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房内传导延缓心电图特点(心电图差异性传导机制)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 231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 目的 探讨房内差异传导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91例早搏(ps)等后心律失常窦性p波形态改变类型,与其前心律失常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发生率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 总发生率为0.43%,房性早搏(pas,含未下传者)后引起者占63.7%,交接性早搏(pjs)后占14.3%,室性早搏(pvs)后占11.0%,并行心律后占7.7%,短阵性室上速后占2.2%,短阵性心房颤动(af)后占1.1%。74.9%有心血管疾病,60岁以上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占62.8%,12.1%合并有心衰。结论 房内差异传导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

【关键词】 心电图 早搏 差异传导

analysis on electrocardiogram of 91 cases of intra-atrial aberrant conduction an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lv ying1 luo qun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influential factor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ntra-atrial aberrant conduction. methods to analyse 91 cases of intra-atrial aberrant conduction, evaluate the incid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formal change of p wave post-premature systole and other arrhythmias.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was 0.43%. the incidence of intra-atrial aberrant conduction post-premature atrial systole, premature junctional systole, premature ventricular systole, pararrhythmia, short duration of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63.7%, 14.3%, 11.0%, 7.7%, 2.2%, 1.1%, respectively. of all the cases, 74.9% suffered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 62.8% were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2.1% were complicated by heart failure. conclusion intra-atrial aberrant conduction occurs more in old patients with organic heart disease.

  【key words】 electrocardiogram premature intra-atrial aberrant conduction

  在窦性心律伴各种早搏(ps)后、短阵性心动过速及短阵性心房颤动(af)恢复窦性心律时,紧随其后的1~数个窦性p波形态异常,称为房内差异传导,比较少见,加之p波本身矮小,细微变化常被忽略。1972年钟氏首先提出房内差异传导的诊断,故又称“钟氏现象”。房内差异传导各家看法尚不统一,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现将门诊及住院患者21 163例常规及动态心电图中91例在ps等后出现1~数个窦性p波形态改变的特征、表现形式及与临床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为2001年4月~2008年7月门诊及住院患者21 163例心电图中,在各种ps、并行心律、短阵性心动过速及短阵性房颤终止后,恢复窦性心律时的1~数个窦性p波形态改变,符合房内差异传导的91例患者,男性59例、女性32例,年龄39~91(平均65.3±9.7)岁。冠心病21例,高血压及高血压心脏病19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3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或高血压心脏病11例,风心病6例,肺心病3例,糖尿病、脑梗死、脑出血各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合并肺癌、乳腺癌、高血压合并胆囊癌、颅内肿瘤及未明确病因各1例。合并心衰11例。

  1.2 方法 根据91例窦性p波形态异常前,心律失常性质及出现异常的次数、形态改变的类型等进行分类统计,并与钟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诊断标准 统一以ⅱ导联p波进行统计,符合下列3条者诊断为房内差异传导:①各类ps及异位心搏、心动过速后,恢复窦性心律时的1~数个p波形态异常;②该异常p波应出现在窦性p波应该出现的时间序列;③与正常形态的p-r间期基本相等。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x-±s表示,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总发生率 在21 163例中,符合ps等心律失常后引起的房内差传导者91例,发生率为0.43%,与钟氏(12万份心电图中,共120例)报道的0.1%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26.27,p<0.001)。

  2.2 91例p波形态异常在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在各种心律失常后p波形态异常率与钟氏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各种心律失常后房内差异传导发生率比较从表1中见,在各种心律失常后两组房内差异传导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在pas中两组未下传所致的房内差异传导分别为30.0%及34.1%,也无显著性差异(x2=0.003,p>0.05)。插入性pas,本组未见房内差异传导。

  2.3 p波形态改变类型 p波倒置31例,占34.1%;低平35例,占38.5%;双向(±10例, 4例),占15.4%;直立窄而尖11例,占12.1%。

  2.4 ps等心律失常后异常p波数 ps或长间歇等后,仅第1个窦性p波形态异常72例,占79.1%。连续两个窦性p形态异常17例,占18.7%。连续3个窦性p波形态异常2例,占2.2%。

  2.5 与疾病的相关性 91例中器质性心血管疾病78例,占85.7%,其中60岁以上老年心血管疾病58例,占63.7%。心衰11例,占12.1%。

  2.6 合并其他心律失常 91例中合并st-t改变31例,左室肥厚伴劳损11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左房负荷过重9例,左室肥大8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6例,完右伴左前分支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及二度ⅱ型房室阻滞各2例,一度房室阻滞3例。

  3 讨论

  房内差异传导分为时相性和非时相性,前者属生理性干扰范畴,本文讨论的属非时相性房内差异传导。房内差异传导通常仅发生在ps等心律失常后的第1个窦性p波,少数可连续影响2个以上,但以第1个p波形态异常最明显,以后逐搏减轻直至恢复正常形态的窦性p波。1972年钟氏首先报道了在12万份心电图中发现120例在ps等心律失常后窦性p波形态发生改变,并提出房内差异传导这一诊断术语,并系统的阐述了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故又称“钟氏现象”。房内差异传导变形的p波可表现为倒置、双向、低平、增宽有切迹或呈直立窄而尖。变形的p波出现时间必须在窦性p波出现的时间序列上,并可重复出现,p-r间期与正常p波的p-r间期基本一致。房内差异传导常见于pas后,特别是阻滞型pas长间歇后,插入性pas很少出现房内差异传导。也好发于伴有逆行p波的交接性或间位性pvs(图1,图2)。本组房内差异传导发生率显著高于钟氏报道,其差异是否与种族等因素有关,有待于大宗资料进一步研究。

  关于房内差异传导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多数学者认为[1~5]:①pas在房内发生隐匿性传导。由于结间束、房间束不应期的不一致性或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协同性,pas在逆传重整窦性节律时,可经窦房交接区折返,隐匿性激动结间束、房间束,产生新的不应期,影响下一个窦性激动正常除极心房,致p波形态异常;②房内4相阻滞。pas等心律失常后产生较长的代偿间歇,心房内结间束、房间束发生4相阻滞,使其后心房除极时窦性p波形态发生改变;③无逆行p波的pjs或pvs,可仅隐匿性逆传结间束(未引起心房肌除极),使结间束产生新的不同程度的不应期,使窦性激动下传导,心房除极顺序异常,p波形态改变。

  房内差异传导应与下列心律失常鉴别:①窦房结-房内游走心律 游走心律时p波形态由高→低→高呈周期性变化,起搏点在窦房结时p-p间距较短,在心房时p-p间距较长,在心房下部时p波倒置。而房内差异传导时p-p间距基本一致;②3相不完全性结间束或房间束阻滞 若窦性节律,基础窦性p波就略显高尖、低平、增宽或切迹,pas长间歇后第1个窦性p波直立,形态时间正常,则为pas揭示3相不完全性结间束或房间束阻滞(引用图1~3供大家思考)。其机制与pvs揭示3相束支阻滞相同。若pas后第1个窦性p波畸形,但与基础变形窦性p波形态不一致,又在窦性p波的时间序列位置,则为房内差异传导;③pas后加速性短阵房性逸搏心律 若pas后连速出现数个异常p波形态一致, 为加速性短阵房性逸搏心律,若形态不一致,且逐搏减轻直至正常,为pas后房内差异传导。

  r2、7为pvs,其后有1逆行p-波,pvs后第1个p波倒置,p-r间期与直立的p-r间期相等,为房内差异传导,st水平下移。

 p-p间距相等,r3、5、8、9为交接性心搏,r5中含有1直立p波,r9为窦-交室性融合波。异 位r′-r′间距有(1.256±0.025)s的公约数,变异范围±2.0%。r3后第1个p波倒置,倒p与直立p的p-r间期相等。r8后有一提前直立p波,呈等周期代偿间歇,为并行心律伴房内差异传导;窦性ps。

  图3 患者女性,87岁。冠心病。

  基础窦性p波增宽、顶平、有小切迹。r2 t波内有一提前发生的pas,其后r波呈轻度室内差异传导。p′-p>p-p间距。r4前p波直立光滑,呈正常化窦性p波(见箭头示)。为pas揭示3相不完全性房间阻滞(引自卢喜烈2008)。

  至今房内差异传导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诸如发生机制及ps长间歇后p波形态改变是房性逸搏、4相房内阻滞、房性融合波等还是房内差异传导,两者有着本质差异。上述所列的各种心律失常能像qrs波那样,各种诊断能使读者心服口服,尚需时日。与qrs波相比,由于p波本身矮小,其细微变化易被忽视。特别是高龄患者多有结间束及心房肌退行性变,当仅有p波轻微的矮小、切迹、双向等改变时,一般临床都视为正常,忽略不计。

  房内差异传导与室内差异传导不同,后者为生理性,其本身无重要的临床意义。据文献报道,房内差异传导97.5%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70%发生于60岁以上器质性心脏病的高龄患者,50%以上合并有心衰,本组除心衰外,与钟氏报道接近,应引起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 chung ek. aberrnt atrial conduction. brit heart, 1972, 34:341~345

  2 刘仁光,刘爱纯,冯国珍.房内传导异常致间歇性p波改变.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87,3(1):17

  3 朱江红,姚萍,蒲蓉,等.房性早搏致房内差异传导.实用心电学杂志,2005,14(3):228

  4 黄名超,伍联军.房性期收缩致非时相性房内差异传导.实用心电学杂志,2007,16(4):312~31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
酒精肝的治疗(逍遥丸可以治疗酒精肝吗)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