降费的落地,采取“结构性减税”策略,削弱市场主体的税感,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降本增效,激发企业的信心和活力。在扩大规模,增加直接占比的同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切实发挥资本市场更大更积极的作用。2.完善监管方式,科学有效的监管,促进理财市场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对上市公司热衷购买理财产品这一行为,应及时提醒,着力采取措施加以约束,从而加强募集资金的流向监控。同时,合理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还应设法引导回流实体企业。从而进行进一步完善新股发审制度,从严再融资,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重新审视、评估现行再融资制度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优化调整,再融资资格相挂钩,适当进行提高持有大量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门槛,规定超过一定规模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不得发行新股,以便于将股市有限资源引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之上。3.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募集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对上市公司的融资进行融资需求与规模进行匹配监管,从引导理性在投资。追踪募集资金流向与用途,从而确保募资用于既定用途之上,流入实体,匹配上市公司的主业生产经营之需,实现募资“融尽其用”。可实施一次性审批,分批发行,让上市公司根据实际实施进行再融资,而不是一次性募集闲置后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并且对再融资后,未用于既定用途,不投入经营生产,而是对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进行全面的调查,从严管理,若是涉及故意套取募集资金,借机进行全面调查,开具大额罚单,从而加大惩处的力度,倒逼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投入实体,杜绝非理性投资投入实体,实行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脱虚向实”。同时,可以健全募集资金使用的现场检查制度,督促保荐机构复核再审项目。4.在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融资的行为,因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募集资金使用与既定用途不一致、资金充裕,确实仍然实行融资等失常性行为,并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对过度频繁融资的企业做好信息披露,并建立其收集此类公司的数据库,以供免费查询,从而消除信息不对称性。并且,推动和鼓励在缺乏投资的情况下,并进行回购股份,积极增持分发红利等福利待遇,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股东的利益,从而降低风险,尽量减少利益的输送。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上市企业对理财规模的持续增加,使理财的风潮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之下,上市企业对理财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对上市公司热衷理财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地规避风险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的成长。
作者:周阳
返回投资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