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172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Oxford语言学习策略量表对被试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将试卷和学习策略得出的分值输入SPSS23.0中,用描述统计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进行统计,发现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整体使用学习策略处于中等水平(2.752),不同水平的学生在策略使用上有显著差异(p<0.05),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和成绩呈显著正相关(p<0.05)。
[关键词]学习策略;学习成绩;商务英语专业
2017年教育部颁布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职业英语交流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专门用途英语(ESP)学习能力的培养愈发重要。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之一,专业性和实践性强,内容涉及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经济、金融等多个学科领域,要求学生将习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熟练地应用到实际的商务情境中。因此,学生在“外语+专业+技能”一体的课程学习中运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英语成绩成为本研究的重点。
一、文献综述
Ellis在对影响语言学习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学习策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Rubin根据学习成果的即时性将学习策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立即对成绩产生影响的策略;另一类是要通过某种方式才能作用于成绩的策略。[1]Wittrock对学习策略的理解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他认为学习者为实现自己目标,主动的将外界所获取的信息通过头脑进行加工和处理。[2]Oxford则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获取预期学习成果,采取特定的有意识行为。[3]文秋芳认为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为了达成这一步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就是学习策略。[4]黄颖认为学习策略实际上就是一种方法、一种行为和一种技巧,其最终效果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运用语言。[5]文乙皓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了初步的意愿,再经过了解和实践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从而达成学习的目标。[6]综上笔者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习得的各种方法、技巧和行为。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各类研究结果不尽相同。Purpura调查结果显示,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无显著相关性,而认知策略和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7]Politzer研究发现,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和英语成绩不相关。[8]而Hassan等在研究中却发现六类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提高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和效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还发现,ESP学生使用最频繁的是补偿策略,最不频繁的是情感策略,学生整体使用学习策略处于低等阶段。[9]段士平研究发现,实验班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存在显著差异。[10]郭晶晶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最经常使用情感策略,且高、中、低分三组使用ESP学习策略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学生成绩与整体ESP学习策略的使用呈正相关。[11]林树集研究发现,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均有影响,其中对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元认知策略,影响最小的是记忆策略。[12]由此看出,有的学者认为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不存在相关性;有的学者观点则相反;还有学者认为一些学习策略的使用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另一些学习策略则不行。然而,这些学者研究的受试对象主要是本科生,较少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研究。因此,笔者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被试,以期找出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受试是福建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他们已经过一年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好的代表性。1.问卷。本研究采用Oxford语言学习策略量表。问卷共50题,分为六大策略。策略的回答以李克特5级分类法划分。2.测试。采用剑桥大学外语考试部组织的剑桥商务英语资格考试BEC(初级)卷子。由于原卷子分值超出100分,故笔者按照百分比换算,重新设置试卷分值,转为百分制。试卷涉及国际商务环境中各个情境,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考察学生在商务背景和环境下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二)数据收集和分析
问卷发放173份,回收173份,有效问卷172份,有效率99.4%。问卷统一在课堂上完成,教师说明填写规则,受试者根据自身使用策略情况进行作答,完成后统一回收。所得数据运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一)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
为了研究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总体情况,笔者将有效问卷172份数值录入Excel表,再运用SPSS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由表1可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处于中等水平,即他们使用策略的频率还不高。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在高中或中职阶段,并未系统学过学习策略的定义、内容和用法以及了解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的关系,考试时仍凭借自己的语感或是已有的知识完成题目;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教师在理论授课中,并未解说每一项学习策略的意义、用处和益处,且在技能实训中也未传授如何使用学习策略,使其在学习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表中还可看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最擅长使用补偿策略,最不擅长使用记忆策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他们在高中或中职阶段学习的是通用英语,已习惯使用原先的记忆方式去背诵生词和获取知识。而步入大学后接踵而来的是与通用英语不同的商务生词和专业知识,学生无法将新习得的知识和已有知识相联系,对生词的记忆,无法快速地融入到实际商务场景中。因此,学生只能借助补偿策略弥补生词量的匮乏、专业知识的欠缺及实践技能上的不足,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不同水平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差异性
为了研究商务英语专业不同水平学生在学习策略使用上有何差异,笔者将学生测试成绩分为高、中、低三组,运用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3.由上表可知,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上显著值均为.000,即说明他们在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低分组学生较少使用元认知策略,而中、高分组学生较少使用的是记忆策略;低、中、高分组学生最常使用的都是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能对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经济、金融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低分组学生不善于运用元认知策略管理和整合这些学到的知识,加之盲目或不合理地使用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学习成绩无法提高。此外,有效地运用元认知策略还能对课前知识点进行预习,课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课后及时复习巩固。低分组同学较少使用元认知策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成绩低的原因。中、高分组学生分数相对较高,他们在学习通用英语时,已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故较少使用记忆策略去背诵新生词和获取新知识。无论低分组学生,还是中、高分组学生,他们都会使用补偿策略弥补学习上的不足。遇到不熟悉的单词,他们都会尝试去猜它的意思,交流时,想不起某些词,都会借助手势或用相近的词语去代替。根据上表总策略使用的数值发现,低分组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频率最少,中分组学生居中,而高分组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频率最多。从访谈中发现,高分组学生在每场考试后都会做一个总结,寻找自己出错的原因,并结合这些原因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期提高学习成绩,这个过程就是对学习策略不断认知、磨合和使用的过程。
(三)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的相关性
本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研究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如下表4.由上表可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00,表明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即学习策略的种类采用越多,学习成绩越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高分组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频率最高。从表中还发现,在六类策略中,元认知策略相关系数最高,其次是认知策略。学生通过对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对学习有了较强的目的性和规划性,能对习得的商务知识进行划分,对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实践技能进行运用,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商务实践应用能力。而认知策略是采用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对新获取的信息进行划分和分析,认知策略的使用可以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理解、归纳、分析、思辨所获得的商务知识,提升商务实践技能,从而实现高效率的学习。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例,研究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得出以下结论:1.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处于中等水平,他们最擅长使用的是补偿策略,最不擅长使用记忆策略。2.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低分组学生较少使用元认知策略;中、高分组学生较少使用的是记忆策略;三组学生最常使用的都是补偿策略。此外,低分组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频率最少,中分组居中,高分组最多。3.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且元认知策略相关系数最高,其次是认知策略。根据研究结论,笔者提供以下几点教学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第一,加强学习策略的培训和使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六类学习策略的定义不了解,无法正确地运用和增加使用频率。教师在进行商务知识和技能传授时应渗透与之相关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运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提高策略的使用效率。第二,针对不同水平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对于低分组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和运用;对于中、高分组的学生,教师应加强记忆策略的培养和运用。同时,学生也应根据自身情况,对所需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并将这些策略运用到学习中,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商务知识,提升商务实践水平。第三,重视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教师和学生都应重视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对学生而言,在习得新内容之前应学会处理和分析外界获取的信息,设定好明确的目标以及要达到的标准;对教师而言,应积极主动运用元认知和认知策略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成效。
作者:陈紫娟 单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返回英语论文列表