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调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家庭环境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07年1月至今在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门诊就诊的30例诊断品行障碍的病例为样本,根据当时的病历记载内容加以统计分析。结果30例品行障碍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以14~15岁为发病率最高。父母文化程度、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态度是否一致等因素对品行障碍的发生有着直接影响。结论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是与其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及教育态度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 青少年;品行障碍;家庭环境
青少年品行障碍是指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架、逃学、恶作剧、说谎、偷窃及攻击性行为等,甚至是违法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儿童青少年本身的学习和社交功能,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1]。它不是躯体残疾或精神障碍所致,而是在先天性神经功能缺陷的基础上,由于家庭教育及社会等因素形成的。品行障碍需要及早发现,并给以正面教育,调整环境,可望得到纠正。难于纠正者,可发展为青少年违法犯罪[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样本来源于2007年1月至今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咨询门诊就诊的病例,在诊断为儿童品行障碍的病历中随机抽取30份病史。www.lunwen.net.cn
1.2方法对这30份病史逐一记载所需资料内容,所有资料均以当时的病历记录为准,以了解儿童及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发病情况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2结果
2.1年龄、性别比较如表1所示在各个不同的年龄中以14~1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为36.7%,其次为12~13岁,所占比例为33.3%,而16~17岁发病率最低约占6.7%。性别方面男性为70%,女性为30%,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见表2。
2.2行为问题类型及发生率见表3。根据表3的结果显示儿童及青少年品行障碍以逃学最多占26.8%,其次是说谎和打架,分别占19.5%、17%,而出现恶作剧、任性、不合群的比较少,只占2.4%、4.9%、4.9%。表1 30例病例年龄比较 表2 30例病例性别比较表3 30例病例行为问题的比较
2.3父母文化程度调查从表4、表5可以看出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父亲中学文化占73.3%,大专及以上文化占26.7%。母亲小学及中学文化程度分别为13.3%、70%,大专及以上占16.7%。表4 30例病例父亲文化程度比较 表5 30例病例母亲文化程度比较
2.4家庭关系调查从表6可以看出父母关系和睦为18例,占60%,父母关系不和睦9例,占30%,父母离异3例,占10%。表6 30例病例父母关系比较
2.5父母教育方式及教育态度调查从表7可以看出父母教育方式中“说理”为36人,占53.7%。“惩罚”为25人,占37.3%。“不理睬”为6人,占9.0%。教育态度一致为11例,占36.7%。不一致为19例,占63.3%。表7 30例病例父母教育方式及教育态度比较
3讨论
3.1品行障碍发病者的年龄、性别因素青少年品行障碍发病年龄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以12~15岁发病率最高,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品行障碍的问题往往以逃学、说谎、打架等表现为主。儿童品行障碍的发病率在英国和美国约4%~10%,我国湖南省的调查资料显示发病率为1.45%[2]。家庭教育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3.2父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对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发病影响很大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低,品行障碍的发生率相对就高,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必然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反之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教育孩子的方法少,管教方式简单,孩子就容易发生心理障碍。
3.3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父母经常以不理睬的反面感情对待子女则会强化孩子的负面情绪或负面行为,久而久之放任自流,使孩子根本毫无顾忌,为所欲为;同样,一味受到父母的惩罚,使孩子不断地被告知自己的感受是不适当或不正确的,则会使他们的自尊受挫,产生自卑甚至逆反心理,因而出现厌学、逃学现象,对于学习如何调整情绪和解决问题也会有更多的困难。
3.4父母的态度是否一致,和家庭是否经常出现矛盾与冲突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而言,在孩子面前保持和睦和谐,对创造一个良好而温暖的家庭环境十分重要。而家庭关系紧张使亲子之间缺乏接触及情感交流,可以造成儿童的恐惧、焦虑和不安,没有安全感,信赖感和依托感,不利于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容易出现不端行为。
3.5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也不一样,母亲的影响力要大于父亲的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上,往往比较注重的是对男性的教育和培养,而忽略了对女性的教育。但事实上,大多数女性在家庭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母亲她们与孩子接触时间最多,对孩子影响也必然越大。因此,不论父亲如何,母亲的自身素质总是最主要的。
4结论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园丁”,因此父母养育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成长,健康的养育方式能帮助儿童茁壮成长,而不良的养育方式可导致人格缺陷、躯体残疾和精神障碍[3]。所以我们要全面的看待家庭及孩子教育问题,提高父母的自身素质、教育文化程度,并且注重家庭的良好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正确而积极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利用家庭的社会支持作用促进成长,对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起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萍.儿童心理咨询(十四),品行障碍.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4,(12):46-47.
2罗学荣,万国斌,李雪荣,等.湖南省7~16岁儿童品行障碍的流行学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5):227-228.
3吴海珊,罗有乐,陈超,等.品行障碍的父母养育方式分析.journal of qiqiher medical college,2005,26(6):616-61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