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来本院儿科接受治疗的80例患儿为护理对象,根据具体护理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常规护理方式)和观察组(n=40,心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和患儿家属对护理方式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服务态度、健康宣教、护患沟通效果、护士专业技能、病情掌握程度、问题处理能力、责任病房管理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心理干预方式满意率(95.00%)高于对照组(75.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护理方式,临床中对患儿采用心理干预方式,利于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和患儿家属对护理方式满意程度。
[关键词]儿科;心理干预;儿科护理;应用效果
在儿科护理中会遇到患儿及其家属不信任医务人员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调节护患关系则会增加医患纠纷等不良事件发生率[1]。很多文献显示,因为患儿年龄小、身体机能发育不全等原因,导致患儿的疼痛敏感性很高,在采血、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时容易出现过度反应,容易引起父母的不良心理情绪,处理不当则会降低患儿及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此时就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及时缓解患儿不良情绪及心理,提高患儿护理依从性[2]。对此,笔者以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心理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来本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患儿8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心理干预),每组各40例。所有患儿家属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该项研究已经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照组40例患儿中包括22例男性患儿和18例女性患儿;年龄1~8岁,平均年龄6.12±1.85岁;病例类型:有16例患儿为消化系统疾病,有22例患儿为呼吸系统疾病,有2例确诊为其他系统疾病。观察组40例患儿中包括21例男性患儿和19例女性患儿;年龄2~10岁,平均年龄6.89±2.01岁;病例类型:有17例患儿为消化系统疾病,有20例患儿为呼吸系统疾病,有3例确诊为其他系统疾病。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病例类型等方面的比较,均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常规疾病诊断标准等患儿。排除标准:先天性脏器功能缺失;精神疾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对患儿行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即:①定时检查患儿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异常情况,提高治疗有效性,促进患儿康复;②加强健康教育,患儿在住院后要立即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疾病治疗方法、临床护理方法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并发放相关宣传手册和播放健康教育视频,帮助患儿及其家属快速了解疾病,让他们了解到及时治疗及有效护理对患儿身体康复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治疗及护理依从性[2-3];③给予常规的用药及饮食指导,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及饮食习惯,从饮食方面帮助患儿调理身体,促进康复。观察组行心理干预方法,即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强化心理干预,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具体心理干预措施及方法:①营造良好住院环境,要随时打扫儿科病房,并保证空气新鲜,控制好病房的温度、湿度等,其中温度最好控制在25~28℃,湿度控制在40%~50%,提高患儿住院环境舒适度,减少因为住院环境导致患儿出现莫名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发生[3]。②患儿病床要每隔12h换1次床单被套,对于急症病重患儿则需要6h换1次床单,并在病房病床附近放置玩具和漫画书等,让患儿通过玩玩具、看漫画书转移注意力,降低患儿疼痛感,减少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发生。③医护人员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积极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及时发现患儿心理问题,并通过轻柔抚摸、拥抱孩子和讲童话故事等,缓解患儿心理压力,减少或者避免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④向患儿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各种饮食要求及用药标准,并教会家长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让患儿时刻都得到有效护理及陪伴,减少患儿孤独感、抑郁等不良心理及情绪发生。⑤医护人员还需要根据患儿实际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例如静脉输液时需要根据患儿年龄控制输液速度,即<3岁患儿速度控制在4~6滴/min、4~8岁患儿速度控制在6~10滴/min;>8岁患儿则速度控制在10~15滴/min,以减少因为输液疼痛导致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4]。
1.3观察指标
①护理质量:护患沟通效果、护士专业技能、问题处理能力等。②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医院满意度量表对两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进行测量。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其中≥9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为70~89分,<70分为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x2检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各项护理质量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2.2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儿科是一个庞大的医院服务,儿童的情况是复杂的。同时,孩子们经常因为缺乏意识而缺乏依从性。给护理带来巨大挑战,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已成为儿科护理管理的重要任务,高层次护理服务模式质量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它比常规护理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满意的服务。在建立了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之后,护理人员改变了传统的护理观念,传统的被动服务变成了主动服务,这无疑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灵活性[5]。因此,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大大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效降低护患纠纷的风险。12岁以下的患儿因为身体防御能力较弱导致病情变化快,协调程度低。有效的护理可以促进儿童的合作治疗,促进儿童康复。同时,由于心理不成熟、外在认知能力差、治疗护理依从性差等原因,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护理是基于人文关怀理念及个性化护理理念产生的一种针对性及个性化护理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6]。所以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不仅要为患儿营造良好住院环境,还需要注重患儿心理干预,积极帮助患儿缓解负面情绪,并与家长联合制定符合患儿实际的饮食护理及用药护理方案,减少因为饮食及用药不当导致的心理问题的发生。例:在注射、输液过程中,很难找到孩子的血管,反复扎针很容易引起患儿及其家属的不满,故需要提前与家长沟通,以获得理解。需要一张有护栏的病床,以防止儿童从床上摔下来造成严重后果[7]。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患儿症状发生严重变化,可以同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诊断和治疗时机。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模式可以明显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在儿科护理中应用高质量的护理,可以保证儿童的生活质量,提高儿童康复的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卓.浅析儿科家属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8):113+116.
[2]童艳霞.心理护理对儿科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0):71-72.
[3]王雪宁,李秀珍,许甜.心理护理干预在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20,21(6):57-59.
[4]李琨,王敬,宋尚燕.儿科护理管理中的细节管理[J].名医,2020,11(1):136-137.
[5]窦玉芹.心理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20,15(1):72.
[6]赖玉珺,刘启华,李思娴.心理护理对儿科危重症患儿心理行为反应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24):83.
[7]俞忠强.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上的研究进展[J].心理月刊,2019,14(16):240.
作者:马丽萍 单位: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返回护理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