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生“偏差行为”调查 1.午休时间玩游戏 时间:中午12:05分;地点:某校南门300米电子游戏厅门前;穿该校校服的学生陆续走入游戏厅,共计14人。同一时间该校西门200米网吧里走进9名穿该校校服的学生;北门300米电子游戏厅里走进16名穿该校校服的学生;东门500米左右的两个游戏厅里还有近10名学生。中午13:15分,这些学生纷纷走出游戏厅。据了解,这些学生90%是上网或玩游戏。 2.五个学生同时收到一份情书 某个星期五的下午,某校高一年级二班、五班、七班有五名女学生同时收到内容一样的情书。除了一份是用碳素笔写的外,其余4份都是复印件。老师找到写情书的学生,得到的回答是:学校里美女太多,选择有点难度,撒网或许能捞到美女……既然意思是一样的,何必再重写,复印是现代社会谈恋爱的最佳方式。 3.90斤以上的女学生在减肥 周四晚上,某寄宿学校,将一名胃出血的女学生送进120急救中心医院,初步诊治是不正常饮食引起的,进一步了解才得知学校近期流行减肥,90斤以上的女生属于肥胖,部分女生以不吃饭的方式减肥。 4.没面子就跳楼 某校期中考试后,某学生主观试题得了0分,找老师改分,老师不同意,该生一气之下撕毁试卷,其行为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讽,这名学生觉得太没面子,于是从三楼跳下去,脚部粉碎性骨折。 某校学生因考试不理想与父母吵架,从家里二楼跳下。某学生上学带手机被老师没收,教师处理方法是要交给家长,学生一时想不通而跳楼。 上述中学生的“偏差行为”在许多学校都发生过,这些“偏差”现象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倦怠、睡眠和饮食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会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团体干预不能不引起学校心理工作者及相关人员的重视。 二、中学生心理“偏差”的影响因素 1.中学生身心发育还不成熟 中学生身体发育比较快,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这是产生“偏差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在认知方面:常作独断性推论,倾向于不根据事实或根据错误的事实得出消极结论;在选择性注意方面,过分注重与自我相关的事物,过分关注消极事物或事件的消极方面;在自我关联方面,不会辩证地思考;在自我评价方面,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在群体意识方面,自我倾向比较严重。 2.学校教育资源不完善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生活适应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初中生为7.9%,高中生为3.5%。如果不及时引导,会影响学生的价值感、被信赖接纳感和自我效能感。从客观上说,目前学校课程的设置存在重升学、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心理活动课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有的学校对青春期学生的引导还不到位。 3.家庭教育环境不和谐 孩子进入中学特别是高中后,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放松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关心只是停留在学习上,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据调查,在80%的有“偏差行为”的学生中,家庭教育多不力(如离异、寄养、放任、溺爱等)。高中生王某,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对其期望很高,高一时所有学科都请了家教老师,课余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王某后来产生了厌学情绪,和父母消极对抗,迷上了网络游戏。高中生李某,小时母亲去世,与继母不和,对其父亲也有怨言,成绩时好时坏,一直不稳定。由此可见,如果中学期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直处在“真空”状态,孩子则很可能出现偏差行为。 4.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合力还没形成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引导过程,但由于社会环境复杂,管理机制不完善,有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仍有许多学生出入。分析其原因是:学校教育影响深度不够,家长对孩子的校外行为提醒或管理不到位,社会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尚未形成教育合力。 三、中学生行为“偏差”的心理辅导 1.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格等进行心理辅导 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是心理咨询和辅导的重要目标和核心任务,为了使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之中,学校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人格等方面进行心理辅导。学习辅导:主要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如认知技能、知识障碍、动机,情绪'等)进行辅导;人格辅导:着重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的自我调适、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沟通,以及群体协作技能进行辅导;生活辅导:主要是对休闲、消费和日常生活技能进行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 2.运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对“偏差”行为进行干预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SFBC)是近年来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咨询技术。其特点是咨询时程短、积极正向引导,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一般化、预设询问、奇迹询问、例外询问、量表询问、应对询问、赞许、关系询问等技术对有“偏差”行为的学生进行行为认知方面的心理干预,同时结合知、情、意、行四种基本心理现象的规律,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症状灵活地、综合地采用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技法进行指导和干预。 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有:(1)心理游戏,通过游戏找出认知偏差,改善人际关系,恢复自信。(2)正向行为支持,通过观察、评估、干预来使个体的正向行为代替问题行为。(3)榜样学习,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引起个体行为的认同和模仿;(4)情绪调节,通过情绪宣泄、积极联想、暗示调节等,发挥其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中学生行为“偏差”的团体干预 这里的团体干预包括两方面,一是团体心理辅导,二是团体协作指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接纳自我,改善和调整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对出现“偏差”行为的学生群体实施团体干预,既经济、简捷、高效,又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台湾学者黄龙杰和赖念华 (2008)针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特点,提出“6+1阶段减压团体”的干预模式。“6+1阶段减压团体”包含七个结构化阶段:第一,介绍团体。由领导者介绍自己及助手;说明减压团体的目的及过程;建立基本的保密、平等等规则。第二,陈述事件。参与者陈述和分享在危机事件中的经历,即看到、听到或闻到什么,当时的反应如何。第三,澄清想法。参与者陈述在危机事件中的想法,对于每个参与者所表达的想法及观点,领导者都要给予认可与肯定。第四,表达感受。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每个参与者分享这个事件对他们造成的情绪冲击。第五,接纳症状。当参与者的情绪反应开始沉淀下来时,领导者开始询问他们在该危机事件后所出现的生理、认知、情绪及行为方面的症状。领导者会请有相同症状的人举手让彼此知道,这有助于参与者接纳自己的症状,是帮助其正常化症状的一种方式。第六,教导应对。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导参与者正常化自己在危机后出现的症状。领导者可以通过团体成员相互讨论分享,得出在此紧急事件中的危机应对方式以及处理压力的方法。第七,展望未来。在此阶段,领导者引导参与者找到正面的意义。在结束之前,领导者也可以邀请成员讨论接下来的打算。减压团体工作完成之后,提供信息让校方了解哪些参与成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辅导与追踪,哪些需要转介等。“6+1阶段减压团体”的干预模式同样适用于有“偏差”心理和行为的中学生。 团体协作指导是指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协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单靠学校一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通过家访、网络与家长和社区辅导员密切合作,对有“偏差行为”的学生进行团体协作指导。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偏差行为”大多有偶然性和阶段性,如果能够及时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不仅能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还能带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团体协作指导要求学校由校长和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教育与指导,家庭由父母负责对孩子的教育和督导,社区由辅导员进行检查并适当地进行行政干预,三方组成一个教育管理网络,研究对策,开展活动,必要时全员干预等,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锦州,12101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