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语文论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核心素养提升策略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513人 

  [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以文化知识为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关键字、词、句为中心,帮助学生理解相应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论证逻辑为重点,拓展学生思维,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从语言、意境、主题、逻辑切入,多视角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1]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体现了语文教学理念完成了由“线性教学”向“语文教育”的转变。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再简单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强调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的精神,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东海之大乐(秋水)》的课堂教学,探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由知识水平、语言技能、思维能力、思想深度等方面组成。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侧重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习得语言技能,常将文言文课上成翻译课或语法讲解分析课,导致学生思维能力较弱、思想深度不够,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高。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也是语文教师应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庄子的《东海之大乐(秋水)》言简义丰,充分展现了庄子散文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的特点,是帮助学生丰富思想、提升境界的好素材。

  一、以文化知识为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经典涵养精神,悟经典通达人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2]《先秦诸子选读》选修课本明确指出:本课程通过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东海之大乐(秋水)》是体现庄子思想的代表作,庄子的思想奇特、复杂,《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常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为一体。因此,《庄子》一书成为先秦诸子著作中的一朵奇葩。庄子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即化解一切偏执,解除世俗负担,超脱人生的种种困境和局限,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东海之大乐(秋水)》一课的文化知识体现了道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产生的缘由及内涵。和道家的传统思想一脉相承,《东海之大乐(秋水)》强调人生应有大格局,也始终蕴含着庄子对精神超脱的大自在的追求。这种追求和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庄子生于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列国争相逐鹿天下,不顾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困顿和苦难。各君主常以“仁义”标榜自己,世人皆以“仁义”为自己谋取私利,实质上缺乏对“仁义”的真正信仰。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庄子无力改变又羞于与之为伍,转而追求精神上的自在,以求独立于浊世。庄子思想正是形成于对现实苦难成因的思索,认为人不仅不顺应“道”、效法“自然”,反而追名逐利,所以才酿成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苦果。更可悲的是,“五帝”“三王”“仁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顾自地沉浸于天下的争夺中,其格局犹如“井蛙”。语文教师应以这样的文化知识为引,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和讲解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二、以关键字、词、句为中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方面的表述如下: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1]在古诗词教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吟诵与阅读的习惯,熟练掌握诗词语言。[3]文言文教学亦是如此,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在《东海之大乐(秋水)》一文的学习中,通过完成课前任务,学生可以初步熟悉文本,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实际情况,有意识地积累文言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脱稿用原文表述回答问题的方式,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看书本注释的情况下,翻译相关语段,并结合文本背景分析故事主人公的情态和心理,以此检验学生熟悉和理解文本内容的程度。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晨读、午读和晚读的时间,组织学生朗读《东海之大乐(秋水)》,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熟悉文本内容。在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方面,学生预习固然重要,但语文教师的课堂引导亦不可少。文言文虽有别于诗词,不能仅通过诗眼或词眼,就理解诗词的大致情感倾向,但文言文也有关键字、词、句,也是辅助文章理解的切入点。对此,语文教师应以关键字、词、句为中心,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关键信息的能力。在《东海之大乐(秋水)》一文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辩”“东面”“旋”“面目”“望洋”“少”“轻”等实词和虚词“于”的含义。针对学生文言知识不足、语感和推断能力薄弱的问题,语文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文句理解方面,让学生重点翻译“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等关键句,掌握“莫己若者”“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又奚以己多”等宾语前置句和被动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在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时,语文教师可以导入已学过的同类字词和句式,将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加深理解,实现学以致用。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近五年的高考题,让学生任选一句翻译,拓展学生的探究范围,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以论证逻辑为重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常被教师忽略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语言,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开展相应的语文教学活动,设置一些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但部分语文教师认为,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而训练思维的材料多是内涵“浅显单薄”的单篇选文,思维训练难以有大的效益。[5]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不仅削弱了课堂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作用,还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应以论证逻辑为重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东海之大乐(秋水)》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人应有自知之明,同时具备大格局、大境界和大气象”这一论点的论证形成过程。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黄河和东海的对比,再列举井蛙和大海、夏虫和冰、曲士和大道之间的鲜明对比,论证东海和河伯间的差距,以此表现东海的大格局、大境界和大气象。但文章并未止步于此,为进一步论证人应具备大格局、大境界和大气象,文章通过对比东海和天地阴阳的浩渺,论证东海在天地宇宙之间亦属渺小。东海如此之大尚且懂得谦卑,人更应有自知之明,胸怀天地。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论证过程,语文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东海之乐为何称为“大乐”,在文中如何体现?二是东海之“大乐”是否是穷极的“乐”,在文中又如何体现?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探讨以上问题,既理解了文章的论证思路,也训练了其思维表达能力。《东海之大乐(秋水)》的论证层层深入,充分体现了思维之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将相关论证方法运用于写作实践。同时,论证过程中体现出的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也能让学生明白“世间所有人只有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理。

  四、从语言、意境、主题、逻辑切入,多视角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难点,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具有较高的语文综合能力并具备独立的人文品格。学生的知识、阅历、品性不同,对作品的感知力也各有独特之处。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自身美的观念开展审美活动、文化创造,想象创造出独特形象,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怀。课程标准将“审美鉴赏与创造”列为四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后,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文言文之美,有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主题之美和逻辑之美。所以,在《东海之大乐(秋水)》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围绕其语言、意境、主题和逻辑,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在语言美和意境美方面,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翻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这一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用寥寥数语表现出黄河的气势恢宏,通过让学生翻译“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这一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表现出的宇宙的广阔无边。语文教师还可以播放相关音视频,以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在主题美方面,根据文章追求的是超脱物质名利的精神自在的主旨,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史料记载,如庞涓为保住自己的官位陷害同门孙膑、邹忌,为保证自身地位不受影响陷害田忌等,以此反衬庄子超脱尘世、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语文教师从庄子生活的历史环境切入,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庄子的精神追求,也能让学生领略文章的主题美。在逻辑美方面,文章通过河伯之乐和东海之大乐、井蛙和大海、夏虫和冰、曲士和大道之间的对比,表达了人生应有大格局的主题思想,再通过东海和天地阴阳之间的对比,加强对文章主题的论证。为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文章的逻辑美,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想一下,如果文章不论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这一部分内容,论证效果如何。通过从语言、意境、主题和逻辑切入,语文教师多角度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审美鉴赏,既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美”的正确认知,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语文课堂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瞄准高考内容改革,如何让学生既能掌握必备知识又能提升关键能力,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2]刘妍,马晓英,刘坚,等.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9-44.

  [3]穆阳.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古诗词教学———以柳永《雨霖铃》教学为例[J].汉字文化,2020(8):40-41.

  [4]王宁.基于核心素养,着力培育语用能力的生长点[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9(12):55-58.

  [5]郑映冰.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J].文学教育(上),2019(4):74-75.

  作者:黄蔚玲 单位:广西藤县中

返回语文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语文信息化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上一篇: 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动机激发策略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