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也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然而,语文学习体验差、阅读动机不足却成了阻碍农村初中生学好语文的主要原因。积极教育主张教师要发掘并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其提倡的教育内容包括积极情绪、沉浸体验、意义、成就和积极关系。借助积极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解决目前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积极体验、阅读动机不足的问题,就需要语文教师努力做到:满足阅读需求,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尊重个性差异,强化阅读沉浸体验;给予更多理解,减少学生抗拒心理;创设交流平台,建立积极师生关系。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积极教育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也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随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语文学科对学生阅读广度和深度的考查进一步拓展,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就农村初中生而言,他们一方面受益于近些年我国不断实施的教育均衡化政策;另一方面因长期远离父母,生活中缺乏引导和关爱,容易出现学习上的消极心理体验,从而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语文学习体验差、阅读动机不足是农村初中生难以学好语文的主要原因。积极教育是教育者为了塑造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受教育者积极心理要素的教育活动。[1]笔者认为,将积极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是解决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缺乏愉快情感体验和阅读动机不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教育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的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2]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研究不仅要关注人的心理创伤、缺陷或性格弱点,而且要对人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进行研究,关心人的积极主观体验,探讨人的幸福。从价值功用的角度来说,积极心理学不仅强调心理治疗功能,更强调积极心理品质的建设功能,通过激发个体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获得美好的生活。与之相对应,积极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教育时,并不只是纠正学生的错误和问题,或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掘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并通过增加相关的教育内容,以实现扩展和培育这些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因此也就成了积极教育提倡的教授内容。有研究者指出,积极教育就是一种幸福教育,其目标是让人的生理与心理、人格与社会性实现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并努力创造幸福资源,正确对待幸福资源,充分利用幸福资源。[3]何晓丽等人认为,积极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积极情绪、沉浸体验、意义、成就和积极关系。[4]第一,积极情绪是个体的愿望和需求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受,包括高兴、喜悦和愉快等。研究发现,积极情绪是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就认知领域而言,它对个体认知的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积极情绪能够抵消消极情绪的心理效应,有助于增强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促进个体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增进个人幸福。第二,沉浸体验是个体面临的挑战任务与自身能力达到平衡时,当个体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状态。当个体出现沉浸体验时,会不知不觉地投入全部注意力于所从事的活动中,而这种体验本身可能就会成为目标,激励个体寻找新的挑战,并不断为之付出努力。第三,意义和成就同属于价值层面的理念,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社会属性,而后者则侧重于个体意义上的心理满足。无论是自我存在意义的实现还是成就感的满足,都能成为一种自我激励的方式,增强个体在学习、工作中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使个体自发地对学习或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第四,积极关系反映的是一种对良好人际关系的期许,具体来说,就是个体希望构建积极、稳定和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人是群体性的存在,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不可避免地会寻求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有研究表明,自认为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他们所经历的好的、坏的事情实际上相差并不大,但是前者更容易从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那些觉得自己幸福的人有着更积极的人际关系。[5]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积极关系带来幸福”。以上五个方面既是评价幸福的重要尺度,也是实现积极教育目标的主要凭借或依据,积极教育就是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带给学生幸福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收获更多的幸福。
二、积极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
积极教育与语文教学存在很多的共通之处,语文教师将积极教育倡导的理念和内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需要。导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段落划分、概括大意—分析主旨、体会情感—拓展小结,是目前不少语文教师教授一篇课文惯用的教学流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其积极性、主动性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习中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有研究者将这样的教师枯燥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称为“消极教育”。[6]积极教育是消极教育的对立面,它主张使学生的求知过程变成积极主动的行为过程,同时还要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增加教育的积极成分,以积极教育代替消极教育。二是契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7];同时还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8]。在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9]。不难看出,积极教育提倡的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建设和主张的积极情绪、沉浸体验、意义、成就与积极关系教育内容,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不谋而合。三是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了很多积极教育的因素。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材必然会涉及积极教育的内容。实际上,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也的确包含了大量的积极教育内容。比如,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有《春》《济南的冬天》《望月》《登飞来峰》(对大自然美的情绪体验)等课文;反映沉浸体验方面,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有《敬业与乐业》《精神的三间小屋》等课文;在体现意义、成就方面,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等课文;在建立积极关系方面,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有《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渡荆门送别》等课文。
三、基于积极教育的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动机激发策略
培养阅读动机是发展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并且良好的阅读动机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心理调适作用。针对目前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积极体验、阅读动机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积极教育提倡的理念和内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满足阅读需求,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农村初中生多是从留守儿童成长起来,由于隔代教育较少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再加上他们手上可供阅读的书籍很少,语文课本便成了他们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阅读材料。初中生正处于人的生理、心理发生急剧转变的时期,他们希望扩展眼界,有通过阅读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闻的强烈愿望,而单一的阅读内容往往让初中生产生不了积极的阅读情绪体验。对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除了要利用好语文课本,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略祖国山川的壮丽之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等,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阅读素材,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的力量,开展“图书漂流”、“一人一本好书”、建立“班级图书角”等活动,充实精神的食粮。有条件的还可以带领学生去校外图书馆去读书、借书,甚至去大学图书馆体验更浓厚的阅读氛围。另外,语文教师也要多关注并参加社会上举办的书展、期刊博览会等,主动去“淘”一些适合初中生兴趣爱好的书刊。比如,笔者几乎每年都参加由武汉市政府承办的全国期刊博览会,只需花10元钱就可以购买到一些往年全套杂志,学生对这些杂志往往爱不释手,翻了又翻。
(二)尊重个性差异,强化阅读沉浸体验
沉浸体验离不开合适的任务。国外有研究者指出,如果分配的责任和任务与学生的优点互相吻合并富有象征性,就能有效促进合作与友谊。[10]因此,要强化学生的阅读沉浸体验,语文教师就必须尊重个性差异,为不同性格特征、发展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阅读任务。比如,安排语文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先生”,让他们承担小组内同伴阅读学习的指导任务;要求阅读基础薄弱的学生阅读文章时做好旁批,读完文章后绘制思维导图等,通过习惯的养成来增加他们的阅读沉浸体验。另外,沉浸体验与实时的反馈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阅读中的沉浸体验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忘我的学习过程,所以反馈的及时性可以保证阅读的流畅性,形成长时间不被打断的沉浸体验。因此,语文教师也要及时向学生反馈当前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通过反馈信息制定出下一步的阅读目标。
(三)给予更多理解,减少学生抗拒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少农村初中生有了接触网络的机会。与阅读教材中的课文或经典作品比起来,农村初中生普遍更愿意读网络小说。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如果教师强迫学生阅读指定内容,有可能会引发学生叛逆心理和抗拒行为,导致适得而反的结果。对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以“同情”的立场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并逐渐调适学生的阅读行为,比如可以在名著中找一两个学生感兴趣的段落让学生阅读,以降低阅读畏惧感对阅读动机的削弱,并与学生一起发现文学名著中的审美情趣。然后,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诸如读书汇报会、表演情景剧等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读书观点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见解,产生出思想碰撞的火花,将语文阅读变成有节律的“吐纳”,从而让学生获得阅读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深层次的阅读动机。
(四)创设交流平台,建立积极师生关系
蒙台梭利强调说:“教师和儿童之间的积极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唯一基础。”而“向学生表达我们的关心”和“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是快速有效建立积极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11]在“向学生表达我们的关心”方面,语文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强制力量,向学生施以引导与关爱,如果学生确认教师传递的信息后做出阅读选择,师生之间就能形成一种以对话为表征,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幸福感为最终目的的阅读关系。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上,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指导课上,摒弃教师满言堂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去展开整本书阅读或精读名著,不以讲解阅读习题为中心目标,只在关键问题上给予点拨和指导即可。同时,语文教师也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读书观点,能够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在激发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动机的过程中,适时地启动对话,体现出人文关怀,让学生有共鸣感,这样才能像蓄水池的水开了口子一样,使学生进入沉浸式的阅读状态,这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状态。
作者:李杏
返回语文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