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健康教育;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x线电视监视下,经血管途径借助导引器械(针、导管、导丝)递送特殊材料进入神经系统的血管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技术分为血管成形术、血管栓塞术、血管内药物灌注术[1]。本文对我科收治的70例脑血管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颈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术14例、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动脉溶栓术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行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堵术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行脑血管造影术22例,静脉窦血栓形成取栓术1例。并给予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70例患者,男45例,女25 例;年龄52~69岁,平均年龄61.5岁;病程20 min至数周。本组患者经彩超、ct、mri等检查,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随机将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进行介入治疗的20例患者为对照组;2005年2月至2010年1月进行介入治疗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除传统护理方法外,对介入治疗患者及家属在住院后、术前和术后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2组年龄、性别比、文化程度、病程长短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健康教育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护理,按照医嘱机械的执行各项护理操作。
1.2.2 观察组: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①入院评估: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与患者亲切交谈,评估患者对疾病和此次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行为以及对健康教育的需求。②健康教育内容: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包括此项手术的优点、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前给予心理指导、术前注意事项以及做好各种检查的健康指导,手术后给予饮食、休息及卧床制动指导,出院后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不可自行停药等。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介入治疗前后心理适应能力,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手术的了解程度和主动性参与护理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 2组健康教育效果比较例(略)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与致死率均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的三大致死病因,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城市,脑血管病的患病率更是高居首位。幸存者中四分之三有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重度致残率占40%以上[2]。而脑血管介入治疗改变了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传统模式,同时为护理学科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些不同程度的致残障碍给患者回归社会,给家庭带来了承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由于介入治疗是从国外传来的一门新型的诊疗技术,相比常规开颅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的特点。但人们对这种技术了解较少,担心医生技术不成熟,很多家庭并不接受这种治疗。在围手术期对脑血管病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手段的了解和主动参与,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患者住院后由于环境陌生、角色转换,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患者的角色,由此产生焦虑、失眠、抑郁等情绪变化,所以对新住院患者,责任护士应深入病房,认真做好评估,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用其和蔼的态度,详细、认真地对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区环境、主治医生、科室特色,消除陌生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或动静脉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迅即发生颅内压升高,患者昏迷,甚至因脑推移而影响脑干以致死亡。动脉瘤破裂出现偏瘫等脑局灶受损的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害生命[3]。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弹簧圈或其他物品进行栓堵,切断动脉瘤或畸形的血管血液供应,让其缺血缺氧,坏死、肌化,使其出血的危险因素消失。而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颅进行动脉瘤切除术或对畸形血管两端夹闭,此方法创伤大,恢复期长,危险性高。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快、恢复好的优点。住院期间,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有关疾病知识和相关介入知识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对此危害和介入治疗的优点有所了解。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动脉弓加全脑血管造影是为了明确颈内和颅内动脉具体哪根哪段血管是闭塞或狭窄以及狭窄的程度,为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做准备。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颅内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发生脑梗死,出现不同程度的残障,甚至危及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我们通过脑血管造影,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术前由于患者对所患疾病认知程度及治疗效果不确定,往往有焦虑、烦躁或恐惧的心理,导致患者的情绪不稳定,休息、睡眠不佳。针对这些心理特点,做好解释、安慰工作,介绍治疗的必要性、治疗前准备的措施、治疗基本方法、治疗后注意事项及治疗的效果等,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手术中,常让患者手里握一物品(易拉罐或能捏响的玩具),医务人员时不时让患者捏响手中物品或听有无易拉罐落地的声音。用以判断在操作中有无栓子脱落栓塞远端血管出现无力等脑栓塞的临床症状,保重了手术顺利进行。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应用抗凝药物,并将凝血时间控制在正常水平的2.5~3.0倍(200~250 s)为防止颅内出血,应将激活凝血时间控制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4],以保证手术能够顺利进行。术后嘱患者按医嘱正确应用抗凝药物以达到抗凝抗血栓目的。避免支架内腹壁血栓形成,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服用这些抗凝药物的同时,要注意教会患者观察有无皮下瘀斑、出血点,牙龈有无出血等出血倾向。护士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用药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认识到正确服药的重要性。不因药物价格昂贵等因素而盲目停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护理工作中应指导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和护理。如能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饮食习惯等进行积极的干预即可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5]。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观察组患者不论文化程度高低,住院期间均接受了系统健康教育,对疾病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满足对疾病的认识;手术前后失眠、紧张等不良情绪反应明显减少,说明通过健康教育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明显增强;术后患者按时服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表明通过对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进行了有目的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的遵医行为,主动参与护理,配合各项治疗,有效地控制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莘主编.神经疾病护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
2 何国平,喻坚主编.实用护理学下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22.
3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下册.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162217.
4 吕佩源,陈淑霞主编.临床脑血管病.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8.
5 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社,2004.57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