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英语论文

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教学的路径

2021-11-12  本文已影响 597人 

  【摘要】语言教学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息息相关。本文针对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力,提高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好地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中学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路径

  一、前言

  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在此形势下,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语言学习及文化传播与传承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中学英语教学应融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二、中学英语课堂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状

  1.课堂教学内容缺少文化语境。通过深入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但由于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比较少,往往更注重的是各种词汇、语法、阅读技巧等知识的讲解,对文化的学习知之甚少,导致学生不熟悉传统文化的相关英语表达,也无法理解其内涵。听课时发现,教师在教授英语单词时以展示音标和释义为主,多以学生能够记住这个单词并准确拼读为教学目标。但当问及单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时,反馈效果不佳,大多数学生对语言所涉及的他国文化十分生疏,更不会思考是否能将本国文化与其对比,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如教授“wolf”一词时,只是做中文翻译并展示图片,并未提及单词的文化语境。实际上,中西方因地域及文化的不同,对狼的认识各有其独特之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狼是凶猛、残暴、贪婪、狠毒、不讲道义的、罪恶的象征,但对中国古代一些游牧民族来说,狼却代表着勇敢、协作和灵性,甚至成为民族的图腾。在西方文化中,狼象征着非凡的力量、母爱的温情、野性、自由等。2.教材文化内容渗透度低。从中学英语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用英语表达英美国家文化的能力明显高于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简单分析教材后发现,大部分内容都为西方文化或中西文化对比介绍,单独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数量极少,导致教材使用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度和敏感性降低,在课堂的教与学中形成思维定势,即英语课就是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课,与本国文化无关,无法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客观、公正、平等的跨文化交际观念。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度低不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课堂文化学习观念偏颇。通过调查发现,当提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四大发明、武术、茶文化等时,学生们表示很陌生,对于它们的由来以及发展知之甚少,但对于西方文化如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却显得颇有兴趣。由此可见,当今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存在方向倾斜。英语教师仅有传播文化的意识,并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较高的母语素养,无法充分意识到母语语言和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将这种素养意识及内涵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内涵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然而当前,我国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特别是母语文化素养普遍缺失,只知一味地强调目标语文化,几乎完全忽视母语语言和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母语教育面临着弱化和边缘化的问题。

  三、文化生态学理念的指导意义

  文化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发展而来的。早先的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未将人类纳入研究范围,之后生态学被用于人类社会研究,进而形成了文化生态学。其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于1955年在其论文《文化变迁理论:多线性进化的方法论》中提出。文化生态学主张将文化的放到整体环境中去研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文化的产生及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方文化的产生、塑造和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文化对环境又会有反作用。[4]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文化生态学的观念,从动态与平衡中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并自觉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以确保文化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1.中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变革之道。胡文仲指出,语言反映文化,文化渗透语言,两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当今时代,人类生态思维空前活跃,生态意识日益强烈,走生态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潮流和人们的普遍认知。纵观中学英语课堂的变革之道,应针对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借鉴文化生态观的理念,依托教育生态理论知识,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及应对策略。(1)形式多元化。文化生态学强调用各种生态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的产生及发展规律。同样,要实现英语课堂与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也需要涉及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从教学来看,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与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将知识的传授局限于老师教、学生学,而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通过课上做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带动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2)内容多元化。目前教材中也有涉及本国文化的相关知识,但内容不够丰富,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与英语课堂的融合需要从教材入手,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文本呈现。其次,需拓宽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如扩展课外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拓展,能够让学生从教材原本的知识体系中走出来,接触到更多新颖的事物和知识内容,让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得到活跃和加强。在进行文化教育时,如果仅仅依靠教材难以全面提升学生文化底蕴,难以满足文化渗透的要求。(3)方式多元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仅有输入尚不够,还需拓宽输出方式。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的掌握是由学生自身的理解、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师的传授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要用生态学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平衡的观点来看待。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将自己所了解的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于文化本身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全方面发展。2.中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发展之路。将文化生态理念融入中学英语课堂,不仅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付出时间和努力,对于教材改革和教师培养也同样需要用心打磨。生态学视域下解读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课堂,不仅是一种新的视角,更是强调当今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生态属性。因此针对微观层面的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1)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教学文化语境。文化学习若缺乏相应的教学语境,学生很难感受及接受相应的教学内容。良好的课堂语境能够营造一个极具感染力的课堂,同时也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的多文化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培养,教师就不能囿于课本中词汇、语法或者阅读的讲解,在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还要涉及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对比,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例如,观摩“WesternFestival”课堂教学后作出更改,回归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并用英语表达我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异同,完成具体的文化对比调查报告。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生态教学文化的情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力。2.合理改编教材,科学渗透文化。课堂教学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也是获得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是传统文化回归中学英语课堂的重要路径。首先,应在教材中适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现,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基本以西方文化、西方风俗习惯、西方生活为主,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了大量信息,但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却非常少,因此要在教材编制的过程中衡量好二者的比重,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英语课并不单纯是介绍西方国家文化的课,而是引导学生在了解、尊重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其次,要丰富教材板块。除了介绍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点之外,还可以增设一些与文化有关的课堂活动,以图片、对话的形式列出相关句式,让学生们自行组织语言,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用英语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语言是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标签。如果只会用英文表达西方国家的文化,面对本国文化却“失语”,那么语言是没有灵魂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课堂中,并将其发扬光大。通过对教材的改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课堂融合起来,从而提高使用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度和敏感性。3.提升教师母语素养。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教师的母语素养对于生态课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一位教师在注重自身专业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应当提高自身母语素养,要从动态、立体的角度来审视母语文化知识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言语体现着规范性。汉语知识博大精深,很多古文和文化都有着特定表达,需要教师不断积累并深化,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母语素养。例如,教师在备课和个人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查阅相关资料来掌握对应英语知识和语言表达,提高自己的母语素养,提升言语表达力,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给学生。另外,教育体制机制也应优化改革,应在注重培养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注重教师母语素养的提高,发展我国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中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学视域下,中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一大举措。为了促进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将教材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去形象化地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教学文化语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应当适当进行改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教材板块。学生也应当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对传统文化怀有崇高的敬佩之情,要有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热情,从而在增加人生认知的同时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全方面发展的培养,绝不应该单单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实现英语课堂中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实现稳定的、多元的、平衡的发展,是教师自身母语素养提高、课堂生态教学文化氛围的营造、教材中科学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有机统一、共同发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胡小刚.文化生态学观照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思考[J].商,2013(13):304.

  [2]张航,于姗姗.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国内期刊的论文分析(2005-2019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3):45-48.

  [3]刘汭雪.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6.

  [4]李大艳.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0(2):16-17.

  [5]曹桂花.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中国传统节日与英语教学探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3):90-92.

  [6]褚延湖.中学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与对策[J].名师在线,2020(15):16-17.

  [7]张仁平.关于“以人为本”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2):104-105.

  [8]冯延燕.中西方“狼”的象征意义[J].科技信息,2011(22):143.

  [9]张五英.“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根源分析及“治疗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9):343,345.

  作者:张旭 王福红 张丽丹 胡林燕

返回英语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特点及策略上一篇: 微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运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